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年级是学生从写话到习作的过渡阶段。仿写,是小学生由阅读通往习作的桥梁。教师可以从好词、佳句、全文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且读且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仿写;聚焦好词;锁定佳句;回归全文;中年级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语文味”,即指守住语文的本体。语文的本体是指,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思想内容,即“怎么写”。无论“圈点批注、摘抄书作”还是“品词品句、咬文嚼字”都是欣赏作品习作之法。朱熹说过:“古人习作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仿写,是小学生由阅读通往习作的桥梁。笔者认为,且读且作,才能仿出精彩。具体来讲,有以下认识,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聚焦好词,提高习作“点睛之功”
揣摩一篇文章的好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汇。在阅读教学进行中,聚焦好词,摩挲词语在文章中别样的感觉,指导学生将其运用到习作上。
(一)抓住动词,仿出动感十足
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的数量很多,用法也比较复杂。然而动词在阅读教学中,却是比较形象、具体,学生容易理解,动词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具体、生动。作品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准确,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
人教版第六册《翠鸟》中第三自然段用生动、准确的动词,描写了翠鸟捉鱼动作的敏捷:“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文中的动词,直接将翠鸟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动词,分辨出哪些是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词,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动词写出翠鸟机灵的。接着赏析翠鸟动作的先后顺序,感受翠鸟动作的连续性。然后问:“能不能把这几个动词换成别的动词呢?”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感受文中所用动词的贴切。最后,引导学生至少用上三个动词仿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或人物,如你一回到家,你家的小狗是怎样来迎接你的;晚会上音乐声响起,小演员们是怎样开始表演节目的;掰手腕比赛就要开始了,双方选手是怎样准备的?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一回到家,看见小狗黄黄趴在地上闭着眼睛,似乎在做着美梦。它听到一点儿响动,就像弹簧一样从地板上站了起来,扭头一看是我,便迅速地朝我这边狂奔过来,绕着我直转圈,摇着尾巴,还时不时蹭蹭我的裤管。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扩展开去,让学生能“有样可学”“有法可仿”,使习作中人物形象不再呆板,使习作中的动物形象活泼可爱。其突破点就从细节描写中动词的使用上入手。当然,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动词,是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的重要问题。动词的选用, 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写人、状物、叙事中, 都起着重要作用。尽量避免把运动状态的事物写成静止状态的事物, 善用活跃的动词,使事态、物态、情态跃然纸上,动感十足,给人以动态美。
(二)抓住形容词,仿出美感十足
形容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很多,形容词的应用丰富多彩。在形容词中有不少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语言表达中,适当地运用双声词、叠韵词或叠音词,可以构成一种语音统一的和谐美。
例如:
①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人教版第六册《翠鸟》)
②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还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人教版第四册《日月潭》)
例①中用了叠韵词“鲜艳、橄榄”,双声词“玲珑”,读起来声音铿锵悦耳,增加了节律美。而例②中用了“薄薄、点点、隐隐约约”,读起来节奏舒缓和谐。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的同时,可抓住这些精彩的形容词,进行仿写。如写《可爱的小猫》:“它的样子十分讨人喜欢。全身长着灰黑色的毛,背上的毛斑斑点点,像是披了一件绣满珍珠的绸褂。腹部的毛像雪白的衬衫。”尽管学生是模仿《翠鸟》的写法,但其中的形容词运用恰当,其中“灰黑、斑斑点点”等词起到突出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修辞作用,让学生的习作大放异彩,让人感觉韵味十足。
(三)抓住拟声词,仿出乐感十足
拟声词,也可叫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砰、扑通、咕咚、叮叮当当”等。象声词应用广泛,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教版第六册《珍珠泉》中有这样一段:“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这句话中“一嘟噜一嘟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珍珠泉从潭底向上冒的状态,其中“扑哧”一词把珍珠泉拟人化了,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引导学生想一想,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声音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也能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吗?有位学生这样雨中的情境:最可爱的是夏天的这一场雨,那晶莹透亮的雨珠儿,“哗啦哗啦”地唱着歌从天而降,落在树叶上,树叶便“沙沙”地歌唱;落在雨伞上,雨伞便笑开了花,雨点儿便“嘀嗒嘀嗒”地笑得可欢了。
阅读教学中,聚焦好词,就是在“点”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一学就是一招,实实实在在地丰富词汇,让学生能在心中摩挲好词的别样感觉,切实运用到写作中。 二、锁定佳句,汲取习作“饰美之功”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夸张等好句不胜枚举。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花在指导学生读原文上,精彩的句子要背下来,这样才能口出成文、下笔成章。
就拿比喻句来说,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三、回归全文,仿习写作“运筹之功”
(一)仿各类文章的素材积累
现在的学生生活单调,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整天从家门到学校,缺少充实的生活积蓄。学生的记忆仓库里没有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常感觉无内容可写。学生所写事情发生的地点主要是在学校和家里,所写的内容雷同,没创意。这些现象我们教师无法改变,因此,只有在阅读教学进行时,就要引导小学生学会积累习作的素材,挖掘习作题材。
(二)仿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小学阶段的孩子,你不教他写作技巧,不教他写提纲,他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是有必要的。如仿《小摄影师》作者是如何在言谈举止上把人物特点写清楚的;仿《玩出了名堂》在故事内容上是怎样把事情过程写清楚;仿《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写作顺序上,是如何把景物特点写清楚;仿《掌声》在表达方式上,如何把内心情感写清楚。
阅读教学过程中,善于回归全文,从“面”上下工夫摸索整体的感觉,让学生学会在习作时也能做到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古往今来,通过模仿创作而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只要我们选准了仿写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且读且作, “点”“面”结合,灵活模仿,是可以把一次次小练笔或习作写得很精彩的。
【参考文献】
[1] 陈家飞.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品读水平[J]. 读写算(教研版),2012.
[2] 陈洁男. 观照言语表达形式,磨砺言语表达智慧[J].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0).
[3] 陈芳. 中年级“随堂化批注”的运用与探索[J]. 小学教学研究,2013(17).
【关 键 词】 仿写;聚焦好词;锁定佳句;回归全文;中年级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语文味”,即指守住语文的本体。语文的本体是指,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思想内容,即“怎么写”。无论“圈点批注、摘抄书作”还是“品词品句、咬文嚼字”都是欣赏作品习作之法。朱熹说过:“古人习作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仿写,是小学生由阅读通往习作的桥梁。笔者认为,且读且作,才能仿出精彩。具体来讲,有以下认识,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聚焦好词,提高习作“点睛之功”
揣摩一篇文章的好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汇。在阅读教学进行中,聚焦好词,摩挲词语在文章中别样的感觉,指导学生将其运用到习作上。
(一)抓住动词,仿出动感十足
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的数量很多,用法也比较复杂。然而动词在阅读教学中,却是比较形象、具体,学生容易理解,动词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具体、生动。作品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准确,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活”的印象。
人教版第六册《翠鸟》中第三自然段用生动、准确的动词,描写了翠鸟捉鱼动作的敏捷:“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文中的动词,直接将翠鸟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动词,分辨出哪些是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词,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动词写出翠鸟机灵的。接着赏析翠鸟动作的先后顺序,感受翠鸟动作的连续性。然后问:“能不能把这几个动词换成别的动词呢?”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感受文中所用动词的贴切。最后,引导学生至少用上三个动词仿写自己熟悉的动物或人物,如你一回到家,你家的小狗是怎样来迎接你的;晚会上音乐声响起,小演员们是怎样开始表演节目的;掰手腕比赛就要开始了,双方选手是怎样准备的?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一回到家,看见小狗黄黄趴在地上闭着眼睛,似乎在做着美梦。它听到一点儿响动,就像弹簧一样从地板上站了起来,扭头一看是我,便迅速地朝我这边狂奔过来,绕着我直转圈,摇着尾巴,还时不时蹭蹭我的裤管。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扩展开去,让学生能“有样可学”“有法可仿”,使习作中人物形象不再呆板,使习作中的动物形象活泼可爱。其突破点就从细节描写中动词的使用上入手。当然,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动词,是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的重要问题。动词的选用, 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写人、状物、叙事中, 都起着重要作用。尽量避免把运动状态的事物写成静止状态的事物, 善用活跃的动词,使事态、物态、情态跃然纸上,动感十足,给人以动态美。
(二)抓住形容词,仿出美感十足
形容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很多,形容词的应用丰富多彩。在形容词中有不少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语言表达中,适当地运用双声词、叠韵词或叠音词,可以构成一种语音统一的和谐美。
例如:
①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人教版第六册《翠鸟》)
②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还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人教版第四册《日月潭》)
例①中用了叠韵词“鲜艳、橄榄”,双声词“玲珑”,读起来声音铿锵悦耳,增加了节律美。而例②中用了“薄薄、点点、隐隐约约”,读起来节奏舒缓和谐。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的同时,可抓住这些精彩的形容词,进行仿写。如写《可爱的小猫》:“它的样子十分讨人喜欢。全身长着灰黑色的毛,背上的毛斑斑点点,像是披了一件绣满珍珠的绸褂。腹部的毛像雪白的衬衫。”尽管学生是模仿《翠鸟》的写法,但其中的形容词运用恰当,其中“灰黑、斑斑点点”等词起到突出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修辞作用,让学生的习作大放异彩,让人感觉韵味十足。
(三)抓住拟声词,仿出乐感十足
拟声词,也可叫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砰、扑通、咕咚、叮叮当当”等。象声词应用广泛,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教版第六册《珍珠泉》中有这样一段:“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这句话中“一嘟噜一嘟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珍珠泉从潭底向上冒的状态,其中“扑哧”一词把珍珠泉拟人化了,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引导学生想一想,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声音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也能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吗?有位学生这样雨中的情境:最可爱的是夏天的这一场雨,那晶莹透亮的雨珠儿,“哗啦哗啦”地唱着歌从天而降,落在树叶上,树叶便“沙沙”地歌唱;落在雨伞上,雨伞便笑开了花,雨点儿便“嘀嗒嘀嗒”地笑得可欢了。
阅读教学中,聚焦好词,就是在“点”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一学就是一招,实实实在在地丰富词汇,让学生能在心中摩挲好词的别样感觉,切实运用到写作中。 二、锁定佳句,汲取习作“饰美之功”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夸张等好句不胜枚举。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花在指导学生读原文上,精彩的句子要背下来,这样才能口出成文、下笔成章。
就拿比喻句来说,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三、回归全文,仿习写作“运筹之功”
(一)仿各类文章的素材积累
现在的学生生活单调,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整天从家门到学校,缺少充实的生活积蓄。学生的记忆仓库里没有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常感觉无内容可写。学生所写事情发生的地点主要是在学校和家里,所写的内容雷同,没创意。这些现象我们教师无法改变,因此,只有在阅读教学进行时,就要引导小学生学会积累习作的素材,挖掘习作题材。
(二)仿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小学阶段的孩子,你不教他写作技巧,不教他写提纲,他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是有必要的。如仿《小摄影师》作者是如何在言谈举止上把人物特点写清楚的;仿《玩出了名堂》在故事内容上是怎样把事情过程写清楚;仿《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写作顺序上,是如何把景物特点写清楚;仿《掌声》在表达方式上,如何把内心情感写清楚。
阅读教学过程中,善于回归全文,从“面”上下工夫摸索整体的感觉,让学生学会在习作时也能做到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古往今来,通过模仿创作而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只要我们选准了仿写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且读且作, “点”“面”结合,灵活模仿,是可以把一次次小练笔或习作写得很精彩的。
【参考文献】
[1] 陈家飞.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品读水平[J]. 读写算(教研版),2012.
[2] 陈洁男. 观照言语表达形式,磨砺言语表达智慧[J].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0).
[3] 陈芳. 中年级“随堂化批注”的运用与探索[J]. 小学教学研究,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