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走向何方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ox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是一个综合的、开放的系统。它与许多学科息息相通。从语言学到文艺学、哲学、心理学、美学、乃至数学、逻辑学和新起的符号学、信息学等等,都有关系;然而,她又有独立性。在跨学科研究之途中,现代翻译研究必须突破原来那个封闭的、片面的译论范围,作为综合型的学科来加以构筑。运用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将其他学科精髓为我所用。克服“盲人摸象”片面分析,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
  关 键 词:翻译学 跨学科研究 拿来主义 盲人摸象 保持自身
  
  一、关于学科性质
  
  翻译学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学科。它是一门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综合性的系统。何谓跨学科?跨学科是指以某种方式将两门或多门学科中的某些领域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学科理论。现有的学科是人为划分的,随着学科综合性发展,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逐渐模糊并且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
  跨学科,这是现代许多新兴学科的共同特点。以环境科学为例,你能把它固定在自然科学还是技术科学抑或社会科学中? 均不是。它是借助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乃至经济科学中许多学科建构起来的一门开放的综合性学科,但它是独立的。翻译学也要许多学科辅佐、支撑,但它绝不是大杂烩。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语境学、语用学、语言学、文化学、语义学,文艺学、心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翻译理论进行开放性研究。①
  
  二、“拿来主义”的运用
  
  如何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这也是翻译学建构中必须有正确认识的问题。“为我所用”这个方针不会变。翻译学的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这个过程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应是有选择的,要来一番去伪存真,留下真知灼见。这让我想到了“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鲁迅的拿来主义说: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会使用,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那学科的发展是否也是如此?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是从几个最基本的其他学科视角的简析:
  1.跨学科翻译学——语言文学视角
  我们从语言文学的视角来看,需要注意语言使用场合、范围、层次,译文的语言层次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是否反映了原文中的人物性格、语言习惯、时代特征、民族习俗和作者的个人风格。
  语言使用的场合,指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表达的适用性,它与语言层次的划分,如当代语、过时语、陈旧语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从时间的横截面来看,这种研究又牵涉到口头语、书面语、专业语、俚语等。在翻译研究中,对此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译文的语言层次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是否反映了原文中的人物性格、语言习惯、时代特征、民族民俗和作者的个人风格等等。我们一直对“信达雅”持有异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严复的译作没有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层次,他用了“汉以前之句法”来表达原文所使用的现代英语,由此导致了译文和原文的文体风格迥然不同。
  语言艺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指文艺作品的修辞。从文艺角度来看,修辞艺术是使文字成为作品的关键因素。为此,翻译理论,尤其是文艺作品的翻译,应该注意研究原文和译文在修辞格上的异同,揭示其中的规律。如果译出语和译入语的修辞手法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那么应该在多大范围内使得原文的修辞形象在译文中得以重视。我们通常运用三种方法:直译,意译和直意译兼用。这类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跨学科翻译学——逻辑学视角
  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创造性活动,它必须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来完成,因而具有某种规律性,而规律又来自于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与正确的思维。传统的观点把语言看成思维的外壳,但是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人脑对文字符号内涵信息的处理过程。因而,只研究外壳,不研究思维,难以触及翻译的本质。翻译理论必须重视思维规律在翻译活动中的行为模式。思维规律通过严谨缜密的文体结构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积句成篇,集篇成章。完整的原文,就是一个多等级、多层次的大系统,它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等级和层次来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原文中的每个句子、段落、语段和篇章,要认识到这个大系统由较小的子系统组成,分别具有各自的整体属性。因此,我们不能孤立静止的复制原文语言现象,而必须树立“系统科学”的系统思想。用系统的思想看问题,做到全面完整,连贯一致,动态发展,机动灵活,确立相应的系统翻译观。
  强调全面而非局部的看问题,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纵观全局来处理原文各个组成部分的语言现象,关键是要处理好各个等级,各个层次系统内部的交代与照应,使译文也成为一个由小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与原文系统对等的大系统。
  3.跨学科翻译学——美学视角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回顾翻译学的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美学渊源。历史的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趋现促使译学与美学“相融”,且“浑然一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付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音美, 形美,意美)等等,皆表明译学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从美学的特定视角来考察我国译论的思维模式:它更倾向于感性地而非理性地,体验地而非分析地,主观地而非客观地看待翻译及欣赏译文。同时,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显而易见,中国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②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在翻译学中,我们强调语言的美感。美,其实无处不在。同时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趋美”(aestheticwardness)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比如汉语形容老人“双鬓斑白”而不会说“满脸皱纹”。这就是趋美。译者首先是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时时刻刻面对着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
  
  三、“盲人摸象”的危机
  
  现代翻译学吸收了许多学科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多元互补的发展态势。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客观上确实为翻译研究拓展了巨大的空间,为翻译研究注入了科学的活力。但是!在种种理论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片面性。有如“盲人摸象”一般。揭示的只是反应活动的一个方面,难以深刻反映出翻译全貌。因此,我们要克服引进中的盲目性,要研究明白判定价值之后才能引入翻译学的范畴。有些理论引进之后我们缺少反思 ,也很少有质疑,影响我们的正确吸收。近来,翻译研究在引进各种理论的同时,有一种被其吞食、并吞的倾向,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不断扩大,但在翻译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途中,却潜伏着又一步一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③
  1.翻译学与语言文学结合的局限:
  20世纪由于语言学的大发展使得翻译研究隶属于它的学科领域,也使翻译注重对语言进行直观、科学的分析。这从客观上阻碍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伏米尔就曾指出,单单用语言学是不能帮助我们翻译的,因为第一、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第二、语言学家们还无法处理我们很多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④
  而翻译的文学派在翻译中讲究译作对经典原作的忠实,虽然他们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但也忽略了翻译的动机、译作的用途以及文化差异等诸多要素,仅仅将翻译归于文学范畴。这种理论也比较狭隘,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例,虽然原作并不是一篇文学作品,但经严复那桐城派古文一渲染,使得我们很多人把它作为文学作品来读。
  2.翻译学与美学结合的局限:
  从美学视角而言,翻译理论在思维模式上更倾向于从主观的而非客观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体验的而非分析的角度来品评翻译和译品。张柏然、张思洁(1997:25-29)认为,由于各种翻译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植根于我国古典文论及传统美学,各种翻译理论间虽然相互联系,逐次提高,因而构成一个整体,但就美学体系而言,各种翻译理论之间仍存在间断性和非系统性。
  其次,传统翻译理论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固然有利于从宏观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者统一)的角度体察美的翻译艺术,但也有内在的缺点:它是直觉地、综合地从总体上考察美的译品,虽然抽象地反映了美和翻译艺术,却没有对其中因素和复杂关系作多边探求和立体研讨。因此,翻译理论中虽然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但这些特征大多都是“潜在”的,尚需我们去作深入细致的探讨和考究。
  
  参考文献:
  [1] 埃文 佐哈尔 伊塔马.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 庄柔玉 译 [A]. 陈德鸿 张南峰.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115-123.
  [2] 穆雷. 翻译学:一个难圆的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年第 7 期
  [3] 刘靖之 重神似不重形似——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 代序 [A]
   刘靖之 翻译论集[C]. 香港 三联书店 1981 1-15.
  [4] 许钧: 《翻译论》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5] 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译林出版社,2001
  [6] 吕俊: 跨越文化障碍 ——巴比塔的重建 [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7] 吕俊:《对翻译学构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翻译》2001年第4期,第9页。
  [8] 王德胜、李德芳、姜璐, 1992《当代交叉学科实用大全》, 华夏出版社。
  [9] 谭载喜:翻译学概论第一章. 许钧、穆雷主编,2008年出版
其他文献
在新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应有三项基本功能——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与个性发展。英语课堂教学表演就能很好地将这三项基本功能的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大大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兴趣浓厚,也使英语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一、课堂表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表演是一种教学艺术形式,运用直觉和情感,以最迅速的方式,最生动的形式使信息直接渗入大脑。不少学生对表演都会跃跃欲试,正是根据这种心态,抓住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试行)》中明确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新课标也将其放在了基本理念的位置。改变以往评价过分强调“区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是当前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条件。综观国内外对学生英语学业成绩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如何把新的评价观付诸实施,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以及评价学生英语学业成绩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学业评价 实施  一、学生业
期刊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最初看到《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课本里面图文并茂,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们拿到课本后更是爱不释手。因为Go for it不仅版面设计充满新意,而且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又让我和我的学生感到为难了,课文里具体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我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经过细心地钻研教材和一个多学期的
期刊
一、实验篇  坚持走课改、课题研究相结合之路,大面积提高我省英语教学质量。  我院英语学科自1997年九月份开始承担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面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质量的实验与研究”,于2001年11月份结题,同时开始承担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推广应用与一门外语基础过关的试验研究”, 全省共有34所中学126名教师参加该课题的实验,和省级课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类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之一的英语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要他学”到“他要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
期刊
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之一,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被广泛探索、蕴含丰富、常提常新的问题。从高一到高三的这三年教学中,我一直在思索: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把英语这门实践时间很少的科目学得有兴趣,有成果?    一、课堂创新,是新课标下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必备武器。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
期刊
【摘要】新的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而课堂复述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在简述复述课文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常用的复述课文的方法以及复述课文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复述 思维能力 口语能力 复述方法    一、复述的重要性    1.复述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邦文尼斯特说过
期刊
【摘要】词汇只有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交际的功能。离开具体的情景,我们很难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及准确意思。因为词性固然有很多种,而词义除了其本意,也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汇教学若脱离了语境,只单纯讲解词义,学生即便记住了单词,在听、说、读、写等的语言实践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词汇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师应该结合句子和篇章,帮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和识记词汇,达到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对语法教学如何贯彻新的课程标准,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在做法上沿袭着传统的教法(即灌输式、注入式)教师通常逐句翻译,逐句讲解语法规则,往往是一个语法知识讲下来,教师累不说,学生听得味如嚼蜡。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记起来费力,而且很快就遗忘。为了应试,教师只好走入另一个误区(即题海战术),结果耗时多,收效慢。笔者在学习新课标后,在教
期刊
【摘要】泛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通过泛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只有“精”、“泛”并举,并加强泛读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 泛读 教学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反映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他是否能运用英语知识和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