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先生指出,我国的幼稚园存在“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的问题。他认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儿童与环境和社会接触得越多,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就越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应该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我园坐落于无车之岛——美丽的鼓浪屿,岛上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幼儿走进大自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多年的大自然、大社会课程实践中,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愈发自然人文化,充满科学智慧,通过园内外大小课堂的有效连接,建构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彰显幼儿自主独立的探究学习行为,促进其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
一、“大课堂”:看幼儿体验式学习
郑悦和爸爸挖掘到一处新的远足地点——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在班级微信群发布以后,部分家长决定利用课余时间结伴去参观。周一来园后,孩子们都相互介绍起来,提到最多的就是“迷宫”。为此,我园开启了鼓浪屿工部局遗址远足之行。历经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来到了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孩子们都兴奋不已,教师交代了几句安全注意事项之后,他们便纷纷投日活动中。教师在—旁静静地观察,适时用相机记录下幼儿的活动。
情景一:迷宫游戏
有的幼儿自由地在遗址地基上行走,时而会与同伴面对面相撞;有的幼儿结伴比赛,看谁最快走到终点,起点和终点是幼儿自己商量约定的;还有的幼儿玩起了“碰碰碰”游戏,在遗址地基上走跑,若两人相碰,则游戏结束。
情景二:写生创作
鼓浪屿工部局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左边是绿草地和树丛,右边是遗址地基,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最美的地方莫过于,站在遗址楼梯处展望鹭江及对岸风景。这些自然景色都是幼儿写生的绝佳对象,一些喜爱画画的幼儿便取来绘画材料,坐在楼梯处,用画笔尽情描绘眼前的美景。
情景三:大地艺术
大自然是幼儿发挥想象、自主活动、创意表征的理想场所。大自然中有残花落叶、柳条小草、石子树枝、贝壳沙土等自然物,都是幼儿喜欢的“活”玩具。喜欢玩“大地艺术”的幼儿,便自发地利用遗址现场的自然物,创作了飞机场、天空、海底世界、树林等主题版画。
大自然的课堂充满了神奇。在成人看来很普通甚至不值得关注的鼓浪屿工部局遗址成了幼儿的新宠,孩子们在大自然课堂中自由地放飞“异想天开”的天性,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活”玩具。
二、“小课堂”:推幼儿小组式学习
每个幼儿都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胆地呈现自己的兴趣点,面对幼儿毫无保留的展现,教师认识到:幼儿的行为折射着他们的兴趣、经验和智慧。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需聚焦幼儿的活动,理解幼儿的行为,看懂幼儿活动背后的问题及教育价值,把握时机,促进幼儿探究学习。
幼儿在鼓浪屿工部局遗址中开展的迷宫游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兴趣点所在,看清了他们已有的迷宫经验,以及在迷宫游戏中所呈现的问题。我们在判断分析后认为,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视为幼儿的学习内容。为此,我们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分享讨论,经验碰撞,互抛问题,收集材料,获得对迷宫的新经验,形成对迷宫游戏的初步共识。
择日,教师组织幼儿带上材料,再次来到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分小组开展活动。有的小组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做起点和终点标志;有的小组用彩色粉笔在地基处画标志线;有的小组用事先做好的箭头标注上行走路线;还有的小组先用写生的方式画出“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图”,再用箭头标出出口和入口……可是,当幼儿再次投入迷宫游戏中时,却遇到了几个问题:有多个起点和终点标志,玩起来有点蒙;地基处的标志线太多,之前相撞的现象还是会屡次出现;按照画好的地图上的箭头走,却发现与实际场景线路有出入。
接下来的-段时间,教师经常能听到幼儿关于迷宫话题的讨论:迷宫就是很长很长的路;迷宫是—条弯弯曲曲的线;迷宫像路标牌上的很多很多的线;迷宫应该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迷宫里有很多路,走不对就出不来;等等
以上是幼儿在经历迷宫初期经验后产生的一些想法,这些理论正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证明了幼儿对迷宫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基于对迷宫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幼儿开始了深入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大”“小”课堂互推,助幼儿深度式学习
在鼓浪屿工部局遗址这个大课堂环境中,每个幼儿都与大自然进行了互动和探究。但是,受年龄特点和個人能力等因素影响,幼儿对迷宫的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对迷宫探究的需求性与可行性,教师认为,可以结合课程需要,介入并引导与迷宫内容相关的学习行为,把幼儿在大自然中的探究行为延伸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把室内外课堂融为—体,共同建构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打开一条通向兴趣和探究的学习道路。
(一)鼓浪屿的迷宫
自从知道鼓浪屿工部局遗址这个迷宫以后,幼儿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鼓浪屿还有哪里有迷宫?为了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教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由家长带幼儿寻找鼓浪屿的迷宫。家长和幼儿自发组成三个小分队,利用课余时间探寻鼓浪屿上的其他迷宫。通过走访、拍摄和记录(标注在鼓浪屿地图上),小分队共找寻到三处迷宫——笔山公园的迷宫、中德记别墅的迷宫、鼓浪屿的洞。
周末,一场“闯迷宫”亲子同乐会登场了。参与人员分成红、黄、蓝三队,以幼儿园为集合点和终点,通过走访鼓浪屿三个码头(钢琴码头、内厝澳码头、三丘田码头),沿途线路不能重复,并用彩色笔标注出走过的线路,最终以最快到达终点的队伍获胜。活动结束后,面对三组不同的线路图,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鼓浪屿就是一个大迷宫。
(二)迷宫秘密的深度挖掘
每个幼儿的学习表现方式和兴趣爱好特点都不尽相同,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展现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在分析了幼儿现有迷宫经验和兴趣需求之后,教师创设了开放性的区域探究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从不同角度对迷宫进行深度探究学习。 1.区域中探究迷宫
(1)语言区。有关迷宫的书籍在班级语言区随处可见,幼儿荡漾在书籍的海洋中,被变幻莫测、神奇有趣的迷宫画面所吸引,他们边看边比划,从绘本的画面和符号中读懂了迷宫线路和符号的意义,丰富和提升了对迷宫的认知。
(2)美工区。幼儿先用画笔在纸上设计迷宫,再与同伴共同走迷宫。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都觉得自己设计的迷宫太简单无趣了,渐渐失去了继续游戏的兴趣。教师适时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迁移棋类经验,激发新的创作灵感。慢慢地,幼儿对迷宫的认识从简单的表征逐步提高到复杂的表征,设计的迷宫也复杂多了,路线多变,玩起来既新鲜又刺激。
(3)建构区。幼儿自主迁移鼓浪屿地图经验,用材料在墙面和地面拼搭路线,然后玩“汽车走迷宫”“警察抓小偷”游戏。随着经验的提升,幼儿开始将立交桥、BRT经验迁移到迷宫建构中,搭建了立体多维迷宫,进一步感受迷宫的复杂多变。
(4)户外活动区。幼儿利用运动器械和自然物在地面摆迷宫阵营,开展“闯迷宫”竞赛游戏,进一步理解迷宫游戏的规则。
2.游戏中玩转迷宫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对迷宫经验愈发成熟,并进一步萌发出更大的想法:在班级后操场空旷地带建一个大迷宫。教师们都觉得幼儿的想法很好,这样既能避免经常拆建产生的不利影响,又能长期保持幼儿玩迷宫游戏的权利。经园领导同意,我们开启了一场建造大迷宫游戏活动,有的幼儿负责设计迷宫图,有的幼儿负责寻找适宜的材料,有的幼儿负责收集制作工具。一切准备就绪,建造大迷宫活动开始了。虽然活动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如迷宫过于狭窄、纸箱容易倒塌等,但经过幼儿的集思广益和不断尝试,问题很快便解决了。
最后,当一个大大的迷宫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起来,兴奋地在大迷宫里穿梭奔跑,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刚才走迷宫到厕所去了,好好玩。”“我从迷宫走到了教室里,也很好玩。”“我走在迷宫里,大家都看不到我。”“下午放学后,我也要带弟弟来走迷宫。”“我们可以在迷宫里玩捉迷藏游戏。”“還可以在迷宫里玩打仗游戏。”“在迷宫里走路,就像走在鼓浪屿的‘笔山洞’‘龙山洞’一样。”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孩子们不断调整迷宫的复杂度,丰富游戏情节,如增加多个出入口,设置不同高度的迷宫路线,增设厕所、教室、传达室、种植地标志,等等。
从一个遗址地基引发的学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园内外课堂的高度整合、相互交融和互为补充。幼儿在广阔的大课堂中与具体的事物做零距离接触,借助对多元客观事物的操作、体验、感悟等,获得对迷宫的多元认知。在小课堂中,幼儿围绕迷宫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从游戏到探究、区角活动,再到集体互动,实现了游戏与探究、集体与区域之间的循环和互补,体现了经验扩展与提升的有机统一。
我园坐落于无车之岛——美丽的鼓浪屿,岛上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幼儿走进大自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多年的大自然、大社会课程实践中,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愈发自然人文化,充满科学智慧,通过园内外大小课堂的有效连接,建构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彰显幼儿自主独立的探究学习行为,促进其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
一、“大课堂”:看幼儿体验式学习
郑悦和爸爸挖掘到一处新的远足地点——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在班级微信群发布以后,部分家长决定利用课余时间结伴去参观。周一来园后,孩子们都相互介绍起来,提到最多的就是“迷宫”。为此,我园开启了鼓浪屿工部局遗址远足之行。历经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来到了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孩子们都兴奋不已,教师交代了几句安全注意事项之后,他们便纷纷投日活动中。教师在—旁静静地观察,适时用相机记录下幼儿的活动。
情景一:迷宫游戏
有的幼儿自由地在遗址地基上行走,时而会与同伴面对面相撞;有的幼儿结伴比赛,看谁最快走到终点,起点和终点是幼儿自己商量约定的;还有的幼儿玩起了“碰碰碰”游戏,在遗址地基上走跑,若两人相碰,则游戏结束。
情景二:写生创作
鼓浪屿工部局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左边是绿草地和树丛,右边是遗址地基,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最美的地方莫过于,站在遗址楼梯处展望鹭江及对岸风景。这些自然景色都是幼儿写生的绝佳对象,一些喜爱画画的幼儿便取来绘画材料,坐在楼梯处,用画笔尽情描绘眼前的美景。
情景三:大地艺术
大自然是幼儿发挥想象、自主活动、创意表征的理想场所。大自然中有残花落叶、柳条小草、石子树枝、贝壳沙土等自然物,都是幼儿喜欢的“活”玩具。喜欢玩“大地艺术”的幼儿,便自发地利用遗址现场的自然物,创作了飞机场、天空、海底世界、树林等主题版画。
大自然的课堂充满了神奇。在成人看来很普通甚至不值得关注的鼓浪屿工部局遗址成了幼儿的新宠,孩子们在大自然课堂中自由地放飞“异想天开”的天性,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活”玩具。
二、“小课堂”:推幼儿小组式学习
每个幼儿都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胆地呈现自己的兴趣点,面对幼儿毫无保留的展现,教师认识到:幼儿的行为折射着他们的兴趣、经验和智慧。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需聚焦幼儿的活动,理解幼儿的行为,看懂幼儿活动背后的问题及教育价值,把握时机,促进幼儿探究学习。
幼儿在鼓浪屿工部局遗址中开展的迷宫游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兴趣点所在,看清了他们已有的迷宫经验,以及在迷宫游戏中所呈现的问题。我们在判断分析后认为,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视为幼儿的学习内容。为此,我们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分享讨论,经验碰撞,互抛问题,收集材料,获得对迷宫的新经验,形成对迷宫游戏的初步共识。
择日,教师组织幼儿带上材料,再次来到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分小组开展活动。有的小组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做起点和终点标志;有的小组用彩色粉笔在地基处画标志线;有的小组用事先做好的箭头标注上行走路线;还有的小组先用写生的方式画出“鼓浪屿工部局遗址图”,再用箭头标出出口和入口……可是,当幼儿再次投入迷宫游戏中时,却遇到了几个问题:有多个起点和终点标志,玩起来有点蒙;地基处的标志线太多,之前相撞的现象还是会屡次出现;按照画好的地图上的箭头走,却发现与实际场景线路有出入。
接下来的-段时间,教师经常能听到幼儿关于迷宫话题的讨论:迷宫就是很长很长的路;迷宫是—条弯弯曲曲的线;迷宫像路标牌上的很多很多的线;迷宫应该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迷宫里有很多路,走不对就出不来;等等
以上是幼儿在经历迷宫初期经验后产生的一些想法,这些理论正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证明了幼儿对迷宫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基于对迷宫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幼儿开始了深入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大”“小”课堂互推,助幼儿深度式学习
在鼓浪屿工部局遗址这个大课堂环境中,每个幼儿都与大自然进行了互动和探究。但是,受年龄特点和個人能力等因素影响,幼儿对迷宫的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对迷宫探究的需求性与可行性,教师认为,可以结合课程需要,介入并引导与迷宫内容相关的学习行为,把幼儿在大自然中的探究行为延伸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把室内外课堂融为—体,共同建构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打开一条通向兴趣和探究的学习道路。
(一)鼓浪屿的迷宫
自从知道鼓浪屿工部局遗址这个迷宫以后,幼儿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鼓浪屿还有哪里有迷宫?为了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教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由家长带幼儿寻找鼓浪屿的迷宫。家长和幼儿自发组成三个小分队,利用课余时间探寻鼓浪屿上的其他迷宫。通过走访、拍摄和记录(标注在鼓浪屿地图上),小分队共找寻到三处迷宫——笔山公园的迷宫、中德记别墅的迷宫、鼓浪屿的洞。
周末,一场“闯迷宫”亲子同乐会登场了。参与人员分成红、黄、蓝三队,以幼儿园为集合点和终点,通过走访鼓浪屿三个码头(钢琴码头、内厝澳码头、三丘田码头),沿途线路不能重复,并用彩色笔标注出走过的线路,最终以最快到达终点的队伍获胜。活动结束后,面对三组不同的线路图,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鼓浪屿就是一个大迷宫。
(二)迷宫秘密的深度挖掘
每个幼儿的学习表现方式和兴趣爱好特点都不尽相同,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展现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在分析了幼儿现有迷宫经验和兴趣需求之后,教师创设了开放性的区域探究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从不同角度对迷宫进行深度探究学习。 1.区域中探究迷宫
(1)语言区。有关迷宫的书籍在班级语言区随处可见,幼儿荡漾在书籍的海洋中,被变幻莫测、神奇有趣的迷宫画面所吸引,他们边看边比划,从绘本的画面和符号中读懂了迷宫线路和符号的意义,丰富和提升了对迷宫的认知。
(2)美工区。幼儿先用画笔在纸上设计迷宫,再与同伴共同走迷宫。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都觉得自己设计的迷宫太简单无趣了,渐渐失去了继续游戏的兴趣。教师适时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迁移棋类经验,激发新的创作灵感。慢慢地,幼儿对迷宫的认识从简单的表征逐步提高到复杂的表征,设计的迷宫也复杂多了,路线多变,玩起来既新鲜又刺激。
(3)建构区。幼儿自主迁移鼓浪屿地图经验,用材料在墙面和地面拼搭路线,然后玩“汽车走迷宫”“警察抓小偷”游戏。随着经验的提升,幼儿开始将立交桥、BRT经验迁移到迷宫建构中,搭建了立体多维迷宫,进一步感受迷宫的复杂多变。
(4)户外活动区。幼儿利用运动器械和自然物在地面摆迷宫阵营,开展“闯迷宫”竞赛游戏,进一步理解迷宫游戏的规则。
2.游戏中玩转迷宫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对迷宫经验愈发成熟,并进一步萌发出更大的想法:在班级后操场空旷地带建一个大迷宫。教师们都觉得幼儿的想法很好,这样既能避免经常拆建产生的不利影响,又能长期保持幼儿玩迷宫游戏的权利。经园领导同意,我们开启了一场建造大迷宫游戏活动,有的幼儿负责设计迷宫图,有的幼儿负责寻找适宜的材料,有的幼儿负责收集制作工具。一切准备就绪,建造大迷宫活动开始了。虽然活动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如迷宫过于狭窄、纸箱容易倒塌等,但经过幼儿的集思广益和不断尝试,问题很快便解决了。
最后,当一个大大的迷宫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起来,兴奋地在大迷宫里穿梭奔跑,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刚才走迷宫到厕所去了,好好玩。”“我从迷宫走到了教室里,也很好玩。”“我走在迷宫里,大家都看不到我。”“下午放学后,我也要带弟弟来走迷宫。”“我们可以在迷宫里玩捉迷藏游戏。”“還可以在迷宫里玩打仗游戏。”“在迷宫里走路,就像走在鼓浪屿的‘笔山洞’‘龙山洞’一样。”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孩子们不断调整迷宫的复杂度,丰富游戏情节,如增加多个出入口,设置不同高度的迷宫路线,增设厕所、教室、传达室、种植地标志,等等。
从一个遗址地基引发的学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园内外课堂的高度整合、相互交融和互为补充。幼儿在广阔的大课堂中与具体的事物做零距离接触,借助对多元客观事物的操作、体验、感悟等,获得对迷宫的多元认知。在小课堂中,幼儿围绕迷宫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从游戏到探究、区角活动,再到集体互动,实现了游戏与探究、集体与区域之间的循环和互补,体现了经验扩展与提升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