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上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在当年除夕播出了一档带有联欢晚会性质的电视节目,当时的很多大师都参与了这次节目,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人民艺术家老舍等人,但是这一节目后来没有在电视上延续下来。自1979年除夕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播出“迎新春文艺晚会”。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从此以后,每年农历除夕的北京时间晚上8点(早期也曾经在8点之前开始播出),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节目时间持续约5个小时,直到凌晨1点,节目的最后以《难忘今宵》合唱结束 (此曲最初是为1984年春节晚会创作的,后被1985年、1986年和1990年的春节晚会作为结束曲,并自1990年以来沿用至今)。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很多先例,比如设立节目主持人、实况直播、开设热线电话等,这些创新元素也成为后来几乎每一届春晚都沿用下来的形式①。二十六年来,春晚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节目本身,它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人必然经历的文化事件,从而从一个文化符号转化成为政治和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宣传符号。在当代中国社会,春晚与“新闻联播”、“同一首歌”等节目以及主旋律电影和各级党报,共同构成了大众传媒语境中的主流话语体系,国家意识形态通过这些渠道转化为具有政治宣传意义的主题性符号,向受众进行传递。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活动,其核心内涵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祈福,对于家庭大团圆的喜庆等。因此从根本上说,春节是一种民俗的、生活的仪式,在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符合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春晚能够在长期以来都保持着高收视率并且形成收视惯性的最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中的民俗性主题也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环境的变迁出现了转向,即从民俗意义上的欢庆盛典转化为国家主流话语的宣传平台。从国家与社会的宏观视角来看,这个转向是必然的结果。在文化意义上,春晚的核心功能应该在于体现民族特色的喜庆和娱乐,而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政治宣传的重要组成,又不得不同时在春晚中担负起国家主流话语的喉舌职能,这使得春晚的主题总是在“节庆”和“宣传”两者之间摇摆。
近三年来,春晚的主题分别为“爱与和谐”、“欢乐和谐中国年”、“和谐共新春,创新奥运年”——这三个主题尽管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元素,但是同时又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政策遥相呼应,2008年的主题更是与“奥运会”这一国家意义上的重大活动融合在一起,彰显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在2008年春晚中,主题宣传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造盛世景象
长期以来,为了实现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标,通过艺术手段对源于生活的题材进行扬弃、加工和渲染,向广大观众建构起太平盛世的景象,已经成为每年春晚的惯例。春晚作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也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中国发展的良好平台。因此,喜庆气氛浓重、场面盛大的歌舞是春晚必不可少的节目。同时,为了凸显盛世景象,在服装色彩、灯光和场景布置、主持人串词等各个方面,以及其他节目之中也要融入相应的符号。
2008年春晚,以 “飞向春天”大型歌舞作为开场,以一片华美绚丽的景象拉开了“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的序幕。此外,还有《中华全家福》、《田野的春天》、《亲爱的人》、《中国大舞台》、《和谐大家园》、《同一个梦想》等节目,以及和国旗卫士、航天英雄合唱的《歌唱祖国》,内容中充满着乐观情绪与喜庆气氛,都是在传递着人们在新时代里欢欣鼓舞、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情感。此外,2008年春晚中还有不少反映全国人民抵御雪灾的内容,包括主持人的串词、演出的节目、节目间穿插的采访和祝福等等,其中诗朗诵《温暖2008》作为一个临时添加的节目,成功地实现了化“寒冷”为“温暖”,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打击转化为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心。
二、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
在2008年春晚的许多节目中,民俗意义上的春节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之中,政治宣传通过“春节”的仪式,将个人的、家庭的情感升华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奥运年”的主题相对应,小品《火炬手》中的白云和黑土(代表了农民形象)以成为奥运火炬手作为个人的理想;诗朗诵《百年圆梦》则以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以“我”的个人角度和中国奥运参赛选手的命运沉浮来展现民族梦想:“我,刘长春,渴望代表中国远征奥运……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何来我们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更高、更快、更强?”
此外,也有一系列节目通过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来体现“和谐”的主题。诗朗诵《温暖2008》中,“平平安安回家过年”的个人愿望与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抗灾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品《军嫂上岛》中,军嫂和军人分别象征着“家”与“国”,“军嫂上岛”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经历了双方的妥协与牺牲之后,“家”与“国”最终融为一体,也就是“有国才有家”的中心主题;相声剧《公交谐奏曲》和歌舞《农民工之歌》都是围绕着农民工题材展开,冯巩扮演的“北京爷们”和王宝强扮演的农民工的个人命运同时也代表着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即剧中的“输血”),而城市人则予以相应的回报,展现出一个互相帮助、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社会。
三、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因此,以春晚作为载体,通过多元化的、寓教于乐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也一直都是春晚主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春晚中,善良诚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都有在各个节目中得到体现,2008年的春晚也不例外。例如小品《街头卫士》宣传的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小品《军嫂上岛》宣传的是爱国奉献;小品《公交协奏曲》宣传的是尊重他人、互相帮助;盲人阳光的节目则是在鼓励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面对生命。舞蹈《飞天》、手影戏《逗趣》、武术表演《盛世雄风》和梨园戏曲名段等优秀的民族艺术节目,均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四、以艺术手法解构社会问题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例如三农问题、城乡矛盾、医疗改革、财富分配、贪污腐败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全解决,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民群众而言,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政府的信心。春晚作为反映人民生活的艺术盛会,不仅应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不应回避这些社会问题。但是也应该考虑到,春晚并不可能真正的解决社会问题,它一般只能以讽刺、幽默等艺术手法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配合宏大主题的宣传。例如1996年春晚的《送礼》批判了干部行贿受贿现象,2001年的《卖拐》对社会上的欺诈行为进行了讽刺。
在2008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继续对过去一年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关注。两个小品节目(《梦幻家园》、《开锁》)涉及到了当前众多老百姓关心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给予讽刺;相声剧《公交谐奏曲》和歌舞《农民工之歌》关注弱势的农民工群体;相声《疯狂股迷》则针对全民炒股的社会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和反思。当然,这些关注和思考都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有的甚至只是通过一些“无厘头”的幽默手段,用笑声化解和遮蔽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并没有真正的触及问题的本质。
从总体上说,2008年春晚中的主题宣传方式是与央视作为国家台的职能相一致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治元素对春晚的介入,在二十多年的连续播出以来,春晚所受到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大,导致了“年年难办而年年必办”、“年年骂而年年看”的文化奇观。同时,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盛行,很多年轻受众对政治色彩浓重的春晚兴趣不高,春晚作为政治符号的表征正逐渐丧失其预期的功能和地位。有学者提出,“春节这个仪式在春节晚会中已经消隐,传统年俗在这场晚会中也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则是新意识形态对传统年俗的话语置换。通过国家话语对民间话语的置换、统一宣传对情感交流的置换、受众旁观对个体参与的置换、片面感知对全面体验的置换,春节晚会被置换为新意识形态的表演场所,成为传媒镜像下的‘新民俗’。”②因此,如何更加注重春节联欢晚会中主题宣传的技巧,提高节目的文化艺术内涵,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将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注释:
① 相关资料引自央视国际网站
② 潘知常《最后的晚餐——春节联欢晚会与新意识形态》,紫金传媒网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活动,其核心内涵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祈福,对于家庭大团圆的喜庆等。因此从根本上说,春节是一种民俗的、生活的仪式,在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符合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春晚能够在长期以来都保持着高收视率并且形成收视惯性的最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中的民俗性主题也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环境的变迁出现了转向,即从民俗意义上的欢庆盛典转化为国家主流话语的宣传平台。从国家与社会的宏观视角来看,这个转向是必然的结果。在文化意义上,春晚的核心功能应该在于体现民族特色的喜庆和娱乐,而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政治宣传的重要组成,又不得不同时在春晚中担负起国家主流话语的喉舌职能,这使得春晚的主题总是在“节庆”和“宣传”两者之间摇摆。
近三年来,春晚的主题分别为“爱与和谐”、“欢乐和谐中国年”、“和谐共新春,创新奥运年”——这三个主题尽管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元素,但是同时又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政策遥相呼应,2008年的主题更是与“奥运会”这一国家意义上的重大活动融合在一起,彰显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在2008年春晚中,主题宣传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造盛世景象
长期以来,为了实现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标,通过艺术手段对源于生活的题材进行扬弃、加工和渲染,向广大观众建构起太平盛世的景象,已经成为每年春晚的惯例。春晚作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也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中国发展的良好平台。因此,喜庆气氛浓重、场面盛大的歌舞是春晚必不可少的节目。同时,为了凸显盛世景象,在服装色彩、灯光和场景布置、主持人串词等各个方面,以及其他节目之中也要融入相应的符号。
2008年春晚,以 “飞向春天”大型歌舞作为开场,以一片华美绚丽的景象拉开了“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的序幕。此外,还有《中华全家福》、《田野的春天》、《亲爱的人》、《中国大舞台》、《和谐大家园》、《同一个梦想》等节目,以及和国旗卫士、航天英雄合唱的《歌唱祖国》,内容中充满着乐观情绪与喜庆气氛,都是在传递着人们在新时代里欢欣鼓舞、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情感。此外,2008年春晚中还有不少反映全国人民抵御雪灾的内容,包括主持人的串词、演出的节目、节目间穿插的采访和祝福等等,其中诗朗诵《温暖2008》作为一个临时添加的节目,成功地实现了化“寒冷”为“温暖”,将自然灾害带来的打击转化为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心。
二、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
在2008年春晚的许多节目中,民俗意义上的春节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之中,政治宣传通过“春节”的仪式,将个人的、家庭的情感升华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奥运年”的主题相对应,小品《火炬手》中的白云和黑土(代表了农民形象)以成为奥运火炬手作为个人的理想;诗朗诵《百年圆梦》则以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以“我”的个人角度和中国奥运参赛选手的命运沉浮来展现民族梦想:“我,刘长春,渴望代表中国远征奥运……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何来我们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更高、更快、更强?”
此外,也有一系列节目通过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来体现“和谐”的主题。诗朗诵《温暖2008》中,“平平安安回家过年”的个人愿望与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抗灾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品《军嫂上岛》中,军嫂和军人分别象征着“家”与“国”,“军嫂上岛”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经历了双方的妥协与牺牲之后,“家”与“国”最终融为一体,也就是“有国才有家”的中心主题;相声剧《公交谐奏曲》和歌舞《农民工之歌》都是围绕着农民工题材展开,冯巩扮演的“北京爷们”和王宝强扮演的农民工的个人命运同时也代表着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即剧中的“输血”),而城市人则予以相应的回报,展现出一个互相帮助、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社会。
三、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因此,以春晚作为载体,通过多元化的、寓教于乐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也一直都是春晚主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春晚中,善良诚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都有在各个节目中得到体现,2008年的春晚也不例外。例如小品《街头卫士》宣传的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小品《军嫂上岛》宣传的是爱国奉献;小品《公交协奏曲》宣传的是尊重他人、互相帮助;盲人阳光的节目则是在鼓励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面对生命。舞蹈《飞天》、手影戏《逗趣》、武术表演《盛世雄风》和梨园戏曲名段等优秀的民族艺术节目,均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四、以艺术手法解构社会问题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例如三农问题、城乡矛盾、医疗改革、财富分配、贪污腐败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全解决,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民群众而言,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政府的信心。春晚作为反映人民生活的艺术盛会,不仅应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不应回避这些社会问题。但是也应该考虑到,春晚并不可能真正的解决社会问题,它一般只能以讽刺、幽默等艺术手法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配合宏大主题的宣传。例如1996年春晚的《送礼》批判了干部行贿受贿现象,2001年的《卖拐》对社会上的欺诈行为进行了讽刺。
在2008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继续对过去一年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关注。两个小品节目(《梦幻家园》、《开锁》)涉及到了当前众多老百姓关心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给予讽刺;相声剧《公交谐奏曲》和歌舞《农民工之歌》关注弱势的农民工群体;相声《疯狂股迷》则针对全民炒股的社会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和反思。当然,这些关注和思考都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有的甚至只是通过一些“无厘头”的幽默手段,用笑声化解和遮蔽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并没有真正的触及问题的本质。
从总体上说,2008年春晚中的主题宣传方式是与央视作为国家台的职能相一致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治元素对春晚的介入,在二十多年的连续播出以来,春晚所受到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大,导致了“年年难办而年年必办”、“年年骂而年年看”的文化奇观。同时,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盛行,很多年轻受众对政治色彩浓重的春晚兴趣不高,春晚作为政治符号的表征正逐渐丧失其预期的功能和地位。有学者提出,“春节这个仪式在春节晚会中已经消隐,传统年俗在这场晚会中也踪迹难觅,取而代之的,则是新意识形态对传统年俗的话语置换。通过国家话语对民间话语的置换、统一宣传对情感交流的置换、受众旁观对个体参与的置换、片面感知对全面体验的置换,春节晚会被置换为新意识形态的表演场所,成为传媒镜像下的‘新民俗’。”②因此,如何更加注重春节联欢晚会中主题宣传的技巧,提高节目的文化艺术内涵,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将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注释:
① 相关资料引自央视国际网站
② 潘知常《最后的晚餐——春节联欢晚会与新意识形态》,紫金传媒网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