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 被公认为外语教育的理想目标。自主学习能力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自我管理自己的学习,这正是元认知能力的表现。自主学习中学习行为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也正是元认知策略的应用。缺乏策略知识,学习者则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但是,如果缺乏系统的策略训练,一个平庸的读者将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流畅读者。但是策略培养应如何开展,各个阶段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策略的发展如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协调?虽然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还没有对策略发展的系统培养教材。现行中小学教材都把策略作为教材的内容之一,但是却显示出其对策略的理解不同,策略的安排也很难与儿童的认知水平、语言水平等发展相协调。
一、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新理念的出现常常带来实践的困难,且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由于旧的体制管理和舆论的影响,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足够进行课改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夹在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二者中间,上课热热闹闹,下课还要面对考试,造成课改口号喊得响,穿着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课程回归生活等等。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下,学校课程应该是服务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谐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每一位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价值的。因此,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这次史无前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在其课程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升学”和“就业”,而且还包括了素质培养、文化辐射、社区服务、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升学、就业和育人”三纬度的整合,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多重性、全面性。
(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事实上这两种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人类一方面内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类不可缺少的经验。
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合了这两个方面,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科学人文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文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2]这样,普通高中教育塑造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经世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三) 注重课程整合化,采取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
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只对原有分科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所要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
因此,课程设计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言,普通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四) 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采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程评价指的是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课程价值的过程。当前,世界课程评价的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個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评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国高中课程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内部评价(即校本评价,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格,沦为以高考为核心的各种外部评价的简单复制、预演和准备。为改变这种状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应该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旨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其理念是非常好的。
一、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新理念的出现常常带来实践的困难,且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由于旧的体制管理和舆论的影响,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足够进行课改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夹在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二者中间,上课热热闹闹,下课还要面对考试,造成课改口号喊得响,穿着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课程回归生活等等。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下,学校课程应该是服务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谐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每一位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价值的。因此,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这次史无前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在其课程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升学”和“就业”,而且还包括了素质培养、文化辐射、社区服务、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升学、就业和育人”三纬度的整合,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多重性、全面性。
(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事实上这两种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人类一方面内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类不可缺少的经验。
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合了这两个方面,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科学人文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文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2]这样,普通高中教育塑造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经世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三) 注重课程整合化,采取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
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只对原有分科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所要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
因此,课程设计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言,普通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四) 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采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程评价指的是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课程价值的过程。当前,世界课程评价的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個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评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国高中课程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内部评价(即校本评价,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格,沦为以高考为核心的各种外部评价的简单复制、预演和准备。为改变这种状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应该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旨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其理念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