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诸如语音、词汇、语法等,还要将文化因素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树立起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当前初中生的道德文化情况令人堪忧,不讲诚信、自私自利、随意破坏公物等现象屡见不鲜,利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渗透;课内;课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教师培训、科研中逐步升温,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文化的而感染,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对语文的性质做了如下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即利用语文的本质——文化属性顺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诸多文化内容流淌在教材之中,在本文中我将立足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渗透文化教育。
1.深挖教材内容,传递文化
(1)中国文字是传统经典的重要部分
众所周知,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可以说每一个文字符号其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为自古至今人们都是依靠可视的文字将所见所闻一一记载下来,并随着时间的流逝,穿越时空,打破時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到不同的过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无不适由文字构成的,这一个个生动的文字自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以我们常见的“女”为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改字被创造出来,带有“女”字旁的汉字无不代表着女性高贵的地位,如“姓”作为上古氏族部落的标志,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自此所创设的带有“女”字旁的汉字,大多是在诋毁女性,诸如嫌、嫉、妒、奸、妄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倘若将汉字的由来与演变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并在文化的作用下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此同时,漫长的文字演变的过程昭示着古人智慧的发展,引导学生探析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经典传统文化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2)经典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经典文化的出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富含诗情画意。在飞速发展、快速变换的心思时代,我们可能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信息,但是却永远都无法完全掌握祖先所营造的经典。在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化大都是以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出现的,这些文化篇章中蕴涵着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向学生介绍读诗、析词、解意的方法之外,还要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使学生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课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这五篇文章无不在传递“爱”,由此教师需要将其中所表达的“爱”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使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学会关爱弱者,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3)礼仪规范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灵魂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方式。纵观当下初中生的礼仪行为,不合乎礼仪的现象层出不穷,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上车不排队等情况屡见不鲜。中学生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的时候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来纠正学生的礼仪,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礼仪道德。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将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除了解析该内容的含义之外,还要将其中所体现的君臣之间的礼仪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知识教学中促进学生礼仪的发展。
2.师生双向互动,传递文化
课堂教学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时刻在大脑中回顾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春季万物复苏,看到柳树冒新芽,教师可以吟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秋季到来,看到花朵凋零,教师可以感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如此,为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赋予文化气息,可以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彰显魅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将文化内容渗透其中,从课堂教材内容入手,利用文字、经典文化、礼仪等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文化的熏陶。以此,在课内外结合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渗透;课内;课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的研究在教师培训、科研中逐步升温,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文化的而感染,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对语文的性质做了如下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即利用语文的本质——文化属性顺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诸多文化内容流淌在教材之中,在本文中我将立足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渗透文化教育。
1.深挖教材内容,传递文化
(1)中国文字是传统经典的重要部分
众所周知,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可以说每一个文字符号其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为自古至今人们都是依靠可视的文字将所见所闻一一记载下来,并随着时间的流逝,穿越时空,打破時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到不同的过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无不适由文字构成的,这一个个生动的文字自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以我们常见的“女”为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改字被创造出来,带有“女”字旁的汉字无不代表着女性高贵的地位,如“姓”作为上古氏族部落的标志,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自此所创设的带有“女”字旁的汉字,大多是在诋毁女性,诸如嫌、嫉、妒、奸、妄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倘若将汉字的由来与演变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并在文化的作用下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此同时,漫长的文字演变的过程昭示着古人智慧的发展,引导学生探析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经典传统文化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2)经典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经典文化的出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富含诗情画意。在飞速发展、快速变换的心思时代,我们可能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的信息,但是却永远都无法完全掌握祖先所营造的经典。在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化大都是以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出现的,这些文化篇章中蕴涵着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向学生介绍读诗、析词、解意的方法之外,还要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使学生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课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这五篇文章无不在传递“爱”,由此教师需要将其中所表达的“爱”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使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学会关爱弱者,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3)礼仪规范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灵魂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方式。纵观当下初中生的礼仪行为,不合乎礼仪的现象层出不穷,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上车不排队等情况屡见不鲜。中学生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礼仪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的时候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来纠正学生的礼仪,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礼仪道德。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将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除了解析该内容的含义之外,还要将其中所体现的君臣之间的礼仪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知识教学中促进学生礼仪的发展。
2.师生双向互动,传递文化
课堂教学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时刻在大脑中回顾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春季万物复苏,看到柳树冒新芽,教师可以吟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秋季到来,看到花朵凋零,教师可以感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如此,为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赋予文化气息,可以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彰显魅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将文化内容渗透其中,从课堂教材内容入手,利用文字、经典文化、礼仪等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文化的熏陶。以此,在课内外结合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