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引进财路

来源 :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920997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旧书行业里,特别是湖北旧书产业,只要您打听一下张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襄樊,他拥有全市最大的旧书城;在湖北,他拥有全省最大的旧书网;在全国,他是最早实现网、刊一体化的老板。或许他还算不得一个最赚钱的书商,但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在生意场而多姿多彩,并有了一般生意人无法拥有的事业感。他说:我不是读书人,但我是爱书人;他还说:思路引进财路,事业高于财富!
  
  我不是读书人 但我是爱书人
  
  1972年,张哲出生于襄樊市南漳县武安镇。中学毕业后打过工、摆过地摊、办过工厂,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的习惯。在上海打工时他就经常光顾旧书摊。1996年6月,他回到襄樊开了襄樊第一家从事旧书交易的阿哲书屋,决心办一个“穷人都买得起的旧书店”。虽然转了几次门面,但书店一直开在昭明读书台的北街。营业面积增加过,也减少过。现在的营业面积有二层近200平方米。这一直是襄樊最大的旧书店。他的仓库有好几处,里面堆满了他收藏、收购的期刊图书。
  在襄樊读书界、收藏界,一般人都知道张哲,却并不了解张哲。但绝大多数读书人都对他心存感激,因为他丰富了大家的书房。他开书店的成功窍门是:人没有的我有!
  张哲卖书非常讲究信誉。不久前,常州一名叫朱文骏的读者在网站发帖,求购上世纪7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恰好张哲书店有这套旧书。后来,又有人想买,而且出价更高,但张哲还是把书卖给了最先预订的人。
  媒体对张哲多有报道,往往只是宣传了他的成功,没有看见鲜花背后的汗水。他回襄樊开书店之初连一辆三轮车都买不起。姐姐一家人外出打工,他“先斩后奏”把姐姐家的三轮车骑了过来。一次他为省12元的车费蹬着三轮车到50多公里远的南漳收购旧书,蹬了二个来回,累得差点儿栽倒在公路边的深沟里。他还经常跑到陕西、河南等省份收购旧书,然后租车运回襄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襄阳旧书城和中国旧书网在全国旧书行业已小有名气。
  张哲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他身上没有丝毫读书人的迂腐,也没有商人的势利和庸俗。与他交谈,就感到是巷道里拉驴子——直来直去。他说:“经营旧书,成天钻在旧书堆里,读书、写作、旅游等等,把很多东西都搞丢了。我不打牌不赌博,只喜欢抽点烟、喝点酒。”
  在两次与张哲吃饭闲聊中,我听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假如不开书店,我还会落一屋子书,还会去读书,还会去写点小文章。”他说看见书都烦,只是一句口头禅,由此可以想象他的辛勤与疲惫。他还不断地说这句话:“整理旧书特别有意思,有时翻着翻着就忍不住想读下去。”在他骨子里,终究是一个读书人。
  有一句话,已经成为中国书界的名言,那就是张哲在2007年全国民间书报刊年会上说的:“我不是读书人,但我是爱书人!”有人评价他说:“张哲是个书商,一个有眼光的书商,一个真正爱书的儒商。也许,他不能够成为十大藏书家之一,但他绝对是襄樊市十大书痴之一。”
  然而,作为非读书人的张哲,作为一个书商,他的书又是怎么来的呢?他又是如何识别购销书籍的利润空间呢?
  其实,襄樊旧书城的10万册书是张哲花8年时间用血汗堆起来的。刚干收售旧书这一行时,他只有200元。这么薄的家底使他不能不把一分钱掰成几瓣来花,即使是到南漳和保康这么远的地方去收购旧书,也是骑着三轮车去的,而这种“旅行”的物质基础是:白天一大瓶水、几个馒头,晚上“下榻”在三轮车的草席上,枕书而眠。
  一次,在南漳长坪的一道山梁上,张哲连车带人摔下山去,好在一棵松树挡住了他,他才没有和三轮一起摔到沟底,张哲把书拣起来一趟趟往山上搬,又拆下两个车轮一个一个搬上去,可是车体太重,一个人很难搬上山去,他正在发愁,一个过路老大爷发现了他的难处。不仅热心地帮他把车拖上山。还让张哲去他家住了一夜……
  张哲说:“我的旧书生意能做到今天,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市委、市政府、报社、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的老师们送给我不少旧书,算起来,给我送书的人大概有100余人,市委一位老干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支援过我1000元钱,但他却不同意我说出他的名字。”
  有人想用40万元买下他的旧书城,他舍不得。这旧书城里凝结了他太多的心血。2004年6月,张哲给自己的店名注了册,并开办了自己的网站——中国旧书网。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势。
  
  全国第二大网上旧书城
  
  随着网络传播的不断拓展,市民买书、读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文学读物或专业书籍,不再单纯地依赖于书店。同时,随着生活节奏与知识更新的加速,记载城市前行历程的新书很快就成了“明日黄花”。人们或者到新华书店看书,或者到网上浏览电子书,而货源正趋于减少的旧书店能有多少人光顾呢?
  在这种情形下,旧书店如何生存?这个问题被摆在所有书商的面前。对此,张哲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及做法。他说:“旧书店为读者提供了弥补文化空缺的机会,这个市场不可取代。有句古话说:酒是陈年香,书是旧的好。好就好在第一它的版本问题,再加上它的印刷质量比较忠于原来的做法,旧书店能为许多读者提供补缺的机会,到别出找不到的书在这里淘的到,在新华书店找不到的书在旧书店找的到。旧书当中有许多值得发现、发掘的文化信息,旧书大都是过去时代的真实写照,让今人从中了解、品读曾经的生活,甚至能留做史料。因此,读者在旧书店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淘书者也说:相同内容的书籍,旧书价格更加便宜,而有的书籍新书市场里是没有的,除了那些绝版或版本较早的史料外,旧书多以对折、甚至更低出售,而读者的收获却很大,旧书店无疑是淘书的好去处。
  不管人们评价如何,作为文化风景的旧书店毕竟点缀在变化的生活中。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本地好的古旧书籍数量正越来越少,收购价格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有些书在当地可能已经饱和了。
  张哲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也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虽然以上想法,有其自信的一面,但是他又应该如何做呢?他的思路是怎样的呢?如果说开展网上书城的事业不是他的发明创造,他至少也是先驱者之一了,并且有他许多独到的地方。张哲想:“本地没有旧书了,本地也没有多少人买旧书了,但是在其他地方,甚至全中国、全世界都可以购书,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信息传达到网上,让大家都来购书。信息科技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扩大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但是使用别人的平台不是张哲的本色,他要打开思路,建自己的中国旧书网:www.jiushu.cn,给更多的人提供平台。他说:“我创办中国旧书网,是想为书店老板、读书人、爱书人搭建一个平台,做点爱书人应该做的事。”
  张哲的中国旧书网诞生于2004年7月,3年多以来,这个网站为喜爱旧书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免费交流和交易的平台。目前,通过该网站出售书籍的加盟书店已近上千家,网站日点击率达两万余人次。该网设有“旧书供求”“求购配售”“书店联盟”“旧书资讯”等栏目。读者需要购买什么书籍,可以在网站自带的搜索引擎里查找,或在相关栏目发帖;该网站“旧书资讯”等栏目还公布了大量的转让信息,想买什么书,想卖什么书,都可通过网站互通有无。现在,外地交易的份额已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2007年十一长假刚过,张哲将他苦心经营了3年多的中国旧书网总部,从襄樊迁至武汉市洪山区。来到武汉之后的张哲说:“省城高校林立,每年许多毕业生的旧书被白白扔掉,而一些贫困生却买不起新书,这个供需市场非常大,旧书网在这里可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大创意 实现网刊一体化
  
  “我是一乞丐,天天收破烂,睡在仓库里,欠了一身债。”这个顺口溜是张哲给自己写的“自画像”。虽然如此,他依然快活地经营着自己的旧书城和网上书城,不一定求赚多少钱,只要自个儿觉得有意义,干着心里踏实、快活。他说:想赚钱的人未必赚得到钱,不想赚钱的人,只要搞出创意来,有了思路,自然广开财路。
  既然现在全国许多书店都在他的中国旧书网注册了,开了店,但是怎么样才能让这些书店和读者更好的交流联系呢?他以为最好的方式是创办一个民刊《民间书声》,这个刊物的主要对象是书店老板和买书的读者,在他们之间等于建立了一个桥梁,同时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刊物了解全国书界朋友的信息。要说办这个,可能还会亏钱,但是张哲觉得这个点子太好了,网刊一体化多好,对全国书店老板和读书人提供多大的便利,这是善举啊!即使暂时不赚钱,只要做了他想做的,他就开心!
  说干就干,从2007年冬开始筹备,《民间书声》创刊号终于在2008年4月问世了,免费寄赠读者的杂志多达几千份,其余的寄给加盟网上书城的老板,总印数超过一万份。张哲的这个举措在全国同类网上书城是没有过的,它们往往没有刊物,即便有,如国外最大的图书发行公司之一贝塔斯曼所办的书讯杂志也不能和《民间书声》比,因为它是纯粹的广告性质内刊,而《民间书声》是真正扎根民间的用于交流的杂志。
  这样一来,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旧书网和襄阳旧书城在全国的影响,知道张哲的人越来越多了。张哲也为此感到高兴,因为他有一种创意被实现、能量被释放、服务于他人的满足感。至于,他所做的一切,能带来多少财富,他觉得是不可预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去想,因为他始终觉得:“思路引进财路,事业高于财富!”现在,他迫切需要的是有更多的人中俊杰帮助他将事业扩大!
  张哲还有许多思路、点子想实现,例如张哲认为,最好由政府出面,组织成立旧书协,对旧书的经营实行协调、监督,使各家的经营形成各自的特色,比如专营小人书、古籍、字画、邮品等,既可以提升昭名台的文化品位,又可以避免旧书市场中的恶性竟争,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有好处。再比如,在全国建立二手书交换业务。
  他曾到武汉、北京、广州等城市向同行取经,开阔自己的眼界。等他实现了自己一个个梦想之后,他说那时他可能会坐下来读书。
  
  附:张哲语录
  我不是读书人,但我是爱书人。
  思路引进财路,事业高于财富!
  我的生存问题早解决了,所以赢利是小事,关键是为别人提供一种平台。我要求不高,过得平淡,卖旧书想发财不容易。对我来说,能过就得了。
  十年读书人九个怪,不怪的那个是笨蛋、是憨猪。
  开旧书店,别人要的我要,别人不要的我也要。我不刻意而为,我顺势而为,但目的明确。
  卖书人不读书呗!读迂了就做不成事了。
  记者感言:张哲能产生今天不凡的效应,可见确实有些能耐的,这一切得益于他的敢想、敢拼、敢做!否则,他也只能和一般的书店老板卷缩于城市之一角了——而这正是他自己所深恶痛绝的。
  (本文材料由张哲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 梅 杰)
其他文献
一、“想大做大”实现人生梦想  人活着都必须有梦想,人生要有大的梦想,要把你的梦想付诸于行动,想大才能够做大,不管面前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会义无返顾的发展下去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人生的境界是由你的想法大小决定的。  二、使成功和富裕成为你的一种必然  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激发灵感,发挥潜力,你终会获得成功和财富的满足,在学习与教别人之中创造成功的价值。要想事业成功,一定要先做人成功,事业的成功也
期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俞学文出生在一个轰轰烈烈但并不富裕的年代,那个年代,人们碰面的第一句话是“吃了没”,挨饿在那个年代是稀松平常的事。不仅如此,他还是“反革命的孙子”、“劳改犯的儿子”,显然,这两顶帽子足以让俞学文的少年时光暗淡而苦涩。  中国有句古话,穷不当长子。意思是说,如果出生在穷苦人家,当长子是要吃苦受累的。就在俞学文还在读高中的时候,父母就离异各自成家。从此,身为长子的俞学文便拉扯着
期刊
《早餐经营规范》发布  中国烹饪协会表示,其起草的国内贸易行业标准《早餐经营规范》于今年5月正式实施。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早餐标准。其中规定,早餐亭、早餐车必须隶属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这也就意味着以后个体的煎饼摊、馄饨摊将被取缔。  早餐高峰时间,煎饼摊、馄饨摊随处可见,它们大都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为此,《早餐经营规范》首次提到,早餐亭、早餐车必须要隶属于早餐经营供应单位。
期刊
一个周日的下午,步出家门的我,带着几分无所事事的慵懒,漫无目的地走在步行街上。东看看,西瞧瞧,体味着都市的人头涌动,灯红酒绿。就在我左顾右盼间,一间不大的店铺跳入了我的眼帘,蓝色的装修基调,柔和宁静的灯光,门头上几个水晶字跃然入目:水晶坊——天然水晶饰品。  进得店来,人还真不少,分别都在挑选自己喜爱的款式;好象还有两对情侣,也在低哝软语的讨论着,甜蜜的样子好生叫人嫉妒。但这些都不重要,琳琅满目、
期刊
口味无敌德王美食  中华一绝值得信赖    对于德州扒鸡记者早就有所耳闻,知道它是全国有名的小吃。但是当真正的德州扒鸡放在面前的时候,浓郁的奇香开始满屋飘散,同事们闻到后都垂涎欲滴,胃口大开,连平时很淑女的女同胞们也都不顾温文尔雅的形象,围着外形独特、颜色诱人的德州扒鸡大快朵颐起来,平时一直嚷嚷着要减肥的也都把誓言抛之脑后。“香,真香,但香而不腻!”“口味润滑,但又不绵软,有嚼头,咬在嘴里像化了一
期刊
采访姜斌卖台湾爆喜鸟的经过,让记者大吃一惊。很多摆摊创业的朋友都在喊,摊不好摆啊,风吹日晒雨淋不说,还有城管的威胁,地痞的捣乱,换句话说,这地摊生意就是些“下三烂”的买卖,赚不了钱。殊不知,这是何等的大错特错。姜斌卖台湾爆喜鸟,专门对着孩子们的嘴,大打时间差,奔跑于三所学校连成的财富跑道上,每天轻松入账800元,是运气?还是真本事?     今年38岁的江苏人姜斌原来在当地一家大卖场工作,每月工资
期刊
读者首次打来致谢电话  一品鲜果然货真价实    2008年3月21日上午10:47分,突然接到了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说要找写第三期封面的作者。一般按照惯例,给编辑记者打电话的读者不外乎两个内容,或是咨询项目,或是纠纷投诉。因为此前从没有哪个读者选项成功了,把电话打给编辑表示感谢。  而这一次恰恰成了编辑部接到了第一个感谢电话。  这位读者名叫鲍静谦。他一直是本刊的忠实读者。在看了第三
期刊
邓生的创新提银自从2006年推广以来,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每天咨询邓生的电话不断,找上门学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许多学员为学到了真正的提银致富技术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因此,《创富指南》、《生意经》、《致富时代》等多家知名媒体纷纷给予采访报道。  2007年,邓老师在创新提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进一步升级,发明了再生还原提银法。再生还原提银法只要将两种生物添加剂直接投放到废水里,搅拌几分钟马上就能产生极
期刊
布拉肠 艇仔粥 样样经典    那是一家肠粉店,在广州西关上下九路附近,乍一看名字,就已经勾起我们莫大的兴趣了,“肠粉”是什么?是用肉肠做的汤粉吗?再一看小店的热闹景象,更是令我们兴致大增。说它是小店,真的一点也不为过,站在门口就能一眼望到底,餐桌就是沿着两侧墙壁支起来的长条形木板,剩下中间不到两米宽的过道挤满了排队等候点餐的顾客。由于店里实在没有地方坐,许多人都将食品打包带走,不能打包的干脆坐在
期刊
“芦荟屋”也叫芦荟凝胶原汁店,可现场将芦荟鲜叶在无菌工作室内萃取纯天然美国库拉索芦荟精华原液,堪称“芦荟100 专利水”,04年才刚刚流行起来。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在天然芦荟美容护肤品领域首创该经营模式的房俊华先生,并受邀前往座落在天津的芦荟屋(中国)总部进行实地采访。  没给芦荟屋公司打招呼,记者先从网上搜索到几家“芦荟屋”加盟代理商的电话,以加盟的身份进行了电话咨询。谈及项目发展时,“芦荟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