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我接手的班级有些棘手:好动者居多,班风尚未形成,多项评比位居后列。虽说我也沉得住气,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也在默默探寻着一条有效的治班之道。一次社会实践,我带孩子去市森林公园看动物表演,没想到颇有收获。只见动物们在驯兽师的指挥下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就像听话的孩童一般可爱、聪慧。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央视《外国文艺》栏目中经常看到的马戏表演,无论是凶猛的狮子还是憨态可掬的小狗,无不乖巧地听从指挥,有条不紊地表演。因此在观看表演后,我很认真地向驯兽员询问其成功之道,从他们介绍的经验中,我感觉有三点非常可取。经过与班级实际情况近一学年的充分磨合后,驯兽师的三点经验,成了我治班快捷有效的“三板斧”。
其一:高度重视和“熟视无睹”相结合
驯兽师们教动物做表演,如果表演得好就多给予物质奖励——喂食;如果动作不到位就装做没看见,鼓励并要求动物重新再做。按他们的行话说,动物也有自尊心。动物尚且如此,人的自尊心更须呵护。治理班级的诀窍就在于看到孩子表现出色时给予高度关注、大力表扬;表现不足时,做个“难得糊涂”的老师。
“对学生要及时表扬”这一观点大家已经达成共识,这里不再赘述,单说“糊涂治班”。近年来,管理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现代教学控制论也强调尽量去除形式上的控制,取代以意念、兴趣、热情等“软控制”。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随着各项评比的细化,管理行为很容易走進“只追求最佳”的死胡同。班主任全天候监控,生怕意外发生。教师好像严阵以待的消防队员,随时准备因“火情”而出击。其实,您完全不必这么操劳。很多时候,问题并非想象中那么严重,完全可以“熟视无睹”,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解决。
这学期由于教室位置特殊,每当我去办公室时总要经过教室。路过时,我会很自然地向教室里看一眼,孩子们都以为我是来巡课的,个别正在做小动作的“顽皮猴”避之不及,瞬间一脸恐惧。而我则赶紧转过脸去,装没看见,快步离开。几次以后,机灵的他们有所觉察,斗胆前来询问。我认真地告诉他们:真的没看见,不过下次希望你们能自觉一些,不要被我看见你们调皮。不管他们知不知道这是我善意的谎言,不管违规行为的纠正需要多少次的反复,我必须坚持一种信念:宁愿装糊涂,也不能用摧毁自尊换取“优质效果”。“糊涂”一些,给孩子们留出自我反省的空间,比声色俱厉地呵斥更为科学有效。
其二:除草的最好办法是种上庄稼
苏格拉底指引两徒弟来到一长满杂草的田地里,要求他们试着用三个月时间除尽杂草。其中一人用手拔,另一人用火烧,两位徒弟均无功而返。后来苏格拉底告诉他们办法:种满庄稼并细心呵护。人的思想就像个容器,教育者填充的是责备和暴力,装满之后溢出的可能就是残忍或独裁;反之,施以关爱与智慧,善心就会形成,慧根就得以滋长。
在受训时,兽类的一些老毛病很难改,这时候驯兽员多采用“不相容法则”来另辟蹊径。例如为防止小狗在表演时随地撒尿,驯兽员不是采用我们常人的方法——撒在表演场地上就惩罚,而是耐心地训练动物们在有竖桩的地方撒尿。待到小狗习惯后,在没有竖桩的空旷表演场,它们自己就感觉无法撒尿了,问题就是这样轻松解决。
“不相容法则”是解决顽症的良方。管理班级时,我们时常要对孩子的一些违规行为进行限制,可常常是禁而不止,让人大伤脑筋。其实这些违规行为本身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大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但也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且必须在团队活动中限制或取缔。和孩子硬碰硬,以高压手段限制往往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如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活动取而代之。
有一段时间,孩子们迷上了溜溜球。它是一种金属球,以一根长绳与中指相连,玩法多为将球甩出后以各种方式收回,孩子们几乎人手一球,一得空就玩。一时间,被砸伤的孩子激增,学校被迫发出禁令。由于玩时要躲避教师监管,学生中受伤者有增无减。我经过跟踪调查了解情况后,向孩子们发出倡议:以不影响学习为尺度,允许大家课余学习正规的溜溜球玩法,并在班级中开展比赛。此倡议深得“民心”,也具有解决问题的奇效。孩子们不再瞎玩,而是文明地互相切磋、练习,因玩法正确,没有再出现受伤者。我则乘势参与,向孩子们求教,师生同乐。后来我班的几个溜溜球高手可“火”了,成了全校的明星,六一节时还出了一个特别的节目——溜溜球艺展示。“不相容法则”的巧妙运用,不仅使问题完美解决,还使班级凝聚力和知名度大增,使师生关系空前和谐融洽,一举多得。
其三: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自然之道
驯兽师告诉我,他不会训练小猫跳水,不会训练小鱼坐跷跷板,因为那有违动物天性。训练动物其实是开发其潜质而不是改变其性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草原上科考的动物学家看见老虎捕食母羊时,不能因为怜悯小羊而开枪干涉,那是自然之道;两只雄鹿因争夺雌鹿而拼死厮杀时不能横加劝阻,那也是自然之道;看到孩子互相扭打时,你可以关注但不要急于制止,年龄决定他们需要用特别的方式来处理摩擦,这也是自然之道;毕业班的男女同学传递爱的信息时你不要生气,你可以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欣赏的异性,在交流中提高彼此的审美情趣,这仍旧是自然之道。
认识了自然之道后,就要在实施管理时遵循此道,不可背道而驰。但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因忽视或误解而逆其道行之,自己辛苦且收效甚微。就说时下最热门的青春期两性教育话题,引起很多专家重视,媒体参与报道的热情也高涨,其实有些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过敏症”。孩子对“爱”的认识朦胧并且多元,不能把成年人对“爱”的理解强加于他们的童言无忌之上。一次我出差多日,回来后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扑到我的怀里,叽叽喳喳地开始汇报起这几日的新闻。一个孩子说:“报告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蔡老师(男)爱李老师(女),他在课间总是和李老师谈话。”此言一出,几十双眼睛一齐看着我。我简单地说了一句:“太好啦,知道吗?我也爱她啊!你看李老师那么可爱,能不让人喜爱吗?就像你们大家,分开这么久了,快让老师抱抱吧!”“哦!”一阵欢呼,没人再管那句话,我的双臂忙个不停。
就这么简单,教育本来就是一种艺术,从教者应该是个迷恋人的成长、能诗意地生活的艺术家,而不能是一个只懂苦干的工匠。但很悲惨的是,很多人还是鼓励教师成为后者,这不能不说是观念滞后的悲哀。
(本栏责编晓月)
其一:高度重视和“熟视无睹”相结合
驯兽师们教动物做表演,如果表演得好就多给予物质奖励——喂食;如果动作不到位就装做没看见,鼓励并要求动物重新再做。按他们的行话说,动物也有自尊心。动物尚且如此,人的自尊心更须呵护。治理班级的诀窍就在于看到孩子表现出色时给予高度关注、大力表扬;表现不足时,做个“难得糊涂”的老师。
“对学生要及时表扬”这一观点大家已经达成共识,这里不再赘述,单说“糊涂治班”。近年来,管理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现代教学控制论也强调尽量去除形式上的控制,取代以意念、兴趣、热情等“软控制”。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随着各项评比的细化,管理行为很容易走進“只追求最佳”的死胡同。班主任全天候监控,生怕意外发生。教师好像严阵以待的消防队员,随时准备因“火情”而出击。其实,您完全不必这么操劳。很多时候,问题并非想象中那么严重,完全可以“熟视无睹”,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解决。
这学期由于教室位置特殊,每当我去办公室时总要经过教室。路过时,我会很自然地向教室里看一眼,孩子们都以为我是来巡课的,个别正在做小动作的“顽皮猴”避之不及,瞬间一脸恐惧。而我则赶紧转过脸去,装没看见,快步离开。几次以后,机灵的他们有所觉察,斗胆前来询问。我认真地告诉他们:真的没看见,不过下次希望你们能自觉一些,不要被我看见你们调皮。不管他们知不知道这是我善意的谎言,不管违规行为的纠正需要多少次的反复,我必须坚持一种信念:宁愿装糊涂,也不能用摧毁自尊换取“优质效果”。“糊涂”一些,给孩子们留出自我反省的空间,比声色俱厉地呵斥更为科学有效。
其二:除草的最好办法是种上庄稼
苏格拉底指引两徒弟来到一长满杂草的田地里,要求他们试着用三个月时间除尽杂草。其中一人用手拔,另一人用火烧,两位徒弟均无功而返。后来苏格拉底告诉他们办法:种满庄稼并细心呵护。人的思想就像个容器,教育者填充的是责备和暴力,装满之后溢出的可能就是残忍或独裁;反之,施以关爱与智慧,善心就会形成,慧根就得以滋长。
在受训时,兽类的一些老毛病很难改,这时候驯兽员多采用“不相容法则”来另辟蹊径。例如为防止小狗在表演时随地撒尿,驯兽员不是采用我们常人的方法——撒在表演场地上就惩罚,而是耐心地训练动物们在有竖桩的地方撒尿。待到小狗习惯后,在没有竖桩的空旷表演场,它们自己就感觉无法撒尿了,问题就是这样轻松解决。
“不相容法则”是解决顽症的良方。管理班级时,我们时常要对孩子的一些违规行为进行限制,可常常是禁而不止,让人大伤脑筋。其实这些违规行为本身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大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但也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且必须在团队活动中限制或取缔。和孩子硬碰硬,以高压手段限制往往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如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活动取而代之。
有一段时间,孩子们迷上了溜溜球。它是一种金属球,以一根长绳与中指相连,玩法多为将球甩出后以各种方式收回,孩子们几乎人手一球,一得空就玩。一时间,被砸伤的孩子激增,学校被迫发出禁令。由于玩时要躲避教师监管,学生中受伤者有增无减。我经过跟踪调查了解情况后,向孩子们发出倡议:以不影响学习为尺度,允许大家课余学习正规的溜溜球玩法,并在班级中开展比赛。此倡议深得“民心”,也具有解决问题的奇效。孩子们不再瞎玩,而是文明地互相切磋、练习,因玩法正确,没有再出现受伤者。我则乘势参与,向孩子们求教,师生同乐。后来我班的几个溜溜球高手可“火”了,成了全校的明星,六一节时还出了一个特别的节目——溜溜球艺展示。“不相容法则”的巧妙运用,不仅使问题完美解决,还使班级凝聚力和知名度大增,使师生关系空前和谐融洽,一举多得。
其三: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自然之道
驯兽师告诉我,他不会训练小猫跳水,不会训练小鱼坐跷跷板,因为那有违动物天性。训练动物其实是开发其潜质而不是改变其性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草原上科考的动物学家看见老虎捕食母羊时,不能因为怜悯小羊而开枪干涉,那是自然之道;两只雄鹿因争夺雌鹿而拼死厮杀时不能横加劝阻,那也是自然之道;看到孩子互相扭打时,你可以关注但不要急于制止,年龄决定他们需要用特别的方式来处理摩擦,这也是自然之道;毕业班的男女同学传递爱的信息时你不要生气,你可以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欣赏的异性,在交流中提高彼此的审美情趣,这仍旧是自然之道。
认识了自然之道后,就要在实施管理时遵循此道,不可背道而驰。但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因忽视或误解而逆其道行之,自己辛苦且收效甚微。就说时下最热门的青春期两性教育话题,引起很多专家重视,媒体参与报道的热情也高涨,其实有些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过敏症”。孩子对“爱”的认识朦胧并且多元,不能把成年人对“爱”的理解强加于他们的童言无忌之上。一次我出差多日,回来后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扑到我的怀里,叽叽喳喳地开始汇报起这几日的新闻。一个孩子说:“报告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蔡老师(男)爱李老师(女),他在课间总是和李老师谈话。”此言一出,几十双眼睛一齐看着我。我简单地说了一句:“太好啦,知道吗?我也爱她啊!你看李老师那么可爱,能不让人喜爱吗?就像你们大家,分开这么久了,快让老师抱抱吧!”“哦!”一阵欢呼,没人再管那句话,我的双臂忙个不停。
就这么简单,教育本来就是一种艺术,从教者应该是个迷恋人的成长、能诗意地生活的艺术家,而不能是一个只懂苦干的工匠。但很悲惨的是,很多人还是鼓励教师成为后者,这不能不说是观念滞后的悲哀。
(本栏责编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