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酉阳杂俎》是唐代段成式所撰的笔记小说集,世态万象,无所不包。兹选取其中叙事简练生动者试加短评,以俟方家。
高宗初扶床,将戏弄笔。左右试置纸于前,乃乱画满纸。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太宗遽令焚之,不许传外。
既然“不许传外”,外人又何以知之?想来同刘季梦斩白蛇一样,又是统治者自我神化的案例。谎话欲使人相信,关键在于提供足够的细节。“初扶床”说明年幼,“乱画”说明无机心,而“草书”说明随意为之,而把这一切统一在“敕”字上,就有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唐高宗李治资质平平,他之所以能即位,一则血统纯正,长孙皇后嫡出,得到众大臣的襄助;一则两位兄长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锋芒太露,危及皇权而失宠。但登基后难有作为,必定动摇民心。于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伪造天赋异禀,巩固自身地位。这样,在他的有生之年可以坐享太平,受人膜拜,偶有政绩还可以说是上天眷佑。
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数则天过恶。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武则天之前微笑的,正是自己的威风史。如果说“狐媚”、“惑主”说明手段的高超,还略带贬义的话,那么“蛾眉”一句完全因为骈文对仗的特点而弄巧成拙,“沦为”对对手的赞美。能得两代君主的宠幸,本身就说明这种美貌的举世公认。至于后一句,则是切中肯綮,力透纸背。其关键在于用“未干”与“安在”,突出了时间的短暂。短短几年间,高宗驾崩,几个皇子走马灯似的被废黜,最后干脆自己即位,充分暴露了武则天贪婪、残忍、专横的本性。让如此有文宣才能的人为敌营服务,难怪要龙颜大怒。
武溪夷田强,遣长子鲁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仓居下城。三垒相次(一曰望),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遣武威将军刘尚征之。尚未至,仓获白鳖为臛,举烽请两兄。兄至,无事。及尚军来,仓举火,鲁等以为不实,仓遂战而死。
又是“狼来了”或是“烽火戏诸侯”故事的翻版。历史总在重演,但动机各有不同。这一次的主人公应该是个年轻人,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加之对兄长的敬爱,总想分甘同味,于是用烽火表达了急切的心情。但是两位兄长似乎对这种“辽东白豕”司空见惯,或者对美食并无兴趣,难免有些嗔怪弟弟小题大做。再加上“夷人”身份,接触汉族典籍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未能以史为鉴,凭了主观臆断,将偶然当成了必然,终酿悲剧。
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一曰是)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郑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虎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虎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意,视之更益甚妍也。诸婢欲要宠者,皆以丹青点颊而进幸焉。
一次风气的流行,实属歪打正着。而上行下效,皆因利益使然。“女为悦己者容”,而搭进去的是自己的一生。妇女只是玩物,其卑微的地位,可见一斑。所幸太医蒙混过关。古代应无整容手术,灭去疤痕似无可能,所以医官只能信口开河,在药房中添加稀有的白獭。药既配好,却无效果,又可以怪罪琥珀所用太多,真可谓左右逢源。故弄玄虚,也算是专业人士明哲保身乃至自抬身价的又一法宝吧。
徐敬业年十余岁,好弹射。英公每曰:“此儿相不善,将赤吾族。”射必溢镝,走马若灭,老骑不能及。英公尝猎,命敬业入林趁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敬业知无所避,遂屠马腹,伏其中。火过,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虎祖无犬孙。徐敬业的一身本领,当然有着家学渊源。当年徐世勣(后封英国公)为李渊父子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战功彪炳。后来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也是为了恢复李唐的江山。只不过世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徐敬业最终被当做逆子贰臣,死不足惜,更被秋后算账,连儿童时的淘气也成了罪责。说徐世勣善看相之类,本就是小说家笔法,无非是宿命论的又一表现罢了:当年徐世勣迎合高宗意愿,倚老卖老,帮助武则天顺利当上皇后,受尽世人诟骂,所以最后的被灭族,也可以归类于善恶循环、天理昭彰了。
玄宗常伺察诸王,宁王常夏中挥汗鞔鼓,所读书乃龟兹乐谱也。上知之,喜曰:“天子兄弟,当极醉乐耳。”
唐玄宗被尊称为“梨园天子”,是后世戏曲行当的“祖师爷”,他对音乐的喜爱与造诣,远在常人之上。所以见到宁王与自己志趣相投时,会喜不自胜。但这只是表象,或者说浅层意义。唐玄宗是何等聪明之人,更何况演戏是他的专长。“常伺察诸王”,正说明他对潜在政敌的防范,禁脔绝对不容染指。而宁王又是何许人也?他是唐睿宗长子,即唐玄宗长兄,当年主动让贤,解决了父亲立储的两难问题。但是时过境迁,难保不会陡生变数。所幸宁王深知上意,纵情声乐。所谓的“极醉乐”正是远离政治的代名词,难得糊涂,可保永年。
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少梦人遗以丸墨盈袖。
为文学才子创制神话,乃是历来的传统。先有江淹,后有李白,当中又多了个王勃。只是这次给的不是五色笔,“丸墨盈袖”,难道不怕弄脏了衣服?还是用来口服,每次几粒,请遵仙嘱之类?总之有点不伦不类。这类传说所反映的心态,或是出于景仰,树立学习的标杆;或是出于自卑,借此来掩盖自己的懒惰与贫乏,以取得心理平衡。对成功者表面风光的歆羡,对成功者背后努力的漠视,也正是庸人生长的沃土。
大历末,禅师玄览住荆州陟屺寺,道高有风韵,人不可得而亲。张璪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赞之,卫象诗之,亦一时三绝,览悉加垩焉。人问其故,曰:“无事疥吾壁也。”
既是禅师,必属禅宗。禅宗自弘忍之后,分裂为南北二支。虽世人多奉慧能为正统嫡传,但神秀一脉也多有拥趸。至于玄览,虽不知其流派,但也可根据其为人处事推测一二。斋壁上的“三绝”,均被白垩涂抹,俗人自然大大的惋惜,视之焚琴煮鹤。在玄览看来却只是一些“疥癞”,如今除去,再没有那么多人来品鉴,落得清静。换言之,这算是一种等价交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么自私的人,说成“道高有风韵”,若不是痴人说梦,便是话带讥诮了。禅宗提倡“不立文字”,而玄览却执著于文人的题壁妨碍了清修,看来他是神秀的徒裔无疑了,完全贯彻了“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的精神。而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更胜一筹,壁画既不会有害于修禅,反而能让俗人更快地领悟禅机,岂非功德一件?
高宗初扶床,将戏弄笔。左右试置纸于前,乃乱画满纸。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太宗遽令焚之,不许传外。
既然“不许传外”,外人又何以知之?想来同刘季梦斩白蛇一样,又是统治者自我神化的案例。谎话欲使人相信,关键在于提供足够的细节。“初扶床”说明年幼,“乱画”说明无机心,而“草书”说明随意为之,而把这一切统一在“敕”字上,就有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唐高宗李治资质平平,他之所以能即位,一则血统纯正,长孙皇后嫡出,得到众大臣的襄助;一则两位兄长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锋芒太露,危及皇权而失宠。但登基后难有作为,必定动摇民心。于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伪造天赋异禀,巩固自身地位。这样,在他的有生之年可以坐享太平,受人膜拜,偶有政绩还可以说是上天眷佑。
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数则天过恶。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武则天之前微笑的,正是自己的威风史。如果说“狐媚”、“惑主”说明手段的高超,还略带贬义的话,那么“蛾眉”一句完全因为骈文对仗的特点而弄巧成拙,“沦为”对对手的赞美。能得两代君主的宠幸,本身就说明这种美貌的举世公认。至于后一句,则是切中肯綮,力透纸背。其关键在于用“未干”与“安在”,突出了时间的短暂。短短几年间,高宗驾崩,几个皇子走马灯似的被废黜,最后干脆自己即位,充分暴露了武则天贪婪、残忍、专横的本性。让如此有文宣才能的人为敌营服务,难怪要龙颜大怒。
武溪夷田强,遣长子鲁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仓居下城。三垒相次(一曰望),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遣武威将军刘尚征之。尚未至,仓获白鳖为臛,举烽请两兄。兄至,无事。及尚军来,仓举火,鲁等以为不实,仓遂战而死。
又是“狼来了”或是“烽火戏诸侯”故事的翻版。历史总在重演,但动机各有不同。这一次的主人公应该是个年轻人,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加之对兄长的敬爱,总想分甘同味,于是用烽火表达了急切的心情。但是两位兄长似乎对这种“辽东白豕”司空见惯,或者对美食并无兴趣,难免有些嗔怪弟弟小题大做。再加上“夷人”身份,接触汉族典籍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未能以史为鉴,凭了主观臆断,将偶然当成了必然,终酿悲剧。
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一曰是)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郑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虎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虎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意,视之更益甚妍也。诸婢欲要宠者,皆以丹青点颊而进幸焉。
一次风气的流行,实属歪打正着。而上行下效,皆因利益使然。“女为悦己者容”,而搭进去的是自己的一生。妇女只是玩物,其卑微的地位,可见一斑。所幸太医蒙混过关。古代应无整容手术,灭去疤痕似无可能,所以医官只能信口开河,在药房中添加稀有的白獭。药既配好,却无效果,又可以怪罪琥珀所用太多,真可谓左右逢源。故弄玄虚,也算是专业人士明哲保身乃至自抬身价的又一法宝吧。
徐敬业年十余岁,好弹射。英公每曰:“此儿相不善,将赤吾族。”射必溢镝,走马若灭,老骑不能及。英公尝猎,命敬业入林趁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敬业知无所避,遂屠马腹,伏其中。火过,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虎祖无犬孙。徐敬业的一身本领,当然有着家学渊源。当年徐世勣(后封英国公)为李渊父子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战功彪炳。后来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也是为了恢复李唐的江山。只不过世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徐敬业最终被当做逆子贰臣,死不足惜,更被秋后算账,连儿童时的淘气也成了罪责。说徐世勣善看相之类,本就是小说家笔法,无非是宿命论的又一表现罢了:当年徐世勣迎合高宗意愿,倚老卖老,帮助武则天顺利当上皇后,受尽世人诟骂,所以最后的被灭族,也可以归类于善恶循环、天理昭彰了。
玄宗常伺察诸王,宁王常夏中挥汗鞔鼓,所读书乃龟兹乐谱也。上知之,喜曰:“天子兄弟,当极醉乐耳。”
唐玄宗被尊称为“梨园天子”,是后世戏曲行当的“祖师爷”,他对音乐的喜爱与造诣,远在常人之上。所以见到宁王与自己志趣相投时,会喜不自胜。但这只是表象,或者说浅层意义。唐玄宗是何等聪明之人,更何况演戏是他的专长。“常伺察诸王”,正说明他对潜在政敌的防范,禁脔绝对不容染指。而宁王又是何许人也?他是唐睿宗长子,即唐玄宗长兄,当年主动让贤,解决了父亲立储的两难问题。但是时过境迁,难保不会陡生变数。所幸宁王深知上意,纵情声乐。所谓的“极醉乐”正是远离政治的代名词,难得糊涂,可保永年。
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少梦人遗以丸墨盈袖。
为文学才子创制神话,乃是历来的传统。先有江淹,后有李白,当中又多了个王勃。只是这次给的不是五色笔,“丸墨盈袖”,难道不怕弄脏了衣服?还是用来口服,每次几粒,请遵仙嘱之类?总之有点不伦不类。这类传说所反映的心态,或是出于景仰,树立学习的标杆;或是出于自卑,借此来掩盖自己的懒惰与贫乏,以取得心理平衡。对成功者表面风光的歆羡,对成功者背后努力的漠视,也正是庸人生长的沃土。
大历末,禅师玄览住荆州陟屺寺,道高有风韵,人不可得而亲。张璪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赞之,卫象诗之,亦一时三绝,览悉加垩焉。人问其故,曰:“无事疥吾壁也。”
既是禅师,必属禅宗。禅宗自弘忍之后,分裂为南北二支。虽世人多奉慧能为正统嫡传,但神秀一脉也多有拥趸。至于玄览,虽不知其流派,但也可根据其为人处事推测一二。斋壁上的“三绝”,均被白垩涂抹,俗人自然大大的惋惜,视之焚琴煮鹤。在玄览看来却只是一些“疥癞”,如今除去,再没有那么多人来品鉴,落得清静。换言之,这算是一种等价交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么自私的人,说成“道高有风韵”,若不是痴人说梦,便是话带讥诮了。禅宗提倡“不立文字”,而玄览却执著于文人的题壁妨碍了清修,看来他是神秀的徒裔无疑了,完全贯彻了“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的精神。而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更胜一筹,壁画既不会有害于修禅,反而能让俗人更快地领悟禅机,岂非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