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5日,应该是国美掌门人黄光裕最为高兴的一天。国美电器宣布以52.68亿港元的“股票+现金”形式并购永乐电器。由于此前永乐正在并购大中电器,因而国美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从此以后,国美、苏宁、永乐三足鼎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后三国时代,谁将续写神话?
两巨头的这次“闪电婚姻”来的其实并不突然,事情可以追溯到今年的5月间,是时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BESTBUY)宣布以1.8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51%的控股权,从而正式表明这家在中国蛰伏3年之久的连锁巨头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实质性动作。而此举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巨头们的不安。5月下旬,黄光裕、张近东和陈晓在南京和上海进行了多次会谈,坊间甚至传出三家意欲相互参股,抱团抗击外敌的消息。虽然参股之说被明确否认,但是对于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黄光裕来说,机会似乎正在走近。
如果说百思买的进入给了国美“势”的话,那永乐的两难困境又给了国美难得的“时”。永乐在始自2004 的一系列攻城略地之后产生了明显的消化不良,其经营随着收购公司的增加而不断出现问题。大肆收购外地企业,使得永乐一直面临难以逾越的人才瓶颈。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财务与销售不能很好地融合,与供应商的关系又很紧张,自然很难创造良好的效绩。而此前陈晓同摩根士丹利等外资股东在永乐上市之初签订的“对赌协议”更是给本已被动的永乐又套上了一根绳索。该“对赌协议”规定:如果永乐2007年的净利润高于7.5亿元,外资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反之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多达9394.76万股。显然,今年4月永乐宣布联手大中,目的正是想提高自己的盈利水平,不甘心把股份转让给大摩。但是经营状况的恶化自然会反映到股市上,由于业绩不被看好,永乐股份惨遭大摩“抛售”,股价从最高时的4.3港元沦落到跌破发行价,市值缩水超过六成。资本的本性便是逐利,摩根士丹利的举动无可厚非。而陈晓也希望有第三方的强势进入,来解脱永乐资金不足的窘境。此时的黄光裕似乎听到了一个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机会来了。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国美出手了。7月初开始连续两周,国美总部高层秘密在北京召开上半年经营总结会,与会的高层包括“国美七人管理委员会”和各中心老总。正是在会议期间,黄光裕与陈晓最终达成合并初步协议。17日,永乐电器在开市后3分钟即宣布停牌,表示等待发出股价敏感资料。18日,国美电器发布停牌公告称,等待国美与永乐发出合并联合公告。然而18日下午1时,陈晓在全国中高层视频会上突然宣布拒绝被国美收购。这一突发事件使得业界一时对并购的前景议论纷纷。但是在黄光裕眼中,永乐此举只不过是借以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果然,在国美抬高收价之后,永乐随即妥协,从而使得这宗中国家电连锁业的“第一并购案”尘埃落定。
毫无疑问,国美和永乐的合并完全改写了行业的版图。据美林证券研究报告称,收购完成后,国美市场占有率将由9%升至14%。国美、永乐在全国的门店数量总和将达到697家,年销售额高达700亿元。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原先同场逐鹿的对手又有谁能够安心呢?据称,合并案后苏宁老总张近东曾“微笑着”表示,感谢黄光裕替自己除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在这笑容背后,恐怕也带着几分无奈吧。其实在合并前景尚未明了之时,张近东就已经按耐不住了。7月22日苏宁总裁孙为民在“苏宁电器上市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把总部迁往上海。很显然,在国美与永乐占据了北京和上海两大主要家电零售市场后,苏宁不可能再偏安一隅地在南京与之抗衡,“迁都”成了必然的选择。此外,据孙为民透露,为了迎战强敌,苏宁将利用再融资的12亿元迅速在6-9个月内在全国增开100家门店,同时将重点加快南京、北京、广州的在建物流基地项目进度,争取在3年内完成能覆盖300公里辐射半径的15个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计划,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网络。苏宁此举表明,其希望通过规模扩张和优化供应链来和风头正盛的国美拼一拼“内功”。
相比苏宁,心情更加复杂的应该还是家电供应商们。他们早就领略了“店大欺厂”的厉害。由于拥有全国性的销售渠道网络,家电连锁巨头能够如同银行吸收存款一样通过“账期”来占用供应商资金,将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或通过变相手段转做他用。“我们厂家希望国内最终形成2-3家家电零售企业巨头,力量均衡。”一位家电企业的人士曾表示。而国美成功并购永乐之后,显然将彻底打破这位家电人士所勾勒的均衡格局。600多家门店、700多亿元的年销售额,国美将与拥有350余家门店、年销售额300多亿元的苏宁,以及200家门店、150亿元销售额的新五星拉开很大档次。一家独大的家电渠道格局怎能不让家电厂家感到心寒呢?当然也有部分供应商对此持乐观态度, 创维集团总裁张学斌认为家电流通领域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和制造业一样必然经由区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发展,这对供应商来说也是好事,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投入。同时张学斌也认为今后家电连锁之间的竞争仍会非常激烈,而大卖场和超市的家电市场份额也会增加,最终会形成和美国一样的多业态共存的市场格局。
在这场家电连锁行业的群体博弈中,我们显然不能忽略另一位主角,虽然它此前一直保持得很低调。这就百思买,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零售商,其2005年的销售额近300亿美元(约合24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美(498亿元)、苏宁(397亿元)、永乐及大中(25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总和的两倍。入主五星之后,百思买并没有采取过激的方式与对手展开较量,反而连续关掉五星的6家店面,这说明了外资能够比较成熟和理性地对待中国家电连锁业的发展。另外,从新五星的布局中我们也可看出,其避开了与国美、苏宁在一线市场的直接碰撞,而是继续将精力放在了自己的传统区域:全国范围内最为富裕,具备较高的消费力,且消费持续增长的江浙一带的三四线城市。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另一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的中国攻略。此外,百思买在零售业态创新、消费者研究、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这也是国美、苏宁等国内零售商急待加强的竞争软肋。
国美和永乐的合并,以及近年来国内家电连锁业的疯狂扩张看上去缩小了百思买的生存空间,然而事实上扩张的“后遗症”正在凸现。相关数据表明,今年前6个月国美、苏宁、永乐的业绩都不太理想。作为上市公司,基金希望它们都能够盈收增长。那一方面,为了销售收入增长它们只能继续开店;另一方面,开店的边际效益却在不断递减。结果店数增加了,盈利水平却下来了。此外,恶性的价格战也使得三家的平均毛利水平不及百思买的一半。
再从盈利模式上看,目前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业主要的利润模式还是通过向制造商征收佣金与费用来获取利润。其单调的运营模式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使厂商获利减少。但百思买采用的模式与国内不同。它参与到企业的上游环节,从外观、技术、成本多个角度分析,推测出哪一款产品最畅销,给厂家20%的利润,再买断该产品的销售权。这样厂家商家都有利。一位家电高层人士坦言,“百思买的游戏规则很成熟,给制造商足够的空间,这是基于它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大卖场一旦改变经营模式,将会推动而不是牵制产业的发展,不至于让大家都疲于奔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3到5年间,当百思买适应了中国市场,国内家电零售业的商业模式也会在百思买的影响下发生巨变。
如今,备受世人瞩目的并购案已经尘埃落定。国美和苏宁都将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下去,而百思买也会静静等待着发力的时机。在中国家电连锁的后三国时代,究竟鹿死谁手,我们将拭目以待。
两巨头的这次“闪电婚姻”来的其实并不突然,事情可以追溯到今年的5月间,是时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BESTBUY)宣布以1.8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51%的控股权,从而正式表明这家在中国蛰伏3年之久的连锁巨头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实质性动作。而此举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巨头们的不安。5月下旬,黄光裕、张近东和陈晓在南京和上海进行了多次会谈,坊间甚至传出三家意欲相互参股,抱团抗击外敌的消息。虽然参股之说被明确否认,但是对于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黄光裕来说,机会似乎正在走近。
如果说百思买的进入给了国美“势”的话,那永乐的两难困境又给了国美难得的“时”。永乐在始自2004 的一系列攻城略地之后产生了明显的消化不良,其经营随着收购公司的增加而不断出现问题。大肆收购外地企业,使得永乐一直面临难以逾越的人才瓶颈。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财务与销售不能很好地融合,与供应商的关系又很紧张,自然很难创造良好的效绩。而此前陈晓同摩根士丹利等外资股东在永乐上市之初签订的“对赌协议”更是给本已被动的永乐又套上了一根绳索。该“对赌协议”规定:如果永乐2007年的净利润高于7.5亿元,外资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反之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股东转让多达9394.76万股。显然,今年4月永乐宣布联手大中,目的正是想提高自己的盈利水平,不甘心把股份转让给大摩。但是经营状况的恶化自然会反映到股市上,由于业绩不被看好,永乐股份惨遭大摩“抛售”,股价从最高时的4.3港元沦落到跌破发行价,市值缩水超过六成。资本的本性便是逐利,摩根士丹利的举动无可厚非。而陈晓也希望有第三方的强势进入,来解脱永乐资金不足的窘境。此时的黄光裕似乎听到了一个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机会来了。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国美出手了。7月初开始连续两周,国美总部高层秘密在北京召开上半年经营总结会,与会的高层包括“国美七人管理委员会”和各中心老总。正是在会议期间,黄光裕与陈晓最终达成合并初步协议。17日,永乐电器在开市后3分钟即宣布停牌,表示等待发出股价敏感资料。18日,国美电器发布停牌公告称,等待国美与永乐发出合并联合公告。然而18日下午1时,陈晓在全国中高层视频会上突然宣布拒绝被国美收购。这一突发事件使得业界一时对并购的前景议论纷纷。但是在黄光裕眼中,永乐此举只不过是借以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果然,在国美抬高收价之后,永乐随即妥协,从而使得这宗中国家电连锁业的“第一并购案”尘埃落定。
毫无疑问,国美和永乐的合并完全改写了行业的版图。据美林证券研究报告称,收购完成后,国美市场占有率将由9%升至14%。国美、永乐在全国的门店数量总和将达到697家,年销售额高达700亿元。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原先同场逐鹿的对手又有谁能够安心呢?据称,合并案后苏宁老总张近东曾“微笑着”表示,感谢黄光裕替自己除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在这笑容背后,恐怕也带着几分无奈吧。其实在合并前景尚未明了之时,张近东就已经按耐不住了。7月22日苏宁总裁孙为民在“苏宁电器上市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把总部迁往上海。很显然,在国美与永乐占据了北京和上海两大主要家电零售市场后,苏宁不可能再偏安一隅地在南京与之抗衡,“迁都”成了必然的选择。此外,据孙为民透露,为了迎战强敌,苏宁将利用再融资的12亿元迅速在6-9个月内在全国增开100家门店,同时将重点加快南京、北京、广州的在建物流基地项目进度,争取在3年内完成能覆盖300公里辐射半径的15个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计划,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网络。苏宁此举表明,其希望通过规模扩张和优化供应链来和风头正盛的国美拼一拼“内功”。
相比苏宁,心情更加复杂的应该还是家电供应商们。他们早就领略了“店大欺厂”的厉害。由于拥有全国性的销售渠道网络,家电连锁巨头能够如同银行吸收存款一样通过“账期”来占用供应商资金,将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或通过变相手段转做他用。“我们厂家希望国内最终形成2-3家家电零售企业巨头,力量均衡。”一位家电企业的人士曾表示。而国美成功并购永乐之后,显然将彻底打破这位家电人士所勾勒的均衡格局。600多家门店、700多亿元的年销售额,国美将与拥有350余家门店、年销售额300多亿元的苏宁,以及200家门店、150亿元销售额的新五星拉开很大档次。一家独大的家电渠道格局怎能不让家电厂家感到心寒呢?当然也有部分供应商对此持乐观态度, 创维集团总裁张学斌认为家电流通领域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和制造业一样必然经由区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发展,这对供应商来说也是好事,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投入。同时张学斌也认为今后家电连锁之间的竞争仍会非常激烈,而大卖场和超市的家电市场份额也会增加,最终会形成和美国一样的多业态共存的市场格局。
在这场家电连锁行业的群体博弈中,我们显然不能忽略另一位主角,虽然它此前一直保持得很低调。这就百思买,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零售商,其2005年的销售额近300亿美元(约合24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美(498亿元)、苏宁(397亿元)、永乐及大中(25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总和的两倍。入主五星之后,百思买并没有采取过激的方式与对手展开较量,反而连续关掉五星的6家店面,这说明了外资能够比较成熟和理性地对待中国家电连锁业的发展。另外,从新五星的布局中我们也可看出,其避开了与国美、苏宁在一线市场的直接碰撞,而是继续将精力放在了自己的传统区域:全国范围内最为富裕,具备较高的消费力,且消费持续增长的江浙一带的三四线城市。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另一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的中国攻略。此外,百思买在零售业态创新、消费者研究、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这也是国美、苏宁等国内零售商急待加强的竞争软肋。
国美和永乐的合并,以及近年来国内家电连锁业的疯狂扩张看上去缩小了百思买的生存空间,然而事实上扩张的“后遗症”正在凸现。相关数据表明,今年前6个月国美、苏宁、永乐的业绩都不太理想。作为上市公司,基金希望它们都能够盈收增长。那一方面,为了销售收入增长它们只能继续开店;另一方面,开店的边际效益却在不断递减。结果店数增加了,盈利水平却下来了。此外,恶性的价格战也使得三家的平均毛利水平不及百思买的一半。
再从盈利模式上看,目前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业主要的利润模式还是通过向制造商征收佣金与费用来获取利润。其单调的运营模式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使厂商获利减少。但百思买采用的模式与国内不同。它参与到企业的上游环节,从外观、技术、成本多个角度分析,推测出哪一款产品最畅销,给厂家20%的利润,再买断该产品的销售权。这样厂家商家都有利。一位家电高层人士坦言,“百思买的游戏规则很成熟,给制造商足够的空间,这是基于它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大卖场一旦改变经营模式,将会推动而不是牵制产业的发展,不至于让大家都疲于奔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3到5年间,当百思买适应了中国市场,国内家电零售业的商业模式也会在百思买的影响下发生巨变。
如今,备受世人瞩目的并购案已经尘埃落定。国美和苏宁都将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下去,而百思买也会静静等待着发力的时机。在中国家电连锁的后三国时代,究竟鹿死谁手,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