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下文主要通过对玉米生长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其产量。
关键词:玉米种植 田间管理 栽培技术
前言: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很广,属于经济、粮食的兼用作物,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经济的进步促使玉米需求量不断增加,不仅可以作为粮食,也可以作为生物饲料与工业原料,其用途在不断拓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实现玉米的高产迫在眉睫。
1.玉米生长特征
玉米主要经历三个生长阶段,苗期、穗期、花粒期,唯有掌握各个阶段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产目标。苗期是玉米营养生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长根与分化茎叶,在这一阶段主要要做好施肥工作。进入到穗期玉米的各个器官快速发展,雌雄穗开始分化,在这一阶段要保证营养的跟进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此时要根据需求进行追肥,保证玉米的生长。进入到花粒期,玉米粒快速生长,直至成熟,在这一阶段同样要进行肥料的补充,根据水分的需求也可以进行水分的补充,保证颗粒饱满,养分充足。
2.播种前准备
2.1 对种子的处理
首先,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
良好的种子是保证产量的基础,这就要求种植人员根据当地的环境,选用适宜品种,在种子的选择上要遵循种子优良、正规部门出品,形态好,唯有如此才能满足精确播种的需求。
其次,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目前,我国的玉米种植都采用包衣的处理方式,为了增加发芽与出苗率,在包衣之前要对种子进行粒选,暴晒,同时要掌握当地的病虫害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包衣剂,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促进种子快速发芽,幼苗快速生长。
2.2 调试设备及适时早播
种子选好、处理好之后,要对播种的设备进行准备,调试,做好准备。一旦环境达到播种的要求,则可以立即进行播种,可以适时早播。播种要做到精准,行距一致,尽量做到深浅一致下粒,镇压必须紧实,同时要将种子与种肥分别播下,避免混合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
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要想保证产量的提高,关键是要加强玉米的田间管理,掌握玉米的生长规律,根据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环节做好田间定苗,中耕除草,追肥灌水,加强病虫害的防治,这都对玉米的健壮生长有重要功能,这是确定玉米高产、稳产、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玉米的田间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整个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衔接工作,加强管理,进而促进整体效益的提升。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合理密植
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即使密度与叶面积指数相同,种植方式也存在差异,分光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根据生产的条件、品种及密度等特征综合确定行距,一般采用的是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密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群体受光良好,提升产量。
3.2 合理轮作
首先进行整地,整地是要根据上一茬地的种植作物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以豆茬地为例,需要进行秋翻处理,也要进行深松处理,方可满足玉米生长需求。
其次可以进行玉米与大豆的轮作种植方式,玉米种植对地势有一定要求,必须要做到地势平川,在深翻后要及时进行耙地。
最后,在秋季要进行起垄,进行垄底深松,深施肥。
3.3 合理的灌溉
玉米植株根深叶茂,而且其生长对温度有很高要求,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需求量不同,这就要求种植者根据需求量进行水分补充,合理灌溉,进而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3.4 合理施肥
要想实现高产,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提供充分的肥料,在玉米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氮磷钾三元素需求量较高,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掌握玉米对肥料的需求,同时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掌握规律,合理施肥。施肥的原则要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肥为主,其他肥料为辅,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用优质的肥料,给予玉米生长充分的营养。
4.收获玉米阶段的技术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后,玉米达到了成熟期,则可以进行收获。目前,我国在玉米收获上多采用人工收获、机器收获两种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机械收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直接脱粒的目标,秸秆也可以直接粉碎还田。但不论任何的方法,都要提升籽粒的脱水率,便于贮藏,但任何方法都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进行选择,灵活变动。
另外,玉米收获要掌握好准确时间,完熟期是最佳的收获时期,是确保经济产量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收获后的玉米需要进行晾晒方可入库,同时要保证库房的痛风性,避免霉变与虫蛀等问题,保证果实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条件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此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实现成本的节约,质量的提高及产量的增加,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司东梅. 玉米高产栽培的探讨和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01)
[2] 肖者. 云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16(03)
[3] 贾月平. 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03)
关键词:玉米种植 田间管理 栽培技术
前言: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很广,属于经济、粮食的兼用作物,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经济的进步促使玉米需求量不断增加,不仅可以作为粮食,也可以作为生物饲料与工业原料,其用途在不断拓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实现玉米的高产迫在眉睫。
1.玉米生长特征
玉米主要经历三个生长阶段,苗期、穗期、花粒期,唯有掌握各个阶段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产目标。苗期是玉米营养生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长根与分化茎叶,在这一阶段主要要做好施肥工作。进入到穗期玉米的各个器官快速发展,雌雄穗开始分化,在这一阶段要保证营养的跟进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此时要根据需求进行追肥,保证玉米的生长。进入到花粒期,玉米粒快速生长,直至成熟,在这一阶段同样要进行肥料的补充,根据水分的需求也可以进行水分的补充,保证颗粒饱满,养分充足。
2.播种前准备
2.1 对种子的处理
首先,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
良好的种子是保证产量的基础,这就要求种植人员根据当地的环境,选用适宜品种,在种子的选择上要遵循种子优良、正规部门出品,形态好,唯有如此才能满足精确播种的需求。
其次,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目前,我国的玉米种植都采用包衣的处理方式,为了增加发芽与出苗率,在包衣之前要对种子进行粒选,暴晒,同时要掌握当地的病虫害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包衣剂,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促进种子快速发芽,幼苗快速生长。
2.2 调试设备及适时早播
种子选好、处理好之后,要对播种的设备进行准备,调试,做好准备。一旦环境达到播种的要求,则可以立即进行播种,可以适时早播。播种要做到精准,行距一致,尽量做到深浅一致下粒,镇压必须紧实,同时要将种子与种肥分别播下,避免混合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
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要想保证产量的提高,关键是要加强玉米的田间管理,掌握玉米的生长规律,根据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环节做好田间定苗,中耕除草,追肥灌水,加强病虫害的防治,这都对玉米的健壮生长有重要功能,这是确定玉米高产、稳产、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玉米的田间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整个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衔接工作,加强管理,进而促进整体效益的提升。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合理密植
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即使密度与叶面积指数相同,种植方式也存在差异,分光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根据生产的条件、品种及密度等特征综合确定行距,一般采用的是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密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群体受光良好,提升产量。
3.2 合理轮作
首先进行整地,整地是要根据上一茬地的种植作物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以豆茬地为例,需要进行秋翻处理,也要进行深松处理,方可满足玉米生长需求。
其次可以进行玉米与大豆的轮作种植方式,玉米种植对地势有一定要求,必须要做到地势平川,在深翻后要及时进行耙地。
最后,在秋季要进行起垄,进行垄底深松,深施肥。
3.3 合理的灌溉
玉米植株根深叶茂,而且其生长对温度有很高要求,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需求量不同,这就要求种植者根据需求量进行水分补充,合理灌溉,进而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3.4 合理施肥
要想实现高产,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提供充分的肥料,在玉米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氮磷钾三元素需求量较高,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掌握玉米对肥料的需求,同时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掌握规律,合理施肥。施肥的原则要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肥为主,其他肥料为辅,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用优质的肥料,给予玉米生长充分的营养。
4.收获玉米阶段的技术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后,玉米达到了成熟期,则可以进行收获。目前,我国在玉米收获上多采用人工收获、机器收获两种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机械收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直接脱粒的目标,秸秆也可以直接粉碎还田。但不论任何的方法,都要提升籽粒的脱水率,便于贮藏,但任何方法都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进行选择,灵活变动。
另外,玉米收获要掌握好准确时间,完熟期是最佳的收获时期,是确保经济产量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收获后的玉米需要进行晾晒方可入库,同时要保证库房的痛风性,避免霉变与虫蛀等问题,保证果实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条件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此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实现成本的节约,质量的提高及产量的增加,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司东梅. 玉米高产栽培的探讨和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01)
[2] 肖者. 云南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16(03)
[3] 贾月平. 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