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政府实施包括融资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措施。从实施效果上看,其对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为此,本文就如何实施财政政策转型的策略及增强财政可持续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政策转型 可持续性
自从08年我国实施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逐渐得到了复苏与提升。但也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并对其可持续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最终对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带来了较多的消极作用。为此,笔者从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转型策略入手,对其转型方式与操作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体制机制建设,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策略
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总量调控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而由于我国的内外经济出现严重的失衡,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使之合理而科学。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方式
在实行积极的财政转型方式时,必须通过国债的发行与赤字的预算来确保其的顺利进行。但是在有着高债务比率与较大财政风险的国家,是无法支持其财政转型的。这就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面临被动转型问题。但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由于从2010年至今,我国财政运行及收入增长形势良好,因此,财政政策具备主动转型的条件。按照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形势,在进行主动转型的过程中,要选择良好的时机,使财政政策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为经济减少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操作建议
第一要与宏观经济的形势要求性适应,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进行适时地推进。可采用逆周期调节策略,来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的外部冲击,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进行抑制。当对财政政策转型问题进行考虑时,必须保证经济增长趋于潜在增长率。此外,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也要对价格的总水平变化加以重视,要将价格水平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价格的总水平暂时与经济的增长有所脱节,政府就需调整积极财政政策部分,从而使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缓解。
第二要对经济发展转变的结构调整政策加大推动力度。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财政政策要对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加大重视力度,制定出合理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使经济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与提升,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对财政支出结构加以优化。在财政的可持续的发展中,民生投入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政府行政开支浪费及民生投入不足问题,因此,要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对政府行政性开支进行严格控制。为此,政府可以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其支出的调整。一是对于医疗、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民生建设加大投入,对城镇保障性住房、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等进行着重建设。三是缩减行政性开支,提高资金使用率。对公务员制度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公务员队伍结构,将其服务意识得以更好的提升。
其次,对科技创新加大财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如果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增强,那么对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使消费者的需求得以满足,从而保证经济在可持续中发展壮大。做好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对科学研究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展开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而是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调动起来,促进产业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工艺,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关注风险因素,对当前形势变化预留政策操作空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既面临欧债危机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也承担着劳动力市场供求与工资变化带来的风险。也正是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就促使我国必须在对财政政策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着重对风险因素加以关注,使转型期的经济风险降至最低。
二、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健全税收制度,增强税收的公平性
针对我国企业、居民沉重的税负现象,加快税收制度的改革,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更科学合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是改革资源环境税费,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将现行的资源税征税品目提高起来。为使资源得以有效的流动,生产行为更加规范,还需进行环境税改革,从而使资源使用价格得以提高。其二是完善所得税制,对个人收入进行系统监控,强化资金管理,为个人所得税综合改革创造积极而有利的条件。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要大力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的支出责任,使地方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强化地方政府的财政保障水平。并要使财政透明度得到進一步强化,使公众方便对政府的监督,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对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进行适当的上移,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减轻。由于依靠中央或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使县乡财政的支出负担不仅对其可持续性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对有关的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对公共服务的支出重心进行上移,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各项支出及时到位。
二是要进行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化管理,提高地方政府的组织收入水平。对此第一要顺应地方税收体系发展趋势,对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全面建设,培养地方政府主体税收,提高地方自有的税收组织水平。第二要将地方与中央的增值税分享比例作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地方财政收入的保障水平得以强化。
三、结束语
本文就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与财政的可持续性从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一方面是针对其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策略从方式与操作建议入手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是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体制机制建设为切入点,从健全税收制度,增强税收的公平性,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两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通过上述信息能够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建奇,刘雪燕.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参考,2012(02).
[2]张英,熊礼慧.积极财政政策与政策可持续性[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06).
[3]刘国艳,许生.当前我国财政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06).
[4]孙健夫,杨文杰,张维.从平衡财政到扩张性财政——评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转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06).
【关键词】财政政策转型 可持续性
自从08年我国实施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逐渐得到了复苏与提升。但也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并对其可持续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最终对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带来了较多的消极作用。为此,笔者从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转型策略入手,对其转型方式与操作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体制机制建设,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策略
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总量调控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而由于我国的内外经济出现严重的失衡,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使之合理而科学。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方式
在实行积极的财政转型方式时,必须通过国债的发行与赤字的预算来确保其的顺利进行。但是在有着高债务比率与较大财政风险的国家,是无法支持其财政转型的。这就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面临被动转型问题。但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由于从2010年至今,我国财政运行及收入增长形势良好,因此,财政政策具备主动转型的条件。按照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形势,在进行主动转型的过程中,要选择良好的时机,使财政政策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为经济减少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操作建议
第一要与宏观经济的形势要求性适应,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进行适时地推进。可采用逆周期调节策略,来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的外部冲击,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进行抑制。当对财政政策转型问题进行考虑时,必须保证经济增长趋于潜在增长率。此外,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也要对价格的总水平变化加以重视,要将价格水平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价格的总水平暂时与经济的增长有所脱节,政府就需调整积极财政政策部分,从而使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缓解。
第二要对经济发展转变的结构调整政策加大推动力度。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财政政策要对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加大重视力度,制定出合理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使经济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与提升,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对财政支出结构加以优化。在财政的可持续的发展中,民生投入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政府行政开支浪费及民生投入不足问题,因此,要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对政府行政性开支进行严格控制。为此,政府可以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其支出的调整。一是对于医疗、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民生建设加大投入,对城镇保障性住房、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等进行着重建设。三是缩减行政性开支,提高资金使用率。对公务员制度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公务员队伍结构,将其服务意识得以更好的提升。
其次,对科技创新加大财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如果科技创新能力得以增强,那么对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使消费者的需求得以满足,从而保证经济在可持续中发展壮大。做好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对科学研究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展开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而是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调动起来,促进产业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工艺,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关注风险因素,对当前形势变化预留政策操作空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既面临欧债危机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也承担着劳动力市场供求与工资变化带来的风险。也正是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就促使我国必须在对财政政策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着重对风险因素加以关注,使转型期的经济风险降至最低。
二、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健全税收制度,增强税收的公平性
针对我国企业、居民沉重的税负现象,加快税收制度的改革,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更科学合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是改革资源环境税费,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将现行的资源税征税品目提高起来。为使资源得以有效的流动,生产行为更加规范,还需进行环境税改革,从而使资源使用价格得以提高。其二是完善所得税制,对个人收入进行系统监控,强化资金管理,为个人所得税综合改革创造积极而有利的条件。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要大力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的支出责任,使地方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强化地方政府的财政保障水平。并要使财政透明度得到進一步强化,使公众方便对政府的监督,确保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对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进行适当的上移,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减轻。由于依靠中央或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使县乡财政的支出负担不仅对其可持续性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对有关的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就需对公共服务的支出重心进行上移,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各项支出及时到位。
二是要进行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化管理,提高地方政府的组织收入水平。对此第一要顺应地方税收体系发展趋势,对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全面建设,培养地方政府主体税收,提高地方自有的税收组织水平。第二要将地方与中央的增值税分享比例作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地方财政收入的保障水平得以强化。
三、结束语
本文就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与财政的可持续性从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一方面是针对其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策略从方式与操作建议入手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是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体制机制建设为切入点,从健全税收制度,增强税收的公平性,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两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通过上述信息能够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建奇,刘雪燕.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参考,2012(02).
[2]张英,熊礼慧.积极财政政策与政策可持续性[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06).
[3]刘国艳,许生.当前我国财政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06).
[4]孙健夫,杨文杰,张维.从平衡财政到扩张性财政——评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转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