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趋势越来越国际化,国内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电影方面更是突显,中美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尖峰时刻》两部电影,在美国票房飙升。在电影合作日趋紧密的背景下,中国形象逐渐走出国门,并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国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也开始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国内电影 国外电影 中国形象
一、国内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演变
新中國成立至六十年代末,民族意识非常强烈,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创作中,反映民族的题材非常多。伴随着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形象塑造发生巨变,中国形象从此进入了英雄形象,随之出现了革命形象。这几年,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城市电影,草根文化也渐渐注入到了影片之中。
(一)民族形象——英雄形象
中国早期电影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反思,构筑了一个理想父亲形象的“乌托邦”形象,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制作者通过电影彰显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典型形象,也是中国早期典型的民族形象。随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的开展,民族形象逐渐显著,早期的“乌托邦”文化遍布全中国,中国早期儒家思想以“仁”为主,影片形象都是将传统文化集于一身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侵蚀和旧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人们又开始怀念起了战争时期英雄辈出的时代,对英雄形象进行了重塑,“英雄”是当下红色经典中的突出人物形象。
(二)革命形象——草根形象
随着时代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开始挖掘更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将注意力纷纷转向革命历史性题材,革命性题材的影片又重回历史的舞台。同时,城市电影的崛起,使草根文化出现在了影片之中,观众的喜爱成为电影制作者考虑的重要因素,随之就出现了草根电影,兼具着草根形象。
这几年,历史性题材的作品慢慢出现在中国电影中,如《开国大典》《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其中革命形象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年轻人开始向往表现城市生活的电影,所以展示草根形象的电影开始占据银幕,比较优秀的作品有《生活秀》《卒迹》《人在囧途》等。
二、国内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异同
(一)选材相同
不管是国内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还是国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他们的选材都是一样的。国内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讲的都是中国的人、中国的事、中国的精髓。不管是中国电影中的《孤儿救族记》《开国大典》,还是好莱坞拍摄的中国形象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2012》等,都是讲述中国人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尽管国外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个大的题材的选择上还是求同存异的。
(二)人物设定的主题相同
电影是能够让观众接受信息的传播媒介,作为灵魂的人物设定主题则是关乎这部影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所以对于人物设定主题的把握在电影中非常重要。从总体来讲,外国受众比较倾向于中国动作类主题的电影。虽然中外电影中中国形象出现了不同,但是它们对人物设定的主题是相同的。在《花木兰》中,孝顺和勇敢是中国版《花木兰》的主题,在美版的《花木兰》中,追求自由是她的主题,但是为了展现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这一个大的人物设定主题还是相同的。
三、国内外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出口电影中“中国形象”的类型及形象输出的差异
以成龙、李小龙为代表的武术演员非常受国外受众的喜爱,他们的代表作品,如《龙争虎斗》《尖峰时刻》在国外很受关注。国外受众认为中国就是一个武术大国,但其实这与我国电影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电影中,中国形象不光是武术形象,还有民族形象、革命形象等。
(二)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形象及情感价值观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外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外受众也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中国元素开始在国外电影中体现,但其在国外电影中并没有展现中国文化,而是把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展现在了电影中。长剑、笛子等中国元素在国外电影中被使用,更多就把它们当作一种“符号”存在,而无更多的情感。而我国国内的电影中,则比较注重对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都会把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融入到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上,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三)异同产生的原因
“中国形象”的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价值观念、故事人物、叙事风格、表达方式、审美情趣等的欣赏以及认同度和接受状况。国内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异同产生的原因,主要应从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和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认知方面进行分析。因为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价值思想的不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也因此不同,因此叙事中的形象也不同了起来,这对于“中国形象”的多元化是极为重要的。
在电影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象”能以其独特的面貌或符号意蕴出现在电影的历史长河中,这无疑是我国电影人的骄傲,证明了我国电影发展的力量与精神本质,也预示了东方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及电影发展多元化的未来取向。
(作者简介:孟媛,女,白城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与技术)
关键词:国内电影 国外电影 中国形象
一、国内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演变
新中國成立至六十年代末,民族意识非常强烈,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创作中,反映民族的题材非常多。伴随着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形象塑造发生巨变,中国形象从此进入了英雄形象,随之出现了革命形象。这几年,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城市电影,草根文化也渐渐注入到了影片之中。
(一)民族形象——英雄形象
中国早期电影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反思,构筑了一个理想父亲形象的“乌托邦”形象,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制作者通过电影彰显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典型形象,也是中国早期典型的民族形象。随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的开展,民族形象逐渐显著,早期的“乌托邦”文化遍布全中国,中国早期儒家思想以“仁”为主,影片形象都是将传统文化集于一身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侵蚀和旧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人们又开始怀念起了战争时期英雄辈出的时代,对英雄形象进行了重塑,“英雄”是当下红色经典中的突出人物形象。
(二)革命形象——草根形象
随着时代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开始挖掘更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将注意力纷纷转向革命历史性题材,革命性题材的影片又重回历史的舞台。同时,城市电影的崛起,使草根文化出现在了影片之中,观众的喜爱成为电影制作者考虑的重要因素,随之就出现了草根电影,兼具着草根形象。
这几年,历史性题材的作品慢慢出现在中国电影中,如《开国大典》《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其中革命形象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年轻人开始向往表现城市生活的电影,所以展示草根形象的电影开始占据银幕,比较优秀的作品有《生活秀》《卒迹》《人在囧途》等。
二、国内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异同
(一)选材相同
不管是国内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还是国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他们的选材都是一样的。国内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讲的都是中国的人、中国的事、中国的精髓。不管是中国电影中的《孤儿救族记》《开国大典》,还是好莱坞拍摄的中国形象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2012》等,都是讲述中国人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尽管国外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个大的题材的选择上还是求同存异的。
(二)人物设定的主题相同
电影是能够让观众接受信息的传播媒介,作为灵魂的人物设定主题则是关乎这部影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所以对于人物设定主题的把握在电影中非常重要。从总体来讲,外国受众比较倾向于中国动作类主题的电影。虽然中外电影中中国形象出现了不同,但是它们对人物设定的主题是相同的。在《花木兰》中,孝顺和勇敢是中国版《花木兰》的主题,在美版的《花木兰》中,追求自由是她的主题,但是为了展现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这一个大的人物设定主题还是相同的。
三、国内外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出口电影中“中国形象”的类型及形象输出的差异
以成龙、李小龙为代表的武术演员非常受国外受众的喜爱,他们的代表作品,如《龙争虎斗》《尖峰时刻》在国外很受关注。国外受众认为中国就是一个武术大国,但其实这与我国电影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电影中,中国形象不光是武术形象,还有民族形象、革命形象等。
(二)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形象及情感价值观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外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外受众也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中国元素开始在国外电影中体现,但其在国外电影中并没有展现中国文化,而是把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展现在了电影中。长剑、笛子等中国元素在国外电影中被使用,更多就把它们当作一种“符号”存在,而无更多的情感。而我国国内的电影中,则比较注重对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都会把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融入到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上,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三)异同产生的原因
“中国形象”的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价值观念、故事人物、叙事风格、表达方式、审美情趣等的欣赏以及认同度和接受状况。国内外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异同产生的原因,主要应从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和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认知方面进行分析。因为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价值思想的不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也因此不同,因此叙事中的形象也不同了起来,这对于“中国形象”的多元化是极为重要的。
在电影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象”能以其独特的面貌或符号意蕴出现在电影的历史长河中,这无疑是我国电影人的骄傲,证明了我国电影发展的力量与精神本质,也预示了东方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及电影发展多元化的未来取向。
(作者简介:孟媛,女,白城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