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的深入浅出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bu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课前通过对学情、教材的深入研究,确定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准确把握概念的细节,建立清晰的概念表象,在探求知识本原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品质;教师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数学阅读、学习空间。
  关键词:概念;多元;本质
  由江苏师大承办的2015河南省培跟岗学习在我校举行,恰逢我校“以学定教因能启智——云兴学讲课堂”的教学节开幕,结合对我校学讲课堂实践研究的理解,我与师徒结对的孙老师,分别以“角的初步认识”“认识厘米”为课例,与参会的百余位小学数学教师探讨了“图形与几何”的概念课堂教学。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大内容之一。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关于概念教学,南京的张东梅老师说:概念教学要注重“精致”,“精致”的实质是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的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概念例证,更加准确地把握概念细节。
  一、以学定教,学情研究与教材研究相辅相成
  以学定教,就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教”是为了“学”的发展。“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角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小学数学一般分两次教学角的知识,本单元第一次认识角,只是初步认识,只要求学生能形成角的初步表象,不给它下定义。教材内容大致分成四步:从物体表面提取角;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做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基于以上对学情及教材的把握,就必须紧紧抓住“初步认识”,要求过高会“拔苗助长”,常常会适得其反,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而且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角,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角”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头脑中并没有数学意义上的角。对于找角,部分学生可能会把角的顶点认为是角的全部,可能把曲线与直边相交的地方标为角。另外,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边长的角就大。这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印证。基于“以学定教”,我确定了本课的核心问题:对于角概念内涵的理解;确定了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角的特征;确定了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角的大小。
  二、去伪存真,在多元体验中理解概念的内涵
  基于对学情、教材的分析,在教学实施中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物三角尺,然后抽象出一个角,并利用这个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而后观察生活中一些静态物体上的角,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源于丰富的现实背景。通过指一指、摸一摸、辨一辨、比一比,引导学生关注角的特征,形成了关于角的表象感知。上述活动是一项保留本质数学内容、排除非本质成分的活动,能使学生既感到数学的角与生活中的物体有联系,在物体表面上可以找到数学的角,而又不局限于物体的表面。“是真是假”环节给出五个图形,要求学生识别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以检验他们头脑中关于角的表象是否准确,是否牢固。紧接着,从“探究二”给出的四个平面图形里找角,让学生体会角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头脑的角的表象能再次得到进一步印证。在此基础上,探索数角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构成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基本要素的
  深化。
  以上是学生对角的“静态”体验。他们很可能片面认为角就是指一个点和两条线。为此,通过滑梯引出角是有大小的,引导学生对活动角的探究,感受角会变大或变小,这是对角的“动态”体验,启发学生想到生活中开关门、打开书本、张开剪刀、转动钟表指针等许多动态的角,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关于角的认知。像这样动静结合,学生就能比较准确而全面地体验到:角是从一点画出两条直的线所组成的图形,角的大小由它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所决定,与边的长短无关,才能在后面为了方便角的度量延长角的边,使其与量角器的刻度重合做好知识的铺垫。
  三、探求本原,点面结合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刻
  数学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数学思维的训练。“认识厘米”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二年级学生对厘米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具体形象。本节课,孙老师借助直尺一步步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掌握厘米的概念,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孙老师的课,我有三点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片段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的故事和“一拃”有关。
  观看动画“阿福的新衣”。
  提问:为什么衣服变小了?
  谈话:由于标准不一样,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因此统一单位太有必要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个统一的单位。
  本课以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阿福的新衣”导入,引发学生从本质上思考“同样是三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不一样长”——因为测量标准不同——从而引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产生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元观察,认识厘米
  在教学中,孙老师出示了一个没有刻度的尺子,以引出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和单位等重要元素,渗透尺产生的本原。在学习1厘米时,孙老师引导学生寻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不仅正着看,还要倒过来看,接着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尺子比画1厘米的实际长度,虽然花费较多时间,但让1厘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表象,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正是在直尺上找出了不同的1厘米,才能自主、合作探究不同的2厘米、不同的7厘米。这看似简单的概念教学,其中也蕴含着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有效训练。当这一系列问题在学生自主讨论、辨析中真切理解的时候,“怎样用尺量物体”就水到渠成了。在探求数学知识本原的探究中,数学问题也随之解决了。
  认识了长度单位与测量长度的工具,孙老师通过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具体教学测量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的把握。测量时先强调以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尺子的边缘与物体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体测量过程中不从0刻度线开始,组织交流测量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梳理脉络,探究本原
  孫老师在课堂的结尾处以微视频的形式介绍长度单位发展史,我想孙老师的设计不是为了课堂的点缀,而是有意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发展的脉络,就是探寻数学知识的本原,其实也就是探寻数学的本质意义。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一拃、一庹,还是现在学习的1厘米,都是人类循序渐进探究测量的过程,都是度量单位精确化的过程,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缩影。
  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阅读资料中得到了激发,课后他们也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再进行探究,并在和同学、教师分享交流中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基本概念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9.
  [2]夏青峰.名师课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3]崔红梅.探寻知识本原 促进数学理解[J].小学数学教师,2015(7).
其他文献
散打运动是中国传统武术同现代竞技体育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体育项目,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职业性比赛和商业化比赛的推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裁判作为
网络教育的基本单元是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过程两个部分.在网络课程中,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而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
在现代社会里,广告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长久以来,广告现象在各个研究领域成为主题,诸如: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营销学、符号学.近二十年来,数位语言学家运用语言学理论
“十一”黄金周马上就要到了,很多朋友也在盘算着七天长假去哪里度假.约上三、五个朋友或带着家人驾着爱车来个自驾游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我们面对一个设计的时代,大到城市环境,小到身边的日常用品,从无到有都始于设计,设计的事物比比皆是,设计审美也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段进步而发展。本文通过设计审
现有声波除灰器的发声机构与燃煤锅炉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因而 ,研制了旋转阀式声波除灰器。该除灰器单机功率大、使用寿命长、质量稳定可靠、维护量小、使用成本低、耐高温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当教师的时间长了,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
汽车圈向来有“金九银十”一说,中国汽车市场的欣欣向荣也让更多的跨国汽车厂商将目光集中在了这个金砖国家超大容量的市场之上。9月中旬左右,国际汽联汽车运动理事会、电动汽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衔接理论的教学可能产生的影响.它以准实验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进行.实验涉及的12名对象来自于两个班(控制班
在评价火电厂脱硫工艺时,可使用软科学研究人员与领域专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经验决策与计算机辅助决策融为一体的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并以此为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动态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