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资源库。教师可以采用活用事例素材、刷新名人素材、妙用佳句名言和挖掘文化素材等策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教材;作素材
在本市最近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有位专家在谈到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时,把“无本”(无专门作文教材)当作首要问题,认为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是导致当前农村乃至全国初中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的最关键因素;他认为只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才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积累和范例,学生才能“为有米之炊”。
对此,我不敢苟同。自古以来那么多的写作大家有谁是靠专门的作文教材教出来的?难道读写结合不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作文教学的好方法吗?我们的教材难道不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吗?教材中的课文篇篇是经典,岂日“无本”?课课是范例,岂日“无米”?
再看我们农村初中教学现状,孩子们课业普遍较重,时间极为珍贵,让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积累显然是难以办到的;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大多外出打工,他们一般学识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既不懂也无法为子女购买大量课外读物,更无能力指导子女阅读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资源库。如何才能在不增加农村初中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的情况下,让他们快速积累作文素材呢?教材,只有教材才能做到!
可是,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你深挖教材中的作文素材了吗?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章,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可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教学中缺乏开发和利用教材作文素材的意识,在写作指导中缺少活学活用教材作文素材的方法。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一:活用事例素材
教材中的事例大都经典,凝聚智慧,蕴藉深邃,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这是学生最能把握的写作素材。借用教材中的事例能帮助学生立意,使主题新颖别致,文章余味无穷;能帮助学生说理,增添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令人信服;能帮助学生行文,使文章不拘一格,引人入胜;能帮助学生抒情,丰富内容,增强美感,使文章熠熠生辉。如利用教材中的《愚公移山》可立意为“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勇气”,可立意为“执着追求才可成功”,也可立意为“人生要活的有意义”。只要符合主题需要,有针对性,事例叙述简洁,挖掘深刻,就能老瓶装新酒,别有滋味。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二:刷新名人素材
置身灿若星汉的教材人物素材,一张张鲜活各异而又熟悉的面孔在我们面前闪现。课本中的人物素材,大都来自名家名作,多为历史上的重量级者,是很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典型人物,明确主题,详实内容,彰显思想高度;可以一枝独秀,或者对比论说,抑或是春潮带雨,发散思维,形成气势。农村初中学生在深入了解教材人物的历史背景、贡献足迹,熟悉这些人物素材资源的基础上,配合精妙的构思技巧,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作文中永恒的一瞬,必能写出“大千中脱颖而出,寻常中卓爾不群”的好作文来。
比如教材中多次出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涉及课文有《出师表》《隆中对》《杨修之死》等等,可以用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勾画三分天下蓝图立意机遇和责任,可以立意“亲诤远佞”;可以用曹操这个一代英雄形象,表现超乎寻常的胸怀,表现乐观自信昂扬的人生,或者展开想象,梦回三国;也可翻案这些历史人物,大胆标新立异,转换角度,打破传统束缚,“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阐发出全新观点,令人叹赏。但切记剑走偏锋,背叛历史。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三:妙用佳句名言
教材中佳句名言甚多。因为取材于教材,不必在课外花费时间去记忆,只需上课用心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有老师讲解,理解容易便于迁移运用。所以只有注意积累,便能轻松掌握,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使文章文采飞扬。可以恰当引用,清水出芙蓉……在适当文段引用诗词对联、名言警句,便可增强文趣,揭示哲理;可以巧妙化用,美玉精雕饰……化用句意彰显精华,化用意境演绎意蕴;可以匠心改写,鬼斧见神功……改只字便可出新意,套佳句即可显神奇。
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诗词对联、名言警句和成语俗语,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名人效应以及人文精神。这样不但对文章形式的一种创新,也更能展示这些人物的魅力,使文章尽显古朴之味、典雅之气,。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四:挖掘文化素材
教材中文化素材俯拾即是,文化遗产、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风景名胜等等,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若把古典的意境,闪烁的诗词,精致的文言集中在一起,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中,直奔一个主题,必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让文化的芳香蒸腾出绚丽的祥云,灿烂成文采飞扬的云霞。
青睐教材,回归课本。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只有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教材一定能够成为有效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素养的平台。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教材;作素材
在本市最近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有位专家在谈到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时,把“无本”(无专门作文教材)当作首要问题,认为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是导致当前农村乃至全国初中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的最关键因素;他认为只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才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积累和范例,学生才能“为有米之炊”。
对此,我不敢苟同。自古以来那么多的写作大家有谁是靠专门的作文教材教出来的?难道读写结合不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作文教学的好方法吗?我们的教材难道不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吗?教材中的课文篇篇是经典,岂日“无本”?课课是范例,岂日“无米”?
再看我们农村初中教学现状,孩子们课业普遍较重,时间极为珍贵,让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积累显然是难以办到的;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大多外出打工,他们一般学识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既不懂也无法为子女购买大量课外读物,更无能力指导子女阅读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资源库。如何才能在不增加农村初中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的情况下,让他们快速积累作文素材呢?教材,只有教材才能做到!
可是,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你深挖教材中的作文素材了吗?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章,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可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教学中缺乏开发和利用教材作文素材的意识,在写作指导中缺少活学活用教材作文素材的方法。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一:活用事例素材
教材中的事例大都经典,凝聚智慧,蕴藉深邃,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这是学生最能把握的写作素材。借用教材中的事例能帮助学生立意,使主题新颖别致,文章余味无穷;能帮助学生说理,增添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令人信服;能帮助学生行文,使文章不拘一格,引人入胜;能帮助学生抒情,丰富内容,增强美感,使文章熠熠生辉。如利用教材中的《愚公移山》可立意为“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勇气”,可立意为“执着追求才可成功”,也可立意为“人生要活的有意义”。只要符合主题需要,有针对性,事例叙述简洁,挖掘深刻,就能老瓶装新酒,别有滋味。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二:刷新名人素材
置身灿若星汉的教材人物素材,一张张鲜活各异而又熟悉的面孔在我们面前闪现。课本中的人物素材,大都来自名家名作,多为历史上的重量级者,是很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典型人物,明确主题,详实内容,彰显思想高度;可以一枝独秀,或者对比论说,抑或是春潮带雨,发散思维,形成气势。农村初中学生在深入了解教材人物的历史背景、贡献足迹,熟悉这些人物素材资源的基础上,配合精妙的构思技巧,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作文中永恒的一瞬,必能写出“大千中脱颖而出,寻常中卓爾不群”的好作文来。
比如教材中多次出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涉及课文有《出师表》《隆中对》《杨修之死》等等,可以用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勾画三分天下蓝图立意机遇和责任,可以立意“亲诤远佞”;可以用曹操这个一代英雄形象,表现超乎寻常的胸怀,表现乐观自信昂扬的人生,或者展开想象,梦回三国;也可翻案这些历史人物,大胆标新立异,转换角度,打破传统束缚,“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阐发出全新观点,令人叹赏。但切记剑走偏锋,背叛历史。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三:妙用佳句名言
教材中佳句名言甚多。因为取材于教材,不必在课外花费时间去记忆,只需上课用心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有老师讲解,理解容易便于迁移运用。所以只有注意积累,便能轻松掌握,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使文章文采飞扬。可以恰当引用,清水出芙蓉……在适当文段引用诗词对联、名言警句,便可增强文趣,揭示哲理;可以巧妙化用,美玉精雕饰……化用句意彰显精华,化用意境演绎意蕴;可以匠心改写,鬼斧见神功……改只字便可出新意,套佳句即可显神奇。
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诗词对联、名言警句和成语俗语,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名人效应以及人文精神。这样不但对文章形式的一种创新,也更能展示这些人物的魅力,使文章尽显古朴之味、典雅之气,。
深挖教材作文素材策略四:挖掘文化素材
教材中文化素材俯拾即是,文化遗产、文学音乐、书法绘画、风景名胜等等,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若把古典的意境,闪烁的诗词,精致的文言集中在一起,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中,直奔一个主题,必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让文化的芳香蒸腾出绚丽的祥云,灿烂成文采飞扬的云霞。
青睐教材,回归课本。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只有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教材一定能够成为有效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写作素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