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谁的乌托邦

来源 :艺术商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布朗·华莱士(Brlan Wallace)的采访约在了红门画廊在798的空间里,这也是从角楼空间搬离后红门在北京唯一的大本营。现在红门画廊共与国内20多位艺术家进行合作,每年平均举办6-8场个展。
  大部分人对于布朗的第一印象是从他外国画廊主的身份开始的。1991年,布朗在北京东便门角楼的老建筑之中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画廊,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画廊。如今,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旅人已经在中国待了33年,他清楚地记得在中国的年份以及其中的每一个结点。
  1986-1988年,布朗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那会儿周边的朋友都是艺术家,当时中国还没有艺术平台,也没有艺术市场。1990年从中央美院进修完后,我不知道该干什么,要不就开画廊吧。”就在不经意之间,布朗似乎奠定了与中国的缘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红门画廊先后和苏新平、王玉平、陈文令、王鲁炎等艺术家们建立了合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长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而布朗也从一个大男孩成为一个“老男孩”。
  我曾经在一次驻地项目的活动中见到过布朗,他身着简单的T恤、短裤和一双勃肯凉拖,很快就能和各个年龄层的艺术家打成一片。丝毫没有所谓“精英人士”应该呈现的模样。而此次我们主要采访的内容也是从驻地开始的。
  布朗告诉我,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的AsianLink交流平台每年都会选送很多澳大利亚的艺术家、音乐家、诗人来亚洲展开驻地创作。在当时的中国,外国人的活动会受到诸多限制,很难寻找到稳定的住所,有时刚找到合适的房子,归国日期也渐渐临近。于是,交流平台便找到在北京开画廊的他帮忙。
  2001年,经由艺术家李刚介绍,布朗决定租下费家村的一块区域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并在此后陆续租了6个工作室,供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展开创作和生活。他们大部分会选择在这里驻留1-2个月的时间,有的时候会更长,布朗和他的团队则负责为来这里驻地的艺术家提供生活和创作上的帮助。
  每个月,工作室都会有一次开放活动,邀请北京艺术圈的朋友和艺术爱好者来这里参观,进行艺术上的交流与碰撞。在布朗看来,虽然红门画廊和驻地项目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板块,但做驻地项目的好处在于能营造一种很好的艺术氛围,同时也能让更多关心艺术的人了解画廊正在做的事情,并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我好奇红门画廊选择驻地艺术家的标准,布朗只告诉了我一条,就是他们对于来中国创作的欲望和创作作品的可实现性。
  红门画廊艺术家驻地项目的协调人肖容向我讲述了一个案例。2018年的冬天,红门画廊针对中国新锐艺术家发出了一条邀请,希望召集两位年轻的外地艺术家在春节期间来北京进行创作。意料之外,红门收到了一位蒙古国艺术家的申请,他只有21岁,性格有些腼腆,英语也不是十分流利。蒙古国艺术家牧客(Munkh-erdeneMUNKHZOROG)告诉布朗,他想要创作一件2米宽、3米高的雕塑作品,名字叫作《领袖》,这样的“野心”打动了布朗。牧客来的时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在15℃的天气里,他拉着肖容到北京的各处寻找废铁,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不过,没想到在做展览运输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光搬那件作品出门就花了1000块钱,共用了10个工人搬运。”肖容笑道。
  激情与渴望,或许可以解释布朗对于这些艺术家的欣赏,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他想要来中国定居并在这里开展事业。布朗告诉我,来红门参加驻地的艺术家一般有两个特质:第一,他们都有开放的思想,并且想要去一个新的环境创作;第二,他们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创作。
  北京给予驻地艺术家灵感的,不光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发展的巨变同样让他们内心翻滚。
  来自英国北威尔士的艺术家彼得(PeterGeorge Lewis)曾经是英国波尔顿大学(University of Bolton)的一名艺术教师。两年前,他决定离开从事了34年的教职工作,以便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创作。彼得一直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他来说,来遥远的中国创作不仅令他兴奋,同时也是一项挑战。在北京的这段日子,彼得喜欢在潘家园这样的地方淘宝,老照片、舊书、钱币、古董,他已经收藏了许多带有北京印象的小物件,并“抱怨”他的行李箱可能会在之后的中国旅程中越来越重,不过我看他却乐在其中。他将收集到的中国元素进行挪用、二度创作,并与英国文化中的图像并置,这些彼此独立又相互呼应的意象赋予了文本一种新的符号内涵。
  彼得将自己的创作称为“collection ofideas(思想的收藏)”,在他看来,自己的创作并没有确定的哲学,他享受观看者对自己作品加以诠释。“到陌生的地方创作帮助你理解的不光是艺术,更是历史,是人们的世界观。世界在变小,当我们都开始理解对方,它会变得很美好。”彼得说道。北京给予驻地艺术家灵感的,不光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发展的巨变同样让他们内心翻滚。
  来自维也纳的青年雕塑艺术家MaritWolters对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Marit认为,建筑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感知生活的方式。她在来中国之前了解到,中国人有收藏石头的传统,由此生发了她的创作灵感。Marit在所住公寓外的道路上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大部分是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废料。她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元素与这些人造的工业废料进行拼接,通过打破标准化材料加工和组裝的方法,提醒我们关注诸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不过,一两个月驻地的经历,真的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吗?”我问布朗。
  “会的。”他坚定地告诉我。
  “即使是一两个月、两三个月,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也有可能是永远的影响。”布朗提到红门的第一位驻地艺术家德妮丝(Denlse Keele-Bedford),同样也来自澳大利亚,她现在在宋庄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肖容回忆起2001年德妮丝来到红门驻地后完成的第一件作品,是用大米书写的“旅行”二字。“在当时的中国,人们都很迷恋西方的文化,譬如摇滚乐,但是她却很快就捕捉到了带有中国印记的‘大米’,这件事情绐我的触动很大。”“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在今天的语境下,这句凯鲁亚克式的宣言不免成为某种煽情的笑谈。不过不得不说,从这些驻地艺术家的创作中,人们还是能很迅速地捕捉到这种心潮涌动。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驻地计划就有一个乌托邦式的起源,它是位于美国纽约州、已有100多年历史的Yadoo,至今,Yadoo仍是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驻留圣地。与传统的艺术生产机制相比,艺术驻留项目就像是一块实验田,不仅为艺术家提供新的体验机会,也为艺术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展览模式。
  不过,现实毕竟是现实,它不是乌托邦,也不会成为乌托邦。
  2018年年底,红门画廊的驻地项目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发生了一些“波澜”,提供给驻地艺术家的工作室不得不从费家村迁移到了草场地附近的公寓里,这一变化给艺术家的创作增加了限制,也将工作室的开放活动转移到了红门画廊中。这不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不过谁又能知道,它会不会是另一种新的开始。
  Q&A
  Q:《艺术商业》
  A:布朗·华莱士
  Q:通过哪些渠道可以加入红门画廊的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
  A:首先艺术家要在我们的网站上进行申请。有一些艺术家是自费来的,他们有一些资历就可以报名;艺术家也可以和基金会进行合作,我们和在北京的歌德学院、奥地利文化论坛,包括英国伦敦的红楼基金会等都有合作,这些基金会也可以选派他们欣赏的艺术家加入我们的驻地计划。
  Q:运营驻地项目,您最享受的是什么?
  A:看到艺术家作品诞生的过程。
  Q:關于红门画廊的驻地项目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A:未来我们的目标不光是接待来自国外的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助中国的艺术家去国外展开驻地创作。比如我们2019年就在国际的众筹平台为中国艺术家众筹,帮助他们去国外的驻地项目创作。
  Q:回到您本身,在30多年前,是哪一个瞬间让您决定留在中国?
  A:1984年我在中国背包旅行的时候遇见了几个新西兰人,我很惊讶他们居然会说一些中文。我当时觉得会说中文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我就决定之后再回到中国学习中文。
  Q:“远方”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A:不同的视角和生活经验,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美妙的。
其他文献
托勒密世界地图  公元2世纪,托勒密是将球形的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的位置以及各地区的位置关系,真正用经线和纬线描绘成世界地图的人。他创作了古希腊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地理学)  (Geographia)。在该书中,他将本初子午线定位于大西洋上的幸福之岛(加那利群岛),用相同间隔的经线和纬线,以俯瞰的视角绘出西起摩洛哥、东至中国的广阔区域,并且在经线和纬线的框架下确定了约8000个地名的命名规范。  亨
期刊
对于纽约客而言,只需稍稍离开都会中心区,沿哈德逊河北上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河谷地区的青山秀水则随着蜿蜒起伏的地貌,纷至沓来。  位于比肯小镇的迪亚基金会博物馆(Dia:Beacon)是专注极简与观念艺术最为有力的收藏与展示中心,这里是约瑟夫·博伊斯、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等藝术家的大型作品的常驻之所。在比肯小镇西南仅14英里的Cornwa
期刊
生在澳门、长在澳门的朋友常常会感慨澳门如今的变化,从一个小渔村,填海造地至今,半岛南边的氹仔与路环连成一个大岛,氹仔汇集了澳门最热闹的娱乐度假村。因为澳门面积只是相当于内地一个县城的规模,游客在此停留时间并不会过久。近几年,澳门政府开始举办各种音乐节与艺术节,在商业语境下加入文化艺术的内容,力图使得商业的生命力更加持久。永利澳门有限公司举办以“永利艺赏——人间乐园(Wynn——Gardenof E
期刊
方敏儿  现为移动美术馆艺术总监、独立策展人。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馆、奥沙艺术基金等机构,拥有超过20年的策划经验,长期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策展项目包括“首届深圳艺术雙年展”(2018)、“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等。  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oture Council(ACC)  亚洲文化协会所提供的驻留项目很有名,有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开放,每年都可
期刊
卧游时代  在一个“给我一部手机,我就能够举起全世界”的时代,待在家里就能“畅游”世界。然而,我们偏好的卧游,让人忘记现实,甚至忘掉身边人的存在,我们的眼球等着被人争夺。  在古代,卧游不仅是山水画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更是欣赏的一种素养。画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卧游营造出广袤的想象空间;观者通过卧游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语境,展开想象,达到“畅神”的目的。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小川裕充将中国山水画视
期刊
江苏南通银行家的儿子赵无极考上杭州艺专、主修绘画时,时年15岁。在学校里,他遇到了出身书香门第、具有过人音乐天赋的音乐系学生谢景兰。“景兰身材娇小,性情温柔谦让,完全是西洋人心目中‘中国女子’的典型。”陷入热恋的赵无极曾画过一幅《兰兰画像》:15岁的谢景兰系红色发带,脸如新月,目若秋水。  赵无极在1940年毕业时已经和谢景兰住在一起,独子赵嘉陵出生。1048年,在赵父3万美金的资助下,这对年轻夫
期刊
‘远方’是由‘此处’之外而生,却又不能抵达。如果抵达,曾经的远方也不过又成了现在的此处。艺术家、工程师刘昕说。2019年5月初,她的一颗智齿搭载美国一家航天公司的亚轨道航天器New Shepard升空,抵达外太空,但曾经的远方仍然是远方。“它从离开我身体的那刻起,就已经独立了,这次的外太空表演旅程,更像是我和它的一次合作。  其实这是一件名为《脱离》(LivingDisfance)的艺术装置作品,
期刊
拍《陆上行舟》和《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的导演沃纳·赫尔佐格,人们在介绍他时,总会加上固定的前缀——“德国新电影运动灵魂人物”或“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但赫尔佐格不属于德国:他的作品中,背景完全设定在德国的,还不足1/3。他说自己是唯一一个在全世界七大洲都拍过电影的人,这可能是真的: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住在洛杉矶,但他同样也不属于好莱坞:他在此后的作品中,依然
期刊
时尚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  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是怎样的关系?物质越多越幸福吗?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跨越千禧年时,马可还在“例外”担任品牌总监,是中国时尚界的焦点。但她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当中,对自己、对时尚、对生活方式、对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旅行变成了抢救式的调研。她也从每年研究流行趋势的时尚品牌创始人,变成今天倡导一件衣服穿一生的“无用”品牌创始人。最
期刊
2019当季精品趨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