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专业性强,概念多,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程改革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者根据在《旅游概论》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整合知识,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体会,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评估设计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概论》课程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很多地方已大力推行,现代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高潮,中等职业教育提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过于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与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理念是一致的,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职校生。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旅游业,以及旅游和旅游业在古代、近代、现代及未来的发展情况,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入门学科,同时也是南京市职教教研室规定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相比,这门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概念抽象,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此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上课很多时间都是老师说,学生听,课堂单一,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一节课好像始终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往《旅游概论》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对旅游有一个宽泛的了解,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应付考试。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我将教学目标设立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比较全面地掌握与现代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强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为了让学生感受旅游、发现旅游,结合“十一”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我设计了“黄金周大讨论”的活动。第一阶段,首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查询有关黄金周的资料;第二阶段,大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针对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三阶段,根据资料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利用课上时间开展一次辩论赛,把赞成“利大于弊”和赞成“弊大于利”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第四阶段,根据对课堂辩论赛所支持的正方或反方,把自己对黄金周的利和弊的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作为期末考试的综合题40分列入总评成绩。整个活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学期。
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放下书本利用其他资源学习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勇于自我表现的意识。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纷纷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运用各种方法,有的将资料制作成PPT,有的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和文字打印成宣传资料,等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提高了自信,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此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上网的目的不是玩游戏就是聊QQ,大部分不会关心国家大事和新闻。而取消“五一”黄金周从开始提议到最终确定公布,学生一直在关注,最后公布的时候甚至有学生和我说:“老师,‘五一’黄金周真的取消了。”看来他们上网也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了。而且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旅游业的前沿信息,这些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对他们的专业学习非常有益。在以前的学习中,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书还是崭新的,没有阅读的习惯,通过这次活动,虽然学生们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内容往往是网上或者报上摘抄的内容,但可喜的是,就算查找资料,他们也要自己先阅读一遍;就算摘抄,他们也要阅读完进行筛选后才下笔。以往的考试都是老师复习重点,学生不管是否理解,回家都要死记硬背。布置关于“黄金周”一文后,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认真对待,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这比强迫他们学习、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即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职业教育更多的应注重平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自主学习,改变过去一到考试,临阵磨枪的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内容组织经实践证明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要,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日趋社会实用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也必须走向技术化和模块化,那种以强调学科的逻辑顺序和科学的完整体系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也应转向以职业需求和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归纳型思维方式。《旅游概论》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七个部分,在这七个部分中,除了对旅游的定义,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的学习不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外,其他章节都是另一专业课程的缩影。例如在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学习中会涉及《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理》的内容,在旅游业的介绍中又会涉及《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内容,等等。如果把这些重叠的内容按照模块化来做项目课程,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教学课时,增加学生实践课时的操作,而且学生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消化巩固。
虽然在目前的教学当中,《旅游概论》对于很多内容都只能浅尝辄止,不能深入,不能发挥,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和其他课程有所重复的内容尽量简单介绍,增加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例如播放旅游景点的视频,从四川的海螺沟、红原大草原、九寨沟到云南丽江,法国巴黎…… 每一段都让学生们惊叹不已,和着轻缓的背景音乐,伴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以及我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既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又接受了导游行业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强调技能训练、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和情境体验等方面,旅游业所需的从业人员的特点也要求能力强素质高。因此《旅游概论》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除去课堂讲授外,还应增加包括模拟教学、实地调查、社会实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例如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教学中,我以南京明孝陵的开发状况进行案例分析,请学生们从旅游开发的独特性、经济性和市场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先在学校了解明孝陵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前的状况,再亲身参观明孝陵,学生们就有了最直观、最感性的认识。他们看到了同样的旅游景点,可由于管理者的意识问题,景区的开发有了很大的差异,而景区的合理开发又影响着景区的生命周期。这种实地调查、实践方式能够形象地解释旅游开发的重要性,把握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的传播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仅抱着书本学习已然不适宜了。因此,我将每一模块的最后一节定为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周每个小组都要从报刊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一条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我们在课堂上选择其中的两条进行分析讨论。刚开始,学生们都不太勇于发言,搜集的资料价值不高,经过努力启发和精心组织,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慢慢高涨起来,效果也越来越好。
在《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它的运用所包含的内容、信息可以超越课本与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在《旅游概论》教学中,我使用最多的是图片、视频,通过专题性材料的播放,对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普及性介绍。例如在讲解旅游资源保护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更直观地了解资源保护的背景,我播放了《可可西里》的片段。《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关于动物藏羚羊的保护问题,悲凉而又深刻,荒凉的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可怜的藏羚羊、英勇无私的巡山队员使学生们受到了震撼,许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默默地流着眼泪,这不仅仅是一段普通的电影片段,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教育。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评估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要转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估的根本指标的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首先,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教师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其次,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方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研究项目、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教学评估方式多样化,它的杠杆调节作用也明显地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旅游概论》教学更是要不断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正敏.旅游概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徐茜.旅游概论的教学设计.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
[3]江艳,邓菲.旅游学概论兴趣导向型教学浅谈[J].职教论坛,2008,(30).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王薇薇,尚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目的[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关键词: 《旅游概论》课程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很多地方已大力推行,现代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高潮,中等职业教育提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过于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与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理念是一致的,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职校生。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旅游业,以及旅游和旅游业在古代、近代、现代及未来的发展情况,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入门学科,同时也是南京市职教教研室规定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相比,这门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概念抽象,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此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上课很多时间都是老师说,学生听,课堂单一,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一节课好像始终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往《旅游概论》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对旅游有一个宽泛的了解,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应付考试。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我将教学目标设立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比较全面地掌握与现代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强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为了让学生感受旅游、发现旅游,结合“十一”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我设计了“黄金周大讨论”的活动。第一阶段,首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查询有关黄金周的资料;第二阶段,大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针对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三阶段,根据资料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利用课上时间开展一次辩论赛,把赞成“利大于弊”和赞成“弊大于利”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第四阶段,根据对课堂辩论赛所支持的正方或反方,把自己对黄金周的利和弊的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作为期末考试的综合题40分列入总评成绩。整个活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学期。
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放下书本利用其他资源学习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勇于自我表现的意识。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纷纷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运用各种方法,有的将资料制作成PPT,有的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和文字打印成宣传资料,等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提高了自信,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此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上网的目的不是玩游戏就是聊QQ,大部分不会关心国家大事和新闻。而取消“五一”黄金周从开始提议到最终确定公布,学生一直在关注,最后公布的时候甚至有学生和我说:“老师,‘五一’黄金周真的取消了。”看来他们上网也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了。而且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旅游业的前沿信息,这些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对他们的专业学习非常有益。在以前的学习中,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书还是崭新的,没有阅读的习惯,通过这次活动,虽然学生们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内容往往是网上或者报上摘抄的内容,但可喜的是,就算查找资料,他们也要自己先阅读一遍;就算摘抄,他们也要阅读完进行筛选后才下笔。以往的考试都是老师复习重点,学生不管是否理解,回家都要死记硬背。布置关于“黄金周”一文后,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认真对待,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这比强迫他们学习、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即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职业教育更多的应注重平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自主学习,改变过去一到考试,临阵磨枪的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内容组织经实践证明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要,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日趋社会实用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也必须走向技术化和模块化,那种以强调学科的逻辑顺序和科学的完整体系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也应转向以职业需求和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归纳型思维方式。《旅游概论》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七个部分,在这七个部分中,除了对旅游的定义,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的学习不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外,其他章节都是另一专业课程的缩影。例如在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学习中会涉及《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理》的内容,在旅游业的介绍中又会涉及《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内容,等等。如果把这些重叠的内容按照模块化来做项目课程,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教学课时,增加学生实践课时的操作,而且学生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消化巩固。
虽然在目前的教学当中,《旅游概论》对于很多内容都只能浅尝辄止,不能深入,不能发挥,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和其他课程有所重复的内容尽量简单介绍,增加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例如播放旅游景点的视频,从四川的海螺沟、红原大草原、九寨沟到云南丽江,法国巴黎…… 每一段都让学生们惊叹不已,和着轻缓的背景音乐,伴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以及我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既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又接受了导游行业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强调技能训练、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和情境体验等方面,旅游业所需的从业人员的特点也要求能力强素质高。因此《旅游概论》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除去课堂讲授外,还应增加包括模拟教学、实地调查、社会实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例如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教学中,我以南京明孝陵的开发状况进行案例分析,请学生们从旅游开发的独特性、经济性和市场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先在学校了解明孝陵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前的状况,再亲身参观明孝陵,学生们就有了最直观、最感性的认识。他们看到了同样的旅游景点,可由于管理者的意识问题,景区的开发有了很大的差异,而景区的合理开发又影响着景区的生命周期。这种实地调查、实践方式能够形象地解释旅游开发的重要性,把握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的传播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仅抱着书本学习已然不适宜了。因此,我将每一模块的最后一节定为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周每个小组都要从报刊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一条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我们在课堂上选择其中的两条进行分析讨论。刚开始,学生们都不太勇于发言,搜集的资料价值不高,经过努力启发和精心组织,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慢慢高涨起来,效果也越来越好。
在《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它的运用所包含的内容、信息可以超越课本与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在《旅游概论》教学中,我使用最多的是图片、视频,通过专题性材料的播放,对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普及性介绍。例如在讲解旅游资源保护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更直观地了解资源保护的背景,我播放了《可可西里》的片段。《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关于动物藏羚羊的保护问题,悲凉而又深刻,荒凉的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可怜的藏羚羊、英勇无私的巡山队员使学生们受到了震撼,许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默默地流着眼泪,这不仅仅是一段普通的电影片段,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教育。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评估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要转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估的根本指标的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首先,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教师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其次,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方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研究项目、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教学评估方式多样化,它的杠杆调节作用也明显地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旅游概论》教学更是要不断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正敏.旅游概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徐茜.旅游概论的教学设计.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
[3]江艳,邓菲.旅游学概论兴趣导向型教学浅谈[J].职教论坛,2008,(30).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王薇薇,尚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目的[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