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我们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例如创设一些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关联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恰到好处地从生活中引入、引导学生生疑,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用电脑软件演示各种各样形状如三角形的实物,如建筑物、电线杆等。这个过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道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由于学生在学习圆的有关概念前,已对圆的图形有所认识,课前教师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怎样可以形成一个圆,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上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源和小组共享,并共同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能用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帮助小组的同学解决问题,会感受到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对学在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同学们能主动探索,各抒己见,认真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懂得交往,学会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地组织好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恰当地采用教学用具,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弄懂课本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及掌握应用知识的技能。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例如创设一些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关联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恰到好处地从生活中引入、引导学生生疑,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用电脑软件演示各种各样形状如三角形的实物,如建筑物、电线杆等。这个过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道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由于学生在学习圆的有关概念前,已对圆的图形有所认识,课前教师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怎样可以形成一个圆,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上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源和小组共享,并共同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能用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帮助小组的同学解决问题,会感受到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对学在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同学们能主动探索,各抒己见,认真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懂得交往,学会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地组织好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恰当地采用教学用具,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弄懂课本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及掌握应用知识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