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来说,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和感受音乐的能力。趣味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不注重此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他们总是沿袭多年的陈旧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如不改进,音乐教学怎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此项工作的研究,现撰成此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感觉属于理解音乐的范畴,是感受音乐,因为只有理解音乐才有可能使精神受到陶冶,故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视为重点任务去完成,这方面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欣赏教学当中,在全国统编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确也占了较大的比重。但就课本的要求来看,在欣赏教学中基本上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规定,在教师引导下去听、去想。对于理解能力还不太强的学生来讲,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由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受环境和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段音乐对不同心情的学生来说,完全有可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听后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确引发出了符合本人心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应当给予承认,因为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引发听者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并非仅仅局限于该段音乐的标题。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 x|”节奏变为“xxx 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听者的心情不同,引发出的心理反映有别是可能的,但对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应该有分歧的(因为正常人产生感情的心理基因是相同的),如果有个别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大家出现分歧,必定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导致产生了特殊的心理障碍,切莫轻易否定,要细心地诱导并研究,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三、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任何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产生一切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音乐课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在学完一首维族民歌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例: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又如让学生为歌曲《顶碗舞》創编几个舞蹈动作,我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当一回老师,带领其他学生一起来为歌曲出谋划策,比一比哪个组的活动既能体现歌曲的风格又新颖。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培养一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感觉属于理解音乐的范畴,是感受音乐,因为只有理解音乐才有可能使精神受到陶冶,故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视为重点任务去完成,这方面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欣赏教学当中,在全国统编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确也占了较大的比重。但就课本的要求来看,在欣赏教学中基本上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规定,在教师引导下去听、去想。对于理解能力还不太强的学生来讲,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由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受环境和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段音乐对不同心情的学生来说,完全有可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听后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确引发出了符合本人心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应当给予承认,因为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引发听者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并非仅仅局限于该段音乐的标题。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 x|”节奏变为“xxx 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听者的心情不同,引发出的心理反映有别是可能的,但对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应该有分歧的(因为正常人产生感情的心理基因是相同的),如果有个别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大家出现分歧,必定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导致产生了特殊的心理障碍,切莫轻易否定,要细心地诱导并研究,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三、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任何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产生一切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音乐课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在学完一首维族民歌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例: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又如让学生为歌曲《顶碗舞》創编几个舞蹈动作,我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当一回老师,带领其他学生一起来为歌曲出谋划策,比一比哪个组的活动既能体现歌曲的风格又新颖。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培养一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