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lin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固定资产投资是全社会进行再生产的关键手段,也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以芜湖市为例,通过近20年的数据来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于芜湖市三大产业就业水平有何影响。就业是人民从事生产生活的根本,也是人们增加财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经研究发现,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总体就业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第一产业在2010年之前的就业水平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后缓慢上升,然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水平则是一直呈上升趋势,此外,第三产业就业水平较其它两大产业均较高。这些现象的产生基于多方面因素,本文着重从固定资产投资出发,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芜湖市就业水平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三大产业 就业水平
  一、研究背景
  芜湖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濒临长江,交通便利,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称,是安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芜湖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尤为突出,就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1967年以前所有固定资产都被称作“基本建设”,之后从国家计划、统计上将它进行再次划分。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购买和生产建设固定资产的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整个就业环境的格局。固定资产投资它能够扩大就业人数,提高就业率,对于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本文以芜湖市为例子,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分析就业的整体趋势以及三大产业各类产业的就业比率。
  二、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就业水平状况
  根据从芜湖市统计年鉴中获得的数据,从中选取1995年~201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等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固定资产投资额及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等数据
  ■
  数据来源:芜湖市统计年鉴。
  由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近20年来连年成倍增加,总就业人数除在“十五”期间有所下滑之外,其它阶段均在不断增长。1995年,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数远远地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体就业水平的46.7%,而第二产业就业率为27.7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25.52%;“九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率减少至38.21%但依旧占三大产业的主要位置,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人數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占领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41.59%;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成为三大产业中占比最少的产业,即农业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减少逐渐降至最低,低至总就业人数的21.1%;2010年后,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依旧维持着服务业高速发展的状态并且一直居于三大产业就业人数首位的状态,占总就业水平的50%,工业平稳发展,农业占比最低,但自2011年开始,农业就业人数有了一个极速的上升,而后趋于平稳发展。从就业吸收能力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是吸收纳入就业人数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第三产业。由此可得出固定资产投资于三大产业的比重的不断调整,对于三大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也辐射着整个芜湖市。
  三、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三大产业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五年计划的协同效应
  五年计划,就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它是属于较长时期的规划,在国家发展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芜湖市政府亦是坚定得以它为导向。五年计划主要是为国家的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中重要比例关系等一系列项目作出时期性的规划,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制定合适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不同的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锁定的目标与方向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不断改变。“九五”计划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它是中国的五年计划中一个跨越了两个世纪的重要发展计划,为21世纪的社会经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使之达到了小康水平,继而“十五”计划在这个基础上决定了优化产业结构,促使推进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以及升级,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发生变化,众多农村生产力转到了服务行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也由于整个投资比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整体就业水平有了一个短暂的降低时期,而后平稳恢复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趋于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也在稳速增强,总就业水平也在提升,然而,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对第一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通过再次地审时度势,政府果断地再次调整政策,利用“十二五”的契机,强力地扭转了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局面,拉动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发展进步,同时同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因此,近年来,即使固定资产投资在连年增加,芜湖市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也依旧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为24%左右,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占比28%,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体的48%。这表明,五年计划对于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有着明显的协同效应。
  (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加速,这也大大增加了芜湖市的人口数量,政府大力推行各种促进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政策,从而更加引起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不断上升,又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导致在1995年~2010年期间,农村的劳动生产力不断向制造产业和服务行业转移,因此在总的就业水平不断上升的同时,在农村的劳动力以及从事农业的生产力却连年递减,其就业人数在1995年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总和大体相当,到2010年,却只占两产业就业人数总和的26.75%。
  (三)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   由于1995年~2010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的急剧下滑,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起第一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是显然这十五年的政策落实虽然改变了产业结构,却略偏离了“优化升级”的轨道。第二、三产业固然能够更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它们的发展也需要第一产业的支持与辅助。因此,2010年,为了努力拉回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央对有关惠农政策的文件加强了关注,提出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将改变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目标加入到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中,强调把加大农村人民的需要和索求作为带动内需的关键性措施,并且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作为扭转我国经济发展进步方式的重大任务。这使得第一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配再次加大了对第一产业的投入比重,为了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投资;加强对农村人民教育的建设,让更多的农村人民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芜湖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准则的提出,为农民提供了很多方便优惠的渠道;为农民购置先进的农业设备,邀请专业人士给农民科普农业科技,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现代的农村金融体制,为农村引进各种社会上私人以及集体的投资资金和信用贷款资金。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人数比率开始回归正常,并且一直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对于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对于芜湖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它能够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与信贷资金,从而促使着芜湖市的进步。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配也应该予以重视,不是一味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打乱了整个经济与就业环境的步伐,而要兼顾多方,全面协调地统筹规划分配。
  (一)三大产业调和分配固定资产投资额
  类似于资产投资组合中各类理财产品的不同组合,组合不同,所带来的收入益处与风险迥异,不同投资组合适合不同风险的偏好者(偏好者、无感者、厌恶者),因为不同的人对于收入益处的可能性要求不一样,芜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相同的情况,要按照芜湖市的发展轨迹,寻找适合芜湖市发展的投资组合。芜湖市如今发展迅猛,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拉动着第二产业就业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应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从而引进更多的社会投资进而推动着服务业的发展,而第一产业是基础,固定资产投资应予以农业充分的投资资金,巩固第二、三产业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让芜湖市的就业环境得以稳定持续有效地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和环境
  以政府为主体,以提高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就业机制,在平衡三大产业投资时提高发展质量,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企业发展能力,进而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为农业带去先进的农业设备与硬件,又进一步稳定和平衡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就业率的匀速发展,从而完善着整个就业大环境。
  五、小结
  芜湖市固定资产投资是该市就业水平进步的动力,在总体就业水平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同时,要与时俱进,根据芜湖市发展的需要平衡固定资产在三大产业间投资额比重,从而促进整体就业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动芜湖市经济健康并且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鄂尔多斯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5.
  [2]刘文超.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J].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
  [3]马敬贵,徐飞.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影响的变动分析[J].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10.
  [4]张广宁.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5]马红祥.甘肃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婷(1995-),女,汉族,安徽芜湖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投资。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跨界产物,从一诞生就以其创新性、便捷性、高效性和普惠化的特点风靡世界,成为社会热点和媒体焦点。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从与传统金融对比分析的角度,得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且分析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 SWOT分析 风险  2014年4月,《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
期刊
【摘要】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2010—2014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流强度的变化及经济隶属度的演变,从经济流强度和经济流方向两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相关性,分析两个经济增长极(北京市和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市的空间联系。  【关键词】经济流 空间联系 京津冀城市群  一、引言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京津冀城市群包含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
期刊
【摘要】物流是指物品从其提供者向需求者进行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许多密不可分的环节,是连接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纽带,物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必然会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对山西省内11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山西省内11个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评分结果反映了山西省各城市之间物流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山西省 物流 主成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政府出台的鼓励购房政策过度刺激,国内房价大幅增长,产生了房价高、买房难的社会现象。为了平抑房价,我国政府开始试点征收房产税,期望以此达到抑制房价上涨的目的。然而,征收房产税真的能有效抑制房价吗?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以重庆市的房产税改革试点为例,对房产税平抑房价的效用进行剖析,并为完善房产税方案、平抑房价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房产税 房价  一、房产税出台的背景  为应对次
期刊
【摘要】自1998年我国居民住房供给市场化以来,随着市场程度的深化,我国住房市场出现了种种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极富我国特征的市场表现。这些富有特色的市场现象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思考和热烈的探究,并涌现出了一批极有指导意义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背景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得到的研究成果在逻辑基础和内容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本文拟对国内外房价模型的理论研究成果加以梳理,重点对外
期刊
【摘要】我国于2016年3月推出关于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税收政策改革,对于微商海外代购无疑是一次巨大挑战。本文旨在研究新海关政策改革的条例对于发展日益多元化的微商海外代购产业具有何其影响,并就此情况,提出相关意见,帮助大学生从事微商海外代购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微商海外代购 新海关政策改革条例 跨境电商  一、微商代购的现状与其他运营方式的比较  (一)微商的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环境的基本情况之后,重点阐述了其力推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由此而给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所带来的成效,最后指出了农村支付环境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思路。  【关键词】银行卡市场建设 改善 农村 支付服务环境  为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支付服务一体化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辽南某县级市支行充分利用该市被所属分行确定为辽宁省
期刊
【摘要】基于对三亚三个村庄失地农民收入水平、福利感受以及失地社区个体自我意识、正义感、领导人期望、政治参与、民主监督这五个组织制度维度的调查,揭示了,组织制度正向影响福利感受的关系,提出了构建失地社区组织的原则。  【关键词】组织制度 失地农民 福利感受  一、引言  当前我国是一种城乡二元相结合的社会结构,农民进入城市不外乎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有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造成的农民进城打工的“民工潮”;第二
期刊
【摘要】企业制定合适的融资战略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对资金的积累和需求的不同为出发点,介绍了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如何制定合适的融资策略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生命周期 融资策略 财务风险  一、企业融资策略的涵义  融资就是指企业根据其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需要获取资本的来源,换个思维来讲企业的整个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获取所需资本的一个连续的动
期刊
【摘要】存在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同样也存在着对失地社区组织的需求和供给,从社区组织供需视角研究失地农民的福利感知,提出了失地农民社区政治基础决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观点。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区组织供需 福利感知 政治基础  一、引言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不断建设,三亚农用耕地通过征收或征用变成城镇建设用地,旅游开发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加快,三亚市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