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拍出好的冰雪运动摄影作品对于摄影师来讲,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新华社吉林分社副总编辑王昊飞令人称羡的拥有这三个条件,创作出了很多精彩的冰雪运动摄影作品。
王昊飞2006年畢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同年进入新华社吉林分社工作,至今已近15年。文字记者出身的他,在入职第二年开始尝试端起单反相机,在继续夯实文字功底的基础上,拓展摄影技能。虽然“武功”练得有点杂、劳动强度有点大,但是兼收并蓄的获得感也是不同于以往的。累积跬步而得行千里,2011年以来,他多次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参加大型赛会,包括伦敦残奥会、索契冬奥会、里约奥运会、平昌冬奥会等顶级赛会,身经百战。
你都拍摄过多少种冰雪类的体育项目?
王昊飞:东北地区冰雪资源得天独厚,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被称为雪季,其间有很多机会拍摄冰雪项目。但毕竟我国冬季体育起步较晚,即便身在冰雪运动大省吉林,我也很难在“家门口”拍到所有的冬奥项目。算起来,我在省内拍摄过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越野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在省外或海外拍摄过冰壶、冬季两项、跳台滑雪、单板滑雪U型场地、单板滑雪大跳台、雪车、钢架雪车,应该说大部分冬奥竞技项目都不同程度有所涉猎。另外,冬季全民健身我也拍过许多项目,包括冬泳、雪地足球等。
你在拍照前会做哪些准备?带哪些器材?为什么如此选择器材?
王昊飞:文字记者出身的缘故,每逢重大赛会或赛事之前,我首先会调阅近一段时间相关的新闻报道,对新闻背景形成“温故”,并在“温故”中提炼出“知新”点,以供现场有目的地抓取影像素材。其次,我会在图片库中调阅相关项目的“大咖”们的作品,研究他们的点位、角度、光线使用技巧等,以备我在现场复刻。
我的日常新闻器材“标配”是一部机身+14-24毫米+24-70毫米+70-200毫米镜头+闪光灯,虽然每次采访未必悉数使用,但如果漏带一个就可能漏掉一个重要的新闻瞬间。如果体育新闻的话,器材则须“顶配”:保留“标配”中除了闪光灯之外的全部,带上独脚架和另一部机身,带上300毫米+400毫米定焦镜头—有时也可替换为200-400毫米镜头,但后者画面通透度会打折。
镜头焦段的不同意味着有效“射程”与“火力”的需求不同,如果满足不了需求,焦点虚、画面乱、抓不到就是秒秒钟的事,如果漏拍重大瞬间就是失责。所以,装备再沉也得忍。当然,在“顶配”之外,鱼眼、200毫米定焦镜头、600毫米定焦镜头偶尔也会因创作和距离的需求而上线。
此外,拍摄冬季比赛还有两个小贴士:1.进内场拍摄冰壶比赛一定要穿深色衣服,否则有可能因干扰选手视线被工作人员拒绝入内;2.如果不会滑雪还要拍摄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场地坡面角度较大的项目,务必要在鞋子外面套上冰爪,否则要么“上不去”要么“下不来”。
拍摄一场冰上体育比赛都有哪些工作流程?
王昊飞:以一场短道速滑比赛为例,需要至少在赛前1小时到达现场,如果比赛非常重要、记者非常多,可能要提前3个小时甚至更早。毕竟现场拍摄点位有限,角度极佳的位置当天更有可能是“全球限量”,除了赛会为相关媒体提供专属位置,否则占位这事只能是当早尽早,在奥运赛场边吃午餐边为晚上的比赛占位并非虚构的故事。
位置占住后,要到场馆新闻中心拿到当日比赛的选手出场名单,有时场馆志愿者也会主动为媒体递送。然后,根据现场的光线、色温提前设定好相关指数,以减小临时调整的幅度。在电脑文档中,预置好文字说明的基本信息,预留选手成绩等动态信息用于赛后“填空”。之后就是具体拍摄了。拍摄完毕,根据官方提供的成绩选取照片,进行简单后期处理,完善图片说明,传稿至编辑部。
拍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注意事项?
王昊飞:毕竟每个比赛日不只一场对决,狂按的快门和海量的照片很容易给后期发稿带来精准选取的难度,所以每场比赛之前我都会拍一张出场选手名单的LED屏画面,形成标记。具体拍摄过程中,务必精力集中,因为冰雪项目经常会出现选手滑倒等情况,进而直接影响整体排名,错失一个瞬间很可能给正常比赛的常规记录带来重大缺口。
2014年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队仅有赛前并不被绝对看好的李坚柔入围,发令枪响起后她也并未抢占到有利位置,但决赛中一名外国选手突然滑倒并绊倒了李坚柔所有的对手,使她意外地占据绝对优势并率先冲过终点。如果对手集体摔倒的那一刻被忽略,而仅仅拍到李坚柔滑行画面,那么这场比赛的整体记录就是不完美的。
在拍摄冰雪运动赛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处理?
王昊飞:新闻摄影对经验要求很高,很多经验往往也是在囧途中积累的。比如2008年3月第一次去拍摄高山滑雪大回转比赛,没有经验,没穿冰爪,为了在半山腰的合适点位完成拍摄,向上移动时得用靴子在雪地慢慢地踢出一个个坑,下山时几乎一路连滚带爬,晚上脱了袜子发现脚趾内竟然有淤血。从那以后,我给自己常备了两副冰爪。
但有时候经验也不足以抗拒饥寒的考验。2013年在长春净月潭拍摄越野滑雪50公里比赛时,现场气温跌破零下20摄氏度,虽然棉服够暖,但是手套和靴子却扛不住严寒。足够厚的手套虽能保暖,但会影响相机的灵活操作,所以只能退之求其次。极寒天气下,如果站在一个位置超过15分钟不动,再暖的靴子也能被寒气浸透。比赛却历时4个多小时,其间如果我躲进室内取暖,一方面可能导致镜片出现霜冻,一方面可能错过精彩画面,所以只能靠意志力在雪地里生扛硬忍,趁着没有选手经过镜头的间歇搓搓手、跺跺脚。那一天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被冻到靠猛吸气都吸不回涌出的鼻涕,它们一滴滴落在雪地上,形成浅痕。
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很多摄影爱好者也会有打算去拍摄冰雪运动赛事,你有什么建议吗?
王昊飞:凛冬虽寒,乐趣无限。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一年,愿大家在拍摄冰雪运动过程中逐渐发现其蕴藏的魅力、毅力、动力。建议和忠告不敢当,但毕竟冰雪比赛有其独特属性,所以我还是重复滑雪度假区的温馨提醒:注意保暖,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