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和初中有了本质的不同,我们要去适应这种变化,那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思维方式思维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184-01
从初中生到高中生不仅是年级升高了,年龄增长了,学校变化了这些外部的变化,而且学生面对的要求和升学压力也有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在在懵懵懂懂中学会课本上的知识,不会在轻轻松松的取得好绩,好像突然间掉到了书海里,看著排的满满的课程表,大脑里充满了迷茫。
1 什么是思维和学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2 初中数学思维特点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改数学教材,其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和删减,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比较方便,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家长的愿望、升学的压力,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竞争,驱使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求”,有的甚至在执行中考必考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这种直接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初中数学知识量小,定义和定理比较直观,运算和题目具体化,初中知识中各部分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解题时的思维跨度不大,对知识掌握得熟练程度要求不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比较多,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初中生可以比较好的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辨别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也经常受到具体形象成分的影响,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的关系,或者难以突破感观经验的限制而达到对现象的本质的了解。
3 高中数学思维特点
高中数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多,抽象的概念和定义比较,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空间想像能力要求比较高,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趋向于自主化,个性化,同时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逐步加强。
4 初中和高中的差异
初中阶段养成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对大量的知识无法准确掌握,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以及解题中的抽象符号无法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的学习丢三落四,解题的时候顾东不顾西。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可是事实上,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
5 如何克服思维差异,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5.1 老师的引导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教师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5.2 学生自身的转变
学生应该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加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学生进行数学想像,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让自己掌握一些想像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初高中衔接是一个老问题,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的今天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如果教师们不引起重视,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更多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思维方式思维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184-01
从初中生到高中生不仅是年级升高了,年龄增长了,学校变化了这些外部的变化,而且学生面对的要求和升学压力也有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在在懵懵懂懂中学会课本上的知识,不会在轻轻松松的取得好绩,好像突然间掉到了书海里,看著排的满满的课程表,大脑里充满了迷茫。
1 什么是思维和学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2 初中数学思维特点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改数学教材,其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和删减,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比较方便,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家长的愿望、升学的压力,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竞争,驱使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即“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求”,有的甚至在执行中考必考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这种直接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初中数学知识量小,定义和定理比较直观,运算和题目具体化,初中知识中各部分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解题时的思维跨度不大,对知识掌握得熟练程度要求不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比较多,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初中生可以比较好的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辨别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也经常受到具体形象成分的影响,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的关系,或者难以突破感观经验的限制而达到对现象的本质的了解。
3 高中数学思维特点
高中数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多,抽象的概念和定义比较,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空间想像能力要求比较高,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趋向于自主化,个性化,同时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逐步加强。
4 初中和高中的差异
初中阶段养成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对大量的知识无法准确掌握,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以及解题中的抽象符号无法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的学习丢三落四,解题的时候顾东不顾西。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可是事实上,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
5 如何克服思维差异,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5.1 老师的引导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教师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5.2 学生自身的转变
学生应该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加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学生进行数学想像,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让自己掌握一些想像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初高中衔接是一个老问题,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的今天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如果教师们不引起重视,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更多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