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八零年代出生的外省人,我的青春期可以一劈两半,前半截在河北老家,灰暗贫乏的小城,极度的压抑,读书听摇滚,愤怒和躁动。后半截则是在北京,膨胀,斑斓的超级都市,剧烈的震荡冲击,海量的信息,目睹种种怪状和奇观,曾经的压抑变为焦虑,愤怒和躁动转化为怀疑和扭曲,前半截是线性的,后半截更像拼贴。
在90年代末,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摇滚乐一道,对很多青年人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即是其中一个。它们仿佛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打开了新的可能。摇滚乐极其直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而说到自由主义思潮,它在中国90年代的语境中有对专制最强有力的批判,以及饱受打压的悲情遭际。相反的是,左翼思想却很难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污染。同时,鲜有水准令人信服,保持体制外独立性的人物和著述出现,所以尽管在90年代有新的思想资源译介,但基本停留在学院小圈子,很难产生广阔的影响力。对一些不安分的年轻^吸引力很大。
所以,按照某种简单的划分法来说,当时我及身边的一些同学是在欣赏左派的文艺,思考右派的理论,动用左派的情感,憧憬一个右派的国家。这种分裂当然有很大的问题,而它的吊诡之处在于,在90年代,它不会真的成为任何问题。面对一个专制,封闭的环境,摇滚乐和自由主义都是边缘化的,所有的裂缝都被同一种迫切的,对抗的,发现新世界,寻找出路的激情消融了。无数人的行动也正是在如此种种的转译,误解,生吞活剥,一叶障目中被激发出来的。等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地下摇滚的野火在各地蔓延,随后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独立的政治思想类网站论坛层出不穷,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沙龙讲座和网友聚会。此外承续第三代民间诗歌,口语/颓废文学传统的下半身诗歌潮流在网络上杀出来。
这一切自然是以北京等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发散的。北京对外省青年无疑有巨大的吸引力。诗歌,摇滚乐,独立电影,流浪社会边缘的艺术家和困禁于国家机器脚边的异议战士……。这些都足以引发人无穷的浪漫想象。尤其是摇滚乐,直接促成我来北京生活的决心。90年代末杀出来的地下摇滚虽然以外省青年为主力,但大部分人马早早的扎寨北京,也只有这里能提供他们持续发声的机会。2001年发轫的迷笛音乐节年年举办,堪称地下摇滚,青年文化的高潮狂欢。从河北跑过去看演出太不方便,干脆搬家。
住在北京方才发现,北京的迷人之处与其说在于文化,不如说是文化,政治,市民社会等等所构成的张力。各方彼此间的对峙,映衬,消长和寄生依存,让这个城市有了源源不绝的张力。它的复杂多面,它巨大的,藏污纳垢的吞吐量,让它的风景曲折多姿,人气幽深,不可轻易量测。
这里的时空是多重交错的,上下班,晨练,冬泳,夜生活,小胡同,大杂院,摩天楼,官邸,军事化主干道,专政人民机关,全天候电气,24小时监控。以及更具抽象意义的——农业社会,古部,封建王朝,国际新型都市,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威权,后极权,全球化。而穿越其间或费时一秒,或终其一生,这种光怪陆离的感觉的确奇妙,然而又真切存在。
2005年我来北京的时候,地下摇滚的锋芒已经渐渐磨灭,中坚力量的音乐家或出走或沉寂,许多凭借青春的直觉和冲动来创作的乐队早已难以为继,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迷笛音乐节却吸引了政府和赞助商家的谨慎合作。它从郊外的迷笛学校移至城区的大型公园,完成了初步的合法化,观众人数骤增,场面空前。商业收编地下文化的游戏就此拉开大幕,摇滚作为地下运动的偃旗息鼓已成定局,只不过,一时间没有多少人意识得到。音乐节的大场面,互联网的资讯爆炸缓解了大家长久的压抑,我也如同在场许多人一样,欢呼雀跃,脑子里美国六十年代的画面闪过,殊不知在后六八和后八九的时代,这种场景不过是以享乐取代自由,赎买青年的游戏的开场。政府对待音乐节的方式是提供公共空间,进行商业合作,同时,确保严格的安保措施和审查制度。藉此来将自发的青年聚会一点点的矫正,软化,让它渐变为自觉的假日嘉年华。几年下来,音乐节彻底转型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假日庙会,并且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面子工程,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复制推广。2011年音乐节大有井喷的态势,全国一时间有几百个在举办。成百上千支用英文或中文歌唱爱情,梦想和愤怒的乐队出现在各地的公园,广场或者创意产业园区。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变迁,摇滚乐的遭遇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2002-03之后的中国,以风驰电掣的进入一个官僚资本的急速扩张阶段。之前的跛足改革,有限开放,资本化重组,摸石头过河,低调行事终于开花结果,一个垄断分赃,暴力维稳,变异扩张,经济赎买世界,放言大国崛起的新时代拉开帷幕。2008年奥运的举办,将这个新时代推向第一个高潮,它高调宣告了后八九的北京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然坐实了其合法性,乃至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开放社会被兑换为国内外垄断资本的联合,全球化的利益等级分工,自由主义曾具有的似乎不言自明的现实批判性,如今变得尴尬,而许多鼓吹市场化的自由主义者,很快转型为体制的帮闲帮凶。这也促成了一些人开始重新思考左翼思想对当下的意义。
寻找新的精神出路是一个艰难的考验。专制禁锢身心,而消费社会则将禁锢升华为人之主体的消解,使其琐碎,焦虑,无力。落空的梦想如何填补?在革命未曾发生的地方,能看到传说中革命之后的场景一幕幕上演。新的公务员和上班族,新的背包客,宗教人士,冒牌嬉皮和慈善活动家。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文艺青年被肢解之时,文艺青年作为名词却开始大行其道,当然,它经过消毒脱敏,内涵仅仅包括都市小资及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趣,不过是一种愤青向小资变异的代名词。
统治阶级在维持稳定,平民在挣扎,老中青数代知识分子在赞美国家的改良,而小资们游走于展览,演出,开幕式,虚拟社区,沉溺于文艺符号对自我的加持。诡异的时刻到来了,一个以多维时空著称的北京有了更多的商品,更多的艺术和娱,更多的怪状奇观,但时间却仿佛凝固成一团泥沼,停止了摆动。08到11年,拆迁越是剧烈,社会管控越是变本加厉,时尚越是花样翻新,微博刷屏速度越快,出版和演出越是层出不穷,现实中的北京给人的整体印象,就越是缓慢,安静,正常。正如天安门广场越是遍布守卫,就越显出一股非人的,荒漠与墓穴的死寂。
必须要指出的是,缤纷的黑暗年代中,火种亦从不曾熄灭。虽遭遇残酷打压但仍斗争不懈的政治民主派,长期着力于先锋写作的诗人,音乐人仍然顽强的存活,传递薪火。而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运动,社会批判的理论与实践,也在少数翻译工作者,理论家和艺术青年中间一点点的展开探究。这无疑值得人关注和支持。
2008我看到李增辉的萨克斯即兴表演,一个技术很烂的青年,咯血式的演奏,与其说是实验音乐不如说是当场的自我剖析,诚恳,黑暗,无畏,几乎是蛮不讲理的冲撞着形式和环境的束缚,一下一下吹出自己的心肺。2010年我买到了坏蛋出版发行的张羞的诗集《瀑布》,坏蛋出版是一个关注当下先锋写作的自由出版计划,而张羞的诗,继续了杨黎等第三代诗人的口语/废话体的衣钵,但完全疏离了传统诗歌的经典性和文体要求,更加个人化,即兴化,能看出受到了视觉艺术及当代都市生活的滋养,非常有后现代的魔幻气息。如果有^问我在当今的北京,青年们有怎样的心声和创造力,我想这二者就是明证。
在90年代末,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摇滚乐一道,对很多青年人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即是其中一个。它们仿佛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打开了新的可能。摇滚乐极其直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而说到自由主义思潮,它在中国90年代的语境中有对专制最强有力的批判,以及饱受打压的悲情遭际。相反的是,左翼思想却很难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污染。同时,鲜有水准令人信服,保持体制外独立性的人物和著述出现,所以尽管在90年代有新的思想资源译介,但基本停留在学院小圈子,很难产生广阔的影响力。对一些不安分的年轻^吸引力很大。
所以,按照某种简单的划分法来说,当时我及身边的一些同学是在欣赏左派的文艺,思考右派的理论,动用左派的情感,憧憬一个右派的国家。这种分裂当然有很大的问题,而它的吊诡之处在于,在90年代,它不会真的成为任何问题。面对一个专制,封闭的环境,摇滚乐和自由主义都是边缘化的,所有的裂缝都被同一种迫切的,对抗的,发现新世界,寻找出路的激情消融了。无数人的行动也正是在如此种种的转译,误解,生吞活剥,一叶障目中被激发出来的。等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地下摇滚的野火在各地蔓延,随后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独立的政治思想类网站论坛层出不穷,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沙龙讲座和网友聚会。此外承续第三代民间诗歌,口语/颓废文学传统的下半身诗歌潮流在网络上杀出来。
这一切自然是以北京等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发散的。北京对外省青年无疑有巨大的吸引力。诗歌,摇滚乐,独立电影,流浪社会边缘的艺术家和困禁于国家机器脚边的异议战士……。这些都足以引发人无穷的浪漫想象。尤其是摇滚乐,直接促成我来北京生活的决心。90年代末杀出来的地下摇滚虽然以外省青年为主力,但大部分人马早早的扎寨北京,也只有这里能提供他们持续发声的机会。2001年发轫的迷笛音乐节年年举办,堪称地下摇滚,青年文化的高潮狂欢。从河北跑过去看演出太不方便,干脆搬家。
住在北京方才发现,北京的迷人之处与其说在于文化,不如说是文化,政治,市民社会等等所构成的张力。各方彼此间的对峙,映衬,消长和寄生依存,让这个城市有了源源不绝的张力。它的复杂多面,它巨大的,藏污纳垢的吞吐量,让它的风景曲折多姿,人气幽深,不可轻易量测。
这里的时空是多重交错的,上下班,晨练,冬泳,夜生活,小胡同,大杂院,摩天楼,官邸,军事化主干道,专政人民机关,全天候电气,24小时监控。以及更具抽象意义的——农业社会,古部,封建王朝,国际新型都市,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威权,后极权,全球化。而穿越其间或费时一秒,或终其一生,这种光怪陆离的感觉的确奇妙,然而又真切存在。
2005年我来北京的时候,地下摇滚的锋芒已经渐渐磨灭,中坚力量的音乐家或出走或沉寂,许多凭借青春的直觉和冲动来创作的乐队早已难以为继,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迷笛音乐节却吸引了政府和赞助商家的谨慎合作。它从郊外的迷笛学校移至城区的大型公园,完成了初步的合法化,观众人数骤增,场面空前。商业收编地下文化的游戏就此拉开大幕,摇滚作为地下运动的偃旗息鼓已成定局,只不过,一时间没有多少人意识得到。音乐节的大场面,互联网的资讯爆炸缓解了大家长久的压抑,我也如同在场许多人一样,欢呼雀跃,脑子里美国六十年代的画面闪过,殊不知在后六八和后八九的时代,这种场景不过是以享乐取代自由,赎买青年的游戏的开场。政府对待音乐节的方式是提供公共空间,进行商业合作,同时,确保严格的安保措施和审查制度。藉此来将自发的青年聚会一点点的矫正,软化,让它渐变为自觉的假日嘉年华。几年下来,音乐节彻底转型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假日庙会,并且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面子工程,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复制推广。2011年音乐节大有井喷的态势,全国一时间有几百个在举办。成百上千支用英文或中文歌唱爱情,梦想和愤怒的乐队出现在各地的公园,广场或者创意产业园区。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变迁,摇滚乐的遭遇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2002-03之后的中国,以风驰电掣的进入一个官僚资本的急速扩张阶段。之前的跛足改革,有限开放,资本化重组,摸石头过河,低调行事终于开花结果,一个垄断分赃,暴力维稳,变异扩张,经济赎买世界,放言大国崛起的新时代拉开帷幕。2008年奥运的举办,将这个新时代推向第一个高潮,它高调宣告了后八九的北京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然坐实了其合法性,乃至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开放社会被兑换为国内外垄断资本的联合,全球化的利益等级分工,自由主义曾具有的似乎不言自明的现实批判性,如今变得尴尬,而许多鼓吹市场化的自由主义者,很快转型为体制的帮闲帮凶。这也促成了一些人开始重新思考左翼思想对当下的意义。
寻找新的精神出路是一个艰难的考验。专制禁锢身心,而消费社会则将禁锢升华为人之主体的消解,使其琐碎,焦虑,无力。落空的梦想如何填补?在革命未曾发生的地方,能看到传说中革命之后的场景一幕幕上演。新的公务员和上班族,新的背包客,宗教人士,冒牌嬉皮和慈善活动家。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文艺青年被肢解之时,文艺青年作为名词却开始大行其道,当然,它经过消毒脱敏,内涵仅仅包括都市小资及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趣,不过是一种愤青向小资变异的代名词。
统治阶级在维持稳定,平民在挣扎,老中青数代知识分子在赞美国家的改良,而小资们游走于展览,演出,开幕式,虚拟社区,沉溺于文艺符号对自我的加持。诡异的时刻到来了,一个以多维时空著称的北京有了更多的商品,更多的艺术和娱,更多的怪状奇观,但时间却仿佛凝固成一团泥沼,停止了摆动。08到11年,拆迁越是剧烈,社会管控越是变本加厉,时尚越是花样翻新,微博刷屏速度越快,出版和演出越是层出不穷,现实中的北京给人的整体印象,就越是缓慢,安静,正常。正如天安门广场越是遍布守卫,就越显出一股非人的,荒漠与墓穴的死寂。
必须要指出的是,缤纷的黑暗年代中,火种亦从不曾熄灭。虽遭遇残酷打压但仍斗争不懈的政治民主派,长期着力于先锋写作的诗人,音乐人仍然顽强的存活,传递薪火。而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运动,社会批判的理论与实践,也在少数翻译工作者,理论家和艺术青年中间一点点的展开探究。这无疑值得人关注和支持。
2008我看到李增辉的萨克斯即兴表演,一个技术很烂的青年,咯血式的演奏,与其说是实验音乐不如说是当场的自我剖析,诚恳,黑暗,无畏,几乎是蛮不讲理的冲撞着形式和环境的束缚,一下一下吹出自己的心肺。2010年我买到了坏蛋出版发行的张羞的诗集《瀑布》,坏蛋出版是一个关注当下先锋写作的自由出版计划,而张羞的诗,继续了杨黎等第三代诗人的口语/废话体的衣钵,但完全疏离了传统诗歌的经典性和文体要求,更加个人化,即兴化,能看出受到了视觉艺术及当代都市生活的滋养,非常有后现代的魔幻气息。如果有^问我在当今的北京,青年们有怎样的心声和创造力,我想这二者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