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2
摘 要 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对梅州市足球后备力量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联赛建设、学训矛盾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掌握了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梅州市足球运动的基本对策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 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梅州市是著名的“足球之乡”,有着悠久的足球运动历史,是“球王”李惠堂的故乡。上世纪曾涌现了曾雪麟、王惠良、池明华、黄德宝等一大批著名的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但近年来受中国足球大环境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学训矛盾处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梅州足球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下降,而足球后备人才是否充足是决定该地区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广东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梅州市政府积极响应,提出《梅州市关于加快发展足球运动的意见》,在擦亮“金字招牌”的口号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日益尖锐。
因此,笔者以梅州市各县区业余体校及校园足球队伍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与系统分析,了解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梅州发展足球运动进而推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队伍
(二)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走访了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兴宁、五华等县区体育局、业余体校和部分学校,察看其机构设置、相关文献和场地设施建设等。
2.访谈法
与各县区体育局、体校和部分学校领导、教练和老师进行的深入交谈,广泛了解相关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1.经费
经费问题是影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梅州市除梅县经费稍充足外,梅江区、兴宁、五华都面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梅县政府每年给梅县体育局发放政策保障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基金200万,梅县体育馆的维护和水电等其他费用也由政府出资,业余体校加大了投入经费来减少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负担;兴宁县每年给予兴宁县体育局的行政拨款则只有80万,其中还包括了业余体校所有人员的工资,每逢规模稍大的足球赛事,甚至还要向学生收取费用,城镇相对高的消费使兴宁偏远农村的学生无法承受;五华县行政拨款今年上半年仅有10万元,下半年经费还未发放;梅江区则没有相关经费补助。
2.运动员
梅州拥有悠久的足球历史及文化,2009年以来校园足球活动全面开展,梅州市足球普及度很广。仅梅县就有足球人口60余万,其他区县足球运动也开展的很好。业余体校中梅县业余体校有两男、两女四支球队,注册球员几百人。兴宁业余体校有足球队员180余人,注册球员70余人。五华业余体校有注册球员80余人。梅江区体校没有场地,将67名体校学生安排在各网点学校学习。
3.教练员
教练员数量较少,业务水平低,水平较高的教练员多集中在业余体校。仅梅县和五华教练员数量较充足,每年进行有计划的教练员培训,业务水平较高。兴宁和梅江区的业余体校及学校中的足球教练员数量短缺,业务水平较低。梅江区所有体校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中是足球专业毕业的占总人数不足三分之一。
4.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为了缓和学训矛盾的重要方法。调查的各县区都将业余体校的学生送往各网点学校进行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回到体校统一训练。在学校好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文化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级之间存在体教结合的“断层”现象,学生的文化水平在县体校受到重视,在市体校却遭忽视,导致球员不愿在市体校注册。几年前甚至出现个别足球传统学校因过分突出体育而造成足球专业的学生无一人能考上大学的尴尬境况。这实际上是把三级训练体制搬到了学校中进行,这无疑是一种倒退,体育与教育仍然是以“两张皮”形式存在,体教结合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5.足球联赛
梅州市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及各种足球杯赛,赛事较多,参与人数多。所调查的每个县区都开展了校园足球联赛,有的还建立了各年龄级别主客场升降级赛制的联赛。梅县的中乙联赛、“贺岁杯”、兴宁县的“南丰杯”、五华县的“球王杯”这些开展多年的比赛更是得到当地群众极高的关注。
四、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经费
1.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场地问题
各教育和体育部门拥有的足球场地数是影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梅县场地多,条件好以外,兴宁县业余体校仍在使用1986年建成的体育场,场地少,条件简陋。五华县在各学校中举办16个镇的比赛,场地非常匮乏。学校的足球场也存在大小不规范、缺少维护费用等问题。足球场少、场地条件差、资金投入不足是梅州市发展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运动员问题
各学校面临缺少经费来补助偏远农村优秀足球苗子进城镇求学的困境,相对高的消费让很多家庭条件困难的足球人才流失。与此同时,经费的发放标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学校至今还在沿用20年前的经费补助标准,每逢重大比赛教师还要向球员收取参赛费用。学生在参加全国性的青少年比赛时面临昂贵的食宿费交通费致使许多优秀少年运动员无法参赛,不能通过大型比赛得到提高。
3.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教练员问题
由于足球教师及教练员待遇不高,很多优秀足球教练员或从梅州输出的高水平运动员不愿回到梅州执教。目前的梅州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大部分缺少足球训练和比赛的经历或训练理论水平不足。我国每年都在各地举办足球教练员培训班,但受经费、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人参加培训,执教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足球人才的发展缺乏后劲和潜力。学校课余时间的足球训练中,教练员补助极少,大部分教练仅凭热情坚持训练。 4.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比赛问题
建立完善的足球联赛需要建立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兴宁、五华、梅江区因经费缺乏不能承受高昂的场地维护、水电等组织比赛所需的费用,只能被迫停止扩大联赛规模。
(二)学训矛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朝着社会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三级训练体制这种将体育与教育相分离的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学训矛盾这一“顽疾”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训矛盾的存在,意味着从事运动训练的机会成本很大。如果不能在体育项目上成功,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就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发展的阻力[1]。根据调查,88.5%的教练员认为:“在我国现行训练体制条件下,被淘汰学生升学或就业非常困难”[2]。学训矛盾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出路受到影响是家长阻止学生从事足球运动的主要原因。
(三)比赛问题
足球联赛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比赛中存在队员虚报年龄、球队不参加比赛、相互敷衍等影响比赛含金量的问题。比赛中的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
五、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与相关部门的投入
政府尝试多渠道集资,并建立有政策保障的足球专项基金;在体育彩票公益金、足球彩票公益金中抽取适当比例用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广泛争取企业赞助。加大专项经费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分配,将投入的资金按各地发展情况的需要转移到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中用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场地设施建设。不定期对经费进行审核,确保经费用在实处。
(二)积极促进“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的转变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运动员的主体,应使学生在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直到成为特别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后再由体育部门主管。学校还应加强足球队员的课外辅导,建立教师、教练、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网络,增加相互交流情况,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三)拓宽足球人才出路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增加给予除高水平运动员、体育院系学生之外的第三种足球人才进入高校的递进模式,如小学——中学——高校“一条龙”或开通足球“绿色通道”的模式。这样在拓宽足球人才出路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高校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政府与企业及学校之间的合作
梅州市各部门应站在以足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体育和教育两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教育局组织或与职业俱乐部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等。
(五)建立起对教练员的长效激励机制
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建立有政策保障的激励机制和动态的评价标准。对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或使球队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的教练员予以奖励。
(六)加强对青少年足球比赛的规范化管理
采用追踪注册管理制度的办法,从源头上杜绝青少年改年龄、改身份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建立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统一的青少年足球注册管理系统,凡是在青少年足球注册系统注册过的学生既可以参加体育系统组织的比赛,又可以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比赛,竞赛成绩相互承认,严格要求所有参赛学生学习成绩达到良好标准[3]。各学校应引入保险机制,为每位运动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使安全问题不再成为阻碍学生踢球的因素。
六、结语
梅州市应以资金为基础,以教体结合为途径,以学生出路为动力。将这三个环节统一起来,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促进梅州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华清.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63.
[2] 项和平,徐金山.中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91.
[3] 李卫东,郭潇,肖辉.基于实地调研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之理性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117.
摘 要 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对梅州市足球后备力量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联赛建设、学训矛盾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掌握了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梅州市足球运动的基本对策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 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梅州市是著名的“足球之乡”,有着悠久的足球运动历史,是“球王”李惠堂的故乡。上世纪曾涌现了曾雪麟、王惠良、池明华、黄德宝等一大批著名的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但近年来受中国足球大环境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学训矛盾处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梅州足球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下降,而足球后备人才是否充足是决定该地区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广东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梅州市政府积极响应,提出《梅州市关于加快发展足球运动的意见》,在擦亮“金字招牌”的口号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日益尖锐。
因此,笔者以梅州市各县区业余体校及校园足球队伍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与系统分析,了解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梅州发展足球运动进而推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队伍
(二)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走访了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兴宁、五华等县区体育局、业余体校和部分学校,察看其机构设置、相关文献和场地设施建设等。
2.访谈法
与各县区体育局、体校和部分学校领导、教练和老师进行的深入交谈,广泛了解相关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1.经费
经费问题是影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梅州市除梅县经费稍充足外,梅江区、兴宁、五华都面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梅县政府每年给梅县体育局发放政策保障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基金200万,梅县体育馆的维护和水电等其他费用也由政府出资,业余体校加大了投入经费来减少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负担;兴宁县每年给予兴宁县体育局的行政拨款则只有80万,其中还包括了业余体校所有人员的工资,每逢规模稍大的足球赛事,甚至还要向学生收取费用,城镇相对高的消费使兴宁偏远农村的学生无法承受;五华县行政拨款今年上半年仅有10万元,下半年经费还未发放;梅江区则没有相关经费补助。
2.运动员
梅州拥有悠久的足球历史及文化,2009年以来校园足球活动全面开展,梅州市足球普及度很广。仅梅县就有足球人口60余万,其他区县足球运动也开展的很好。业余体校中梅县业余体校有两男、两女四支球队,注册球员几百人。兴宁业余体校有足球队员180余人,注册球员70余人。五华业余体校有注册球员80余人。梅江区体校没有场地,将67名体校学生安排在各网点学校学习。
3.教练员
教练员数量较少,业务水平低,水平较高的教练员多集中在业余体校。仅梅县和五华教练员数量较充足,每年进行有计划的教练员培训,业务水平较高。兴宁和梅江区的业余体校及学校中的足球教练员数量短缺,业务水平较低。梅江区所有体校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中是足球专业毕业的占总人数不足三分之一。
4.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为了缓和学训矛盾的重要方法。调查的各县区都将业余体校的学生送往各网点学校进行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回到体校统一训练。在学校好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文化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级之间存在体教结合的“断层”现象,学生的文化水平在县体校受到重视,在市体校却遭忽视,导致球员不愿在市体校注册。几年前甚至出现个别足球传统学校因过分突出体育而造成足球专业的学生无一人能考上大学的尴尬境况。这实际上是把三级训练体制搬到了学校中进行,这无疑是一种倒退,体育与教育仍然是以“两张皮”形式存在,体教结合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5.足球联赛
梅州市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及各种足球杯赛,赛事较多,参与人数多。所调查的每个县区都开展了校园足球联赛,有的还建立了各年龄级别主客场升降级赛制的联赛。梅县的中乙联赛、“贺岁杯”、兴宁县的“南丰杯”、五华县的“球王杯”这些开展多年的比赛更是得到当地群众极高的关注。
四、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经费
1.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场地问题
各教育和体育部门拥有的足球场地数是影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梅县场地多,条件好以外,兴宁县业余体校仍在使用1986年建成的体育场,场地少,条件简陋。五华县在各学校中举办16个镇的比赛,场地非常匮乏。学校的足球场也存在大小不规范、缺少维护费用等问题。足球场少、场地条件差、资金投入不足是梅州市发展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运动员问题
各学校面临缺少经费来补助偏远农村优秀足球苗子进城镇求学的困境,相对高的消费让很多家庭条件困难的足球人才流失。与此同时,经费的发放标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学校至今还在沿用20年前的经费补助标准,每逢重大比赛教师还要向球员收取参赛费用。学生在参加全国性的青少年比赛时面临昂贵的食宿费交通费致使许多优秀少年运动员无法参赛,不能通过大型比赛得到提高。
3.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教练员问题
由于足球教师及教练员待遇不高,很多优秀足球教练员或从梅州输出的高水平运动员不愿回到梅州执教。目前的梅州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大部分缺少足球训练和比赛的经历或训练理论水平不足。我国每年都在各地举办足球教练员培训班,但受经费、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人参加培训,执教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足球人才的发展缺乏后劲和潜力。学校课余时间的足球训练中,教练员补助极少,大部分教练仅凭热情坚持训练。 4.由于经费缺乏导致的比赛问题
建立完善的足球联赛需要建立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兴宁、五华、梅江区因经费缺乏不能承受高昂的场地维护、水电等组织比赛所需的费用,只能被迫停止扩大联赛规模。
(二)学训矛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朝着社会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三级训练体制这种将体育与教育相分离的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梅州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学训矛盾这一“顽疾”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训矛盾的存在,意味着从事运动训练的机会成本很大。如果不能在体育项目上成功,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就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发展的阻力[1]。根据调查,88.5%的教练员认为:“在我国现行训练体制条件下,被淘汰学生升学或就业非常困难”[2]。学训矛盾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出路受到影响是家长阻止学生从事足球运动的主要原因。
(三)比赛问题
足球联赛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比赛中存在队员虚报年龄、球队不参加比赛、相互敷衍等影响比赛含金量的问题。比赛中的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
五、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与相关部门的投入
政府尝试多渠道集资,并建立有政策保障的足球专项基金;在体育彩票公益金、足球彩票公益金中抽取适当比例用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广泛争取企业赞助。加大专项经费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分配,将投入的资金按各地发展情况的需要转移到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中用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场地设施建设。不定期对经费进行审核,确保经费用在实处。
(二)积极促进“体教结合”向“教体结合”的转变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运动员的主体,应使学生在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直到成为特别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后再由体育部门主管。学校还应加强足球队员的课外辅导,建立教师、教练、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网络,增加相互交流情况,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三)拓宽足球人才出路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增加给予除高水平运动员、体育院系学生之外的第三种足球人才进入高校的递进模式,如小学——中学——高校“一条龙”或开通足球“绿色通道”的模式。这样在拓宽足球人才出路的同时还可以提升高校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政府与企业及学校之间的合作
梅州市各部门应站在以足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体育和教育两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教育局组织或与职业俱乐部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等。
(五)建立起对教练员的长效激励机制
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建立有政策保障的激励机制和动态的评价标准。对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或使球队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的教练员予以奖励。
(六)加强对青少年足球比赛的规范化管理
采用追踪注册管理制度的办法,从源头上杜绝青少年改年龄、改身份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建立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统一的青少年足球注册管理系统,凡是在青少年足球注册系统注册过的学生既可以参加体育系统组织的比赛,又可以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比赛,竞赛成绩相互承认,严格要求所有参赛学生学习成绩达到良好标准[3]。各学校应引入保险机制,为每位运动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使安全问题不再成为阻碍学生踢球的因素。
六、结语
梅州市应以资金为基础,以教体结合为途径,以学生出路为动力。将这三个环节统一起来,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促进梅州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华清.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63.
[2] 项和平,徐金山.中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91.
[3] 李卫东,郭潇,肖辉.基于实地调研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之理性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