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下,中职语文教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教材选用不够合理,学生没有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去感受学习,针对文本的阅读教学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在语文教学的文本分析能力不强等现象。针对此,应立足“三本”即校本、生本、文本,以教材选取、主体学习和文本教学为突破点,逐个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类相关问题,以推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三本;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218-01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我们必须开始正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类问题。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职业教育也要走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 职校教育教学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发展相对滞后;职校学生普遍特点导致了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学习动力及坚持下去的毅力;目前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很好地达到学生以及学校发展的目标。反观中职语文,近年来通过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现代化信息手段融合等改革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就业后的各种表现来看,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确有提高。但在改革实施的进程中,由于教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了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转变出现了一定问题,改革细节落实不到位,缺乏对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的深入分析,出现了改革漏洞,效果停滞等现象。
一、立足校本,开发教学资源,体现中职特色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解决课程标准和教材问题。目前,中国的教科书编撰来源有不同的版本,如国外研究协会、高等教育俱乐部、人民教育协会和中国社会等。每个出版社都可以根据大纲准备教材,形成自己的特色。然而,“一万个人的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中国的教材在每一所学校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带来了一定的歧义。特别是在职业学校模式的多样化、高中课程的对接以及职业考试的招生标准化等方面,中国教科书的选择较为随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与单一教学方案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力的多样化与单一标准化的评价之间的矛盾,都导致职业学校无法形成统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国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第一年可以根据我们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觉发觉其中的内涵。从中学的职业课程改革到新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优美的语言,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文本。其次,我们将继续追求服务的发展,促进就业的教育定位,发展学校的教材。二、三年级学生在基础类教学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要求,大胆发展,选择与专业对口的教材,与学校课程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我们的职业发展选择一些中国校本教材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显示二次的特性,也可以更好地適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学生的基础上,学习的潜力被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有效性”。而像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行为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过分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而现在最实际问题是学生是被动学习,教师是主动的教授,正如《课堂危机》中所指出的,著名的美国教育家西尔伯曼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课堂真正的转变必须反映出两个要素:第一,教室的氛围是否变化;第二,看学习风格是否改变。在教学和学习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的因素,学生是真正的学习大师。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完成的任务。
但目前我国教育分流仍是一项学术标准,分流不是基于学生对专业、思维等方面的兴趣,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基本上是被所谓的“学术失败”的“入学教育”淘汰,他们都在人们的眼中“不同”。如果学生的“失败感”没有得到解决,更不要说中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整体学业失败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是将学生从失败的心态转变为成功的心态。事实上,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根据研究结果已经完全基于狭隘的学科知识测试结果可分为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它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特别是对其他有潜力的学生特别不公平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颗树”,我们要用视觉,多变量评价的发展来消除学生“差”的默认,给学生学习的信心,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积极引导。
三、立足文本,注重语言感悟,养成良好习惯
语言是一座永远存在的山,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代替的。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语言教材内容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和理解的积累,促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语言理解能力是各类综合能力中最重要、最隐性的能力,其核心是文本理解能力。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包含的意义、意象和情感,才能积累语言材料和规范形式,才能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从而产生外部的沟通、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并且阅读和写作仍然是读写的核心,只有阅读的多才有思想的学习和交流,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课本中所选的文本,作为阅读和写作的一个“例子”,应该被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习。只有在文本的基础上,阅读和背诵的重复,才能产生能力并指向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使用“评价指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所有这些也向中国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如果老师不读书,不喜欢读书,那将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一些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的东西是表面上看起来与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毫无关系的,有些就是纯粹的文章,学生们学习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在这里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弊端,鼓励文本思想的感悟与深刻反思,回归教科书,对文字进行分析,用语言阅读,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感,认识到作品蕴含着真正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高版本的中国专业的教学模块第一单元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更新,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我与地坛”,特别是一个经典的解释“生与死”;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三个小屋的精神,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阅读品味,去理解“人生因险而精彩”,学生自然会感到“在繁荣不会忘记自知之明,逆境自强”的人生哲学。可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的生活有好处。
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还需走下去,职校教师仍在路上,改革的推进然我们看到了学生兴趣的转变、教学构架的趋于科学,但一切只是开端,专业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对社会的教育。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改革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仍然需要继续实践、探索、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黄蔚.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
[2]张爱妮.论中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5( 04) .
[3]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钱海荣.《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4.
[5]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08.
[6]张敬梅.《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讨》《文学教育:中》[M]. 2012(10)
[关键词]中职语文;三本;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218-01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我们必须开始正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类问题。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职业教育也要走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 职校教育教学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发展相对滞后;职校学生普遍特点导致了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学习动力及坚持下去的毅力;目前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很好地达到学生以及学校发展的目标。反观中职语文,近年来通过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现代化信息手段融合等改革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学生就业后的各种表现来看,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确有提高。但在改革实施的进程中,由于教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了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转变出现了一定问题,改革细节落实不到位,缺乏对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的深入分析,出现了改革漏洞,效果停滞等现象。
一、立足校本,开发教学资源,体现中职特色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解决课程标准和教材问题。目前,中国的教科书编撰来源有不同的版本,如国外研究协会、高等教育俱乐部、人民教育协会和中国社会等。每个出版社都可以根据大纲准备教材,形成自己的特色。然而,“一万个人的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中国的教材在每一所学校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带来了一定的歧义。特别是在职业学校模式的多样化、高中课程的对接以及职业考试的招生标准化等方面,中国教科书的选择较为随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与单一教学方案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力的多样化与单一标准化的评价之间的矛盾,都导致职业学校无法形成统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国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第一年可以根据我们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觉发觉其中的内涵。从中学的职业课程改革到新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优美的语言,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文本。其次,我们将继续追求服务的发展,促进就业的教育定位,发展学校的教材。二、三年级学生在基础类教学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要求,大胆发展,选择与专业对口的教材,与学校课程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我们的职业发展选择一些中国校本教材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显示二次的特性,也可以更好地適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学生的基础上,学习的潜力被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有效性”。而像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行为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过分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而现在最实际问题是学生是被动学习,教师是主动的教授,正如《课堂危机》中所指出的,著名的美国教育家西尔伯曼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课堂真正的转变必须反映出两个要素:第一,教室的氛围是否变化;第二,看学习风格是否改变。在教学和学习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的因素,学生是真正的学习大师。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完成的任务。
但目前我国教育分流仍是一项学术标准,分流不是基于学生对专业、思维等方面的兴趣,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基本上是被所谓的“学术失败”的“入学教育”淘汰,他们都在人们的眼中“不同”。如果学生的“失败感”没有得到解决,更不要说中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整体学业失败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是将学生从失败的心态转变为成功的心态。事实上,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根据研究结果已经完全基于狭隘的学科知识测试结果可分为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它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特别是对其他有潜力的学生特别不公平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颗树”,我们要用视觉,多变量评价的发展来消除学生“差”的默认,给学生学习的信心,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积极引导。
三、立足文本,注重语言感悟,养成良好习惯
语言是一座永远存在的山,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代替的。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语言教材内容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和理解的积累,促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语言理解能力是各类综合能力中最重要、最隐性的能力,其核心是文本理解能力。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包含的意义、意象和情感,才能积累语言材料和规范形式,才能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从而产生外部的沟通、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并且阅读和写作仍然是读写的核心,只有阅读的多才有思想的学习和交流,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课本中所选的文本,作为阅读和写作的一个“例子”,应该被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习。只有在文本的基础上,阅读和背诵的重复,才能产生能力并指向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使用“评价指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所有这些也向中国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如果老师不读书,不喜欢读书,那将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一些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的东西是表面上看起来与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毫无关系的,有些就是纯粹的文章,学生们学习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在这里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弊端,鼓励文本思想的感悟与深刻反思,回归教科书,对文字进行分析,用语言阅读,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感,认识到作品蕴含着真正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高版本的中国专业的教学模块第一单元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更新,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我与地坛”,特别是一个经典的解释“生与死”;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三个小屋的精神,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阅读品味,去理解“人生因险而精彩”,学生自然会感到“在繁荣不会忘记自知之明,逆境自强”的人生哲学。可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的生活有好处。
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还需走下去,职校教师仍在路上,改革的推进然我们看到了学生兴趣的转变、教学构架的趋于科学,但一切只是开端,专业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对社会的教育。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改革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仍然需要继续实践、探索、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黄蔚.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
[2]张爱妮.论中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5( 04) .
[3]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钱海荣.《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4.
[5]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2008.
[6]张敬梅.《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讨》《文学教育:中》[M].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