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本文从所学知识出发,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历史为依据,对比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得出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借鉴别国经验,更需要结合本国实际,从国情出发。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 从实际出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1-01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在探索工业化和农业化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现实的后果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苏联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反思、总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影响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要制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必须考录具体政治环境和现实国情。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取得最高权力,并在全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这意味着斯大林个人的意志最终成为党以及国家的意志。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苏共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明确规定:发展经济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思想最终成为了前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这样的经济方针使俄国顺利完成工业化任务,并对战胜希特勒德国提供物质基础。两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升为欧洲第一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此,苏联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期普遍适用的原则,事实上,这对资金的积累、周转,对人民生活的改善,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实践中必然造成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在重工业内部优先的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直接影响了轻工业及农业的发展。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难以保障。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农民承受了太多,付出了极大代价。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3年新中国以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实行和苏联相似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强烈的“赶超”意识推动着我国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建立重化工业体系。经济制度方面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大量的国有企业,用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我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28] 但是由于缺乏协同发展机制,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等特征。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难以协调,消费品严重短缺,群众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大跃进“以钢为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口号下,出现了全党全民大炼钢、大兵团作战农民、城镇干部、职工、学生齐上阵大修水利的高潮。大量成熟庄稼或荒在地里,或草草收割,农民则丢下农活去“找矿”、“炼钢”、“修水库”。这一时期,全国到处假设小炼钢炉,老百姓甚至把自家的锅、菜刀等日用铁具砸烂炼钢。钢铁生产一马当先,却并未带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发而造成整个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社会生产力,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再加上各地严重的浮夸虚报产量,使国家征购粮食的任务成倍增加,留给农民的口粮所剩无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然而却是失败的实践。这次实践告诉我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尊重人民意愿、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结合客观国情实际顺势而为。
三、启示
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与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农业国苏联有很大相似,这是我国的实际。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我们过于迷信苏联经验,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导致我们在工业化初期制定并执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方针,使得国民经济发展走了弯路。
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正如邓小平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胡绳主编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杜康传 李景志主编
[3]《列宁选集》第4卷
[4]《斯大林选集》上卷
[5]《邓小平文选》第3卷
[6]《斯大林全集》第8卷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 从实际出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1-01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在探索工业化和农业化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现实的后果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苏联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反思、总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影响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要制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必须考录具体政治环境和现实国情。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取得最高权力,并在全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这意味着斯大林个人的意志最终成为党以及国家的意志。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苏共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明确规定:发展经济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思想最终成为了前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这样的经济方针使俄国顺利完成工业化任务,并对战胜希特勒德国提供物质基础。两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升为欧洲第一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此,苏联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期普遍适用的原则,事实上,这对资金的积累、周转,对人民生活的改善,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实践中必然造成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在重工业内部优先的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直接影响了轻工业及农业的发展。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难以保障。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农民承受了太多,付出了极大代价。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3年新中国以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实行和苏联相似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强烈的“赶超”意识推动着我国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建立重化工业体系。经济制度方面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大量的国有企业,用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我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28] 但是由于缺乏协同发展机制,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等特征。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难以协调,消费品严重短缺,群众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大跃进“以钢为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口号下,出现了全党全民大炼钢、大兵团作战农民、城镇干部、职工、学生齐上阵大修水利的高潮。大量成熟庄稼或荒在地里,或草草收割,农民则丢下农活去“找矿”、“炼钢”、“修水库”。这一时期,全国到处假设小炼钢炉,老百姓甚至把自家的锅、菜刀等日用铁具砸烂炼钢。钢铁生产一马当先,却并未带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发而造成整个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社会生产力,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再加上各地严重的浮夸虚报产量,使国家征购粮食的任务成倍增加,留给农民的口粮所剩无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然而却是失败的实践。这次实践告诉我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尊重人民意愿、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结合客观国情实际顺势而为。
三、启示
建国初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与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农业国苏联有很大相似,这是我国的实际。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我们过于迷信苏联经验,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导致我们在工业化初期制定并执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方针,使得国民经济发展走了弯路。
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正如邓小平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胡绳主编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杜康传 李景志主编
[3]《列宁选集》第4卷
[4]《斯大林选集》上卷
[5]《邓小平文选》第3卷
[6]《斯大林全集》第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