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进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接受同样的药物治疗,但实验组在进行治疗的全过程中均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入组前焦虑状况评分得分为13.12±8.78,治疗后得分为4.78±2.78;对照组患者入组前得分为13.78±8.12,治疗后得分为8.13±3.13,2组患者入组前得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得分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20.33±5.31,平均治疗次数为9.6次;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13.72±4.12,平均治疗次数为6.3次。两组患者在依从性得分和平均治疗次数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
结论:心理干预能能有效的降低接受无抽蓄电休克疗法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心理干预 无抽蓄电休克 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51-01
无抽蓄电休克治疗法是目前在精神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该疗法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许多患者在治疗前仍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自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40例接受无抽蓄电休克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自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接受无抽蓄电休克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分布于22~58岁,平均年龄为36.4±5.7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文盲12例,小学文化20例,初中文化8例;精神分裂症14例,躁狂症13例,抑郁症13例;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建模成功。
1.2 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无抽电搐休克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全过程所使用的药物相同,其不同的是对照组患者则不添加心理干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接受责任护士的心理干预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治疗前。首先由责任护士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由责任护士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详细的介绍无抽蓄电休克疗法的目的、过程、及其疗程和效果,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播放医院摄制的相关视频资料,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最后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无抽蓄电休克治疗室的环境,让患者保持轻松,从容的面对即将进行的治疗。
1.2.2 治疗中。患者在进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时,责任护士需全程陪护,与患者进行交谈,从而分散患者注意力,并引导家属给与患者情感上的关怀,让患者心理得到宽慰,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责任护士还需要全程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活动以及患者对麻醉剂和肌松剂生理反应的详细记录。
1.2.3 治疗后。患者在接受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后,责任护士应陪伴在患者身边,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同时观察患者的情感反应,了解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的缓解情况,并根据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
1.3 评价标准。本研究选择该紧张焦虑和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作为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评价由专门的责任护士进行,所有的责任护士都是经过医院培训,且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的。
1.3.1 焦虑紧张情绪的评定。本文采用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入组前以及干预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评定,从而分析心理干预对接受无抽蓄电休克治疗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的缓解情况。HAMA总共14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5级评评分法,(0分~4分),其中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控制得越好。
1.3.2 治疗依从性评价。在患者每次进行无抽蓄电休克疗法之时,由责任护士进行全程陪护,并根据患者的的表现进行评分,主动配合治疗为依从性良好,得分3分;在护士的劝说下才肯接受治疗为部分依从性,得分2分;需强制执行治疗的为不依从,得分1分。根据每次患者的得分来计算出其每次的平均分,作为评价标准。
1.4 数据统计。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其中P>0.05表示诧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干预效果。2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得分情况如表1。实验组患者入组前评分得分为13.12±8.78,治疗后得分为4.78±2.78;对照组患者入组前得分为13.78±8.12,治疗后得分为8.13±3.13,2组患者入组前得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得分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
2.2 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2组患者进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的依从性情况如表2。实验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20.33±5.31,平均治疗次数为9.6次;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13.72±4.12,平均治疗次数为6.3次。两组患者在依从性得分和平均治疗次数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无抽蓄电休克疗法作为近年来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其在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可以降低精神病患者患者因药物治疗难以治愈而致病情加深和恶化。虽然无抽蓄电疗法具有上述种种的优点,但由于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其缺乏了解,家属会担心该疗法是通过电击来刺激大脑神经,而患者由于其认知能力较差,甚至会觉得该疗法对其是一种惩罚,同时患者害怕注射麻醉剂和肌松剂,种种原因导致患者在进行该疗法时会出现紧张、焦虑、抵触的情绪。因此很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其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郑慧芳,牛菲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2742-2744
[2] 黄发妮.心理护理对MECT患者的疗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1,8(5):178-179,186
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接受同样的药物治疗,但实验组在进行治疗的全过程中均由责任护士进行心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入组前焦虑状况评分得分为13.12±8.78,治疗后得分为4.78±2.78;对照组患者入组前得分为13.78±8.12,治疗后得分为8.13±3.13,2组患者入组前得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得分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20.33±5.31,平均治疗次数为9.6次;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13.72±4.12,平均治疗次数为6.3次。两组患者在依从性得分和平均治疗次数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
结论:心理干预能能有效的降低接受无抽蓄电休克疗法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心理干预 无抽蓄电休克 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51-01
无抽蓄电休克治疗法是目前在精神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该疗法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许多患者在治疗前仍会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自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40例接受无抽蓄电休克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自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接受无抽蓄电休克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分布于22~58岁,平均年龄为36.4±5.7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文盲12例,小学文化20例,初中文化8例;精神分裂症14例,躁狂症13例,抑郁症13例;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建模成功。
1.2 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无抽电搐休克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全过程所使用的药物相同,其不同的是对照组患者则不添加心理干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接受责任护士的心理干预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治疗前。首先由责任护士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由责任护士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详细的介绍无抽蓄电休克疗法的目的、过程、及其疗程和效果,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播放医院摄制的相关视频资料,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最后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无抽蓄电休克治疗室的环境,让患者保持轻松,从容的面对即将进行的治疗。
1.2.2 治疗中。患者在进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时,责任护士需全程陪护,与患者进行交谈,从而分散患者注意力,并引导家属给与患者情感上的关怀,让患者心理得到宽慰,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责任护士还需要全程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活动以及患者对麻醉剂和肌松剂生理反应的详细记录。
1.2.3 治疗后。患者在接受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后,责任护士应陪伴在患者身边,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同时观察患者的情感反应,了解患者的精神病症状的缓解情况,并根据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
1.3 评价标准。本研究选择该紧张焦虑和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作为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指标,评价由专门的责任护士进行,所有的责任护士都是经过医院培训,且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的。
1.3.1 焦虑紧张情绪的评定。本文采用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入组前以及干预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评定,从而分析心理干预对接受无抽蓄电休克治疗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的缓解情况。HAMA总共14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5级评评分法,(0分~4分),其中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控制得越好。
1.3.2 治疗依从性评价。在患者每次进行无抽蓄电休克疗法之时,由责任护士进行全程陪护,并根据患者的的表现进行评分,主动配合治疗为依从性良好,得分3分;在护士的劝说下才肯接受治疗为部分依从性,得分2分;需强制执行治疗的为不依从,得分1分。根据每次患者的得分来计算出其每次的平均分,作为评价标准。
1.4 数据统计。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其中P>0.05表示诧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干预效果。2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得分情况如表1。实验组患者入组前评分得分为13.12±8.78,治疗后得分为4.78±2.78;对照组患者入组前得分为13.78±8.12,治疗后得分为8.13±3.13,2组患者入组前得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得分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
2.2 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2组患者进行无抽蓄电休克治疗的依从性情况如表2。实验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20.33±5.31,平均治疗次数为9.6次;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得分为13.72±4.12,平均治疗次数为6.3次。两组患者在依从性得分和平均治疗次数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无抽蓄电休克疗法作为近年来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其在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可以降低精神病患者患者因药物治疗难以治愈而致病情加深和恶化。虽然无抽蓄电疗法具有上述种种的优点,但由于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其缺乏了解,家属会担心该疗法是通过电击来刺激大脑神经,而患者由于其认知能力较差,甚至会觉得该疗法对其是一种惩罚,同时患者害怕注射麻醉剂和肌松剂,种种原因导致患者在进行该疗法时会出现紧张、焦虑、抵触的情绪。因此很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其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郑慧芳,牛菲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2742-2744
[2] 黄发妮.心理护理对MECT患者的疗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1,8(5):178-17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