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竺可桢,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气象学之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不久之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三子竺安接受笔者采访时,言语之间除了对父亲的缅怀,他说:“他是个慈父,却爱得刚刚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竺安,1929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上有大姐竺梅、大哥竺津、二哥竺衡。1930年小妹竺宁出生,此时,父亲竺可桢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带着全家人去了南京,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父亲很忙,早出晚归,家里的大小事都由母亲张侠魂操持着。
父亲告诉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才能学得更精。”父亲从不要求几个孩子必须学什么,也不会去为孩子设计什么未来,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追求个人兴趣,去走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就像大姐竺梅,父亲在生活中发现她很喜欢音乐,便鼓励她去学习音乐,还送她去音乐学校深造。
二哥竺衡13岁生日那天,父亲送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其实就是一个大木盒,里面放了很多试管、酒精灯、石蕊试纸、各种化学试剂,还有一本小册子,里面记录了十几种化学实验的做法。父亲很用心地在木盒的盒盖上写着“少年化学实验室”。
竺衡收到这个礼物,兴奋极了,把家里的兄弟姐妹召集到一起,按照小册子的记录动手做实验。竺安和妹妹还没有接触到化学,只能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哥哥姐姐从木盒里拿出一堆东西,在桌子上捣鼓着,他们一会拿试管,一会在试管里倒化学试剂,一会又点燃酒精灯。
看着被哥哥姐姐扔在桌子上的试管、试剂,竺安摸摸这个,闻闻那个,他对化学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他迫切想要弄明白这些问题。那以后,竺安没事时,就去附近的书店翻找一些关于化学方面的书看,还经常借用二哥的这个“木盒礼物”来做自己的实验。因为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实验,1946年,竺安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读了自己最喜爱的专业,竺安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是父亲一步步把他引向这个领域的。有了父亲的引导,竺安在化学这个领域做得如鱼得水,但他从不骄傲,总是牢记父亲“水滴石穿”的教诲,从不敢松懈。
“须知此事要躬行”
1936年秋,竺可桢接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竺可桢要求自己的学生治学严谨,对自己更是要求严格。1938年暑假,由于日寇入侵,浙江大学西迁,竺可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迁校工作上。也是在这一年,竺安的母亲和二哥相继患上痢疾,得不到很好救治的两人在半个月之内相继离世,这对竺可桢是个沉重的打击。很多个夜晚,竺安看到父亲一个人对着母亲的遗像一站就是好久……
母亲去世后,多位亲友见父亲公务繁忙,4个孩子又年幼,便给他介绍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源的胞妹陈汲,两人于1940年举行了婚礼,当年年底,竺安多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竺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带着全家定居北京,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打断他的记录工作,他还发动全家一起成为他的物候观测员。
一个早春的日子,竺可桢要到外地去进行野外科学考察。他嘱托小女儿竺松说:“你每天上学放学时,从什刹海旁走过,注意观察一下,哪天冰开始融化,你把它记下来。還有,哪一天什么树开什么花,你也留心一下。”竺松调皮地笑着说:“可是,我没有这个兴趣呀!” 竺可桢严肃起来:“这事关系到科学研究的资料,不能马马虎虎的。你能不能做好这件事?不要开玩笑。”竺松吓得吐了吐舌头,举手行了个少先队队礼:“我一定完成爸爸交给我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此时,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父亲的严谨认真,深深地影响着竺安,让他对待自己的工作从不敢马虎,使毛细管电泳研究在化学所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竺安不仅自己工作认真,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这样要求的,他告诉孩子,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竺家,不踏实工作是可耻的,是不受待见的。
“先有好身板”
多年来,竺安都保持着游泳的习惯,不到16岁时,他就获得贵州省游泳冠军,后来在1952年和1954年又两次获得浙江省游泳冠军。这些荣誉的得来,源于父亲对自己以及家人健康的重视。在此之前,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空,父亲就带着竺安去周边的江河里游泳,或者去爬一爬周边的山,遵义桃溪、广西宜山、广西湘江等地,都留下了父子俩的身影。
后来,随着竺安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竺安从父亲身上不仅看到锻炼身体的好处,更觉得坚持游泳、爬山也是磨炼自己意志力的表现。在自己两个儿子相继长大成人后,即便工作再忙,竺安也会抽出时间,带着他们游泳、爬山,多年如一日。竺家的子孙,在竺可桢的带动下,个个身体清瘦有力,精神矍铄,他们也把“健康”理念世代传承下去。
1961年除夕夜,父亲领着一家人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联欢会,当时他已经71岁的高龄了,可是身体很硬朗,一路上他都没有让子女搀扶,却亲手搀扶着竺家的保姆。因为保姆是小脚,父亲怕她摔跤,所以一路搀着她。看着父亲铿锵有力的步伐,搀扶保姆时的小心翼翼,竺安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这就是父亲,一生和善亲切,从没有领导架子,他用心中的爱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并让这种爱一直传递下去。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父亲离世后,竺安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对父亲的思念中,父亲说的故事、父亲对工作的严谨、父亲手把手教他学游泳……一幕幕在眼前浮现,让他久久不愿承认父亲的离去。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竺安看到父亲留下了大量的日记与著作,日记大约有1300万字,著作大概有600多万字。从2000年开始,竺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编辑校对《竺可桢全集》。2014年,竺安在多位院士、科学家的协助下,完成了《竺可桢全集》的编撰,还原了一个求是而善良的父亲。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可在他心里,父亲依然活着,用慈爱的笑容告诉他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
(责编:孙展)
不久之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三子竺安接受笔者采访时,言语之间除了对父亲的缅怀,他说:“他是个慈父,却爱得刚刚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竺安,1929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上有大姐竺梅、大哥竺津、二哥竺衡。1930年小妹竺宁出生,此时,父亲竺可桢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带着全家人去了南京,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父亲很忙,早出晚归,家里的大小事都由母亲张侠魂操持着。
父亲告诉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才能学得更精。”父亲从不要求几个孩子必须学什么,也不会去为孩子设计什么未来,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追求个人兴趣,去走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就像大姐竺梅,父亲在生活中发现她很喜欢音乐,便鼓励她去学习音乐,还送她去音乐学校深造。
二哥竺衡13岁生日那天,父亲送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其实就是一个大木盒,里面放了很多试管、酒精灯、石蕊试纸、各种化学试剂,还有一本小册子,里面记录了十几种化学实验的做法。父亲很用心地在木盒的盒盖上写着“少年化学实验室”。
竺衡收到这个礼物,兴奋极了,把家里的兄弟姐妹召集到一起,按照小册子的记录动手做实验。竺安和妹妹还没有接触到化学,只能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哥哥姐姐从木盒里拿出一堆东西,在桌子上捣鼓着,他们一会拿试管,一会在试管里倒化学试剂,一会又点燃酒精灯。
看着被哥哥姐姐扔在桌子上的试管、试剂,竺安摸摸这个,闻闻那个,他对化学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他迫切想要弄明白这些问题。那以后,竺安没事时,就去附近的书店翻找一些关于化学方面的书看,还经常借用二哥的这个“木盒礼物”来做自己的实验。因为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实验,1946年,竺安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读了自己最喜爱的专业,竺安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是父亲一步步把他引向这个领域的。有了父亲的引导,竺安在化学这个领域做得如鱼得水,但他从不骄傲,总是牢记父亲“水滴石穿”的教诲,从不敢松懈。
“须知此事要躬行”
1936年秋,竺可桢接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竺可桢要求自己的学生治学严谨,对自己更是要求严格。1938年暑假,由于日寇入侵,浙江大学西迁,竺可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迁校工作上。也是在这一年,竺安的母亲和二哥相继患上痢疾,得不到很好救治的两人在半个月之内相继离世,这对竺可桢是个沉重的打击。很多个夜晚,竺安看到父亲一个人对着母亲的遗像一站就是好久……
母亲去世后,多位亲友见父亲公务繁忙,4个孩子又年幼,便给他介绍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源的胞妹陈汲,两人于1940年举行了婚礼,当年年底,竺安多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竺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带着全家定居北京,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打断他的记录工作,他还发动全家一起成为他的物候观测员。
一个早春的日子,竺可桢要到外地去进行野外科学考察。他嘱托小女儿竺松说:“你每天上学放学时,从什刹海旁走过,注意观察一下,哪天冰开始融化,你把它记下来。還有,哪一天什么树开什么花,你也留心一下。”竺松调皮地笑着说:“可是,我没有这个兴趣呀!” 竺可桢严肃起来:“这事关系到科学研究的资料,不能马马虎虎的。你能不能做好这件事?不要开玩笑。”竺松吓得吐了吐舌头,举手行了个少先队队礼:“我一定完成爸爸交给我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此时,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父亲的严谨认真,深深地影响着竺安,让他对待自己的工作从不敢马虎,使毛细管电泳研究在化学所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竺安不仅自己工作认真,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这样要求的,他告诉孩子,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竺家,不踏实工作是可耻的,是不受待见的。
“先有好身板”
多年来,竺安都保持着游泳的习惯,不到16岁时,他就获得贵州省游泳冠军,后来在1952年和1954年又两次获得浙江省游泳冠军。这些荣誉的得来,源于父亲对自己以及家人健康的重视。在此之前,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空,父亲就带着竺安去周边的江河里游泳,或者去爬一爬周边的山,遵义桃溪、广西宜山、广西湘江等地,都留下了父子俩的身影。
后来,随着竺安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竺安从父亲身上不仅看到锻炼身体的好处,更觉得坚持游泳、爬山也是磨炼自己意志力的表现。在自己两个儿子相继长大成人后,即便工作再忙,竺安也会抽出时间,带着他们游泳、爬山,多年如一日。竺家的子孙,在竺可桢的带动下,个个身体清瘦有力,精神矍铄,他们也把“健康”理念世代传承下去。
1961年除夕夜,父亲领着一家人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联欢会,当时他已经71岁的高龄了,可是身体很硬朗,一路上他都没有让子女搀扶,却亲手搀扶着竺家的保姆。因为保姆是小脚,父亲怕她摔跤,所以一路搀着她。看着父亲铿锵有力的步伐,搀扶保姆时的小心翼翼,竺安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这就是父亲,一生和善亲切,从没有领导架子,他用心中的爱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并让这种爱一直传递下去。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父亲离世后,竺安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对父亲的思念中,父亲说的故事、父亲对工作的严谨、父亲手把手教他学游泳……一幕幕在眼前浮现,让他久久不愿承认父亲的离去。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竺安看到父亲留下了大量的日记与著作,日记大约有1300万字,著作大概有600多万字。从2000年开始,竺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编辑校对《竺可桢全集》。2014年,竺安在多位院士、科学家的协助下,完成了《竺可桢全集》的编撰,还原了一个求是而善良的父亲。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可在他心里,父亲依然活着,用慈爱的笑容告诉他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