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中心任务。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是互相联系点,互相影响的。孤立、割裂、不了解概念间的联系便不能牢固、系统地掌握概念。学生的认识是个由不知到知,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讲授新知识一般是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出发,而不是由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温故知新,由旧概念导出新概念。
形成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解题的错误,追根溯源,大都出于概念模糊。“人的概念的第一差异,都应该把他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离子等,易混淆概念的差异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起阻碍作用,比如,在讲纳原子与纳离子的区别时,着重演示纳单质跟水反应的实验,在分析了金属纳的性质之后,比较了纳原子与纳离子的区别,然后提问:氯化纳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答:纳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而后,通过分析指出,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而纳离子是纳原子最外层电子失去后的存在形式(性质不同),但原子结构未变,即核电荷相同,因此从本质上看它属于纳元素这一概念范畴的,通过纳原子和纳离子之间既有联系又区别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从而更科学、更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包办代替,在课堂教学中,要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时刻把握学生思路,不断排除其理解上的阻碍和错误,遇到难点就“搭桥”、“铺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比如:将红色的铜丝加热后,提问:铜丝表面为什么会变黑?然后,又把铜丝放入稀盐酸里,铜丝又变红,盐酸溶液变绿,为什么?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启发启发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讲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此以往,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就会从对若干个别现象的中探索出带规律性的东西,逐步取得认识化学反应规律的主动权,产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
上面讲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类进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归纳法,然而科学绝不能满足于靠归纳法得到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还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演绎的方法探索式的学习思路。
二、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和想象力
化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比较枯燥,那么这时就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看到一些较难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灵感,进而产生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象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表现原有能力,获得新的能力,发展全部能力,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课题。
1.以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注意“能力因素”(即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的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要了解和掌握化学运动的特殊本质和规律,离开化学实验将寸步难行,显然,化学教学也应该以实验为中心来组织,使现象的观察、概念的建立、定律的提出、知识的理解、结论的验证和能力的培养等,都用化学实验贯穿起来。教师应把教材中的全部实验归类排队,研究和分析种类实验的目的、要求、作用、特点以及每项实验所包含能力因素,明确他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的作用,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2.从教材教法的选择上,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教法选择恰当,便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配实验教学的内容,摆脱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开发的旧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努力推广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积极按照新的教学论原则进行教学。
3.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好“知识”与“发展”的关系。所谓发展,就是个人合乎规律的积极的心理变化的过程。知识与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规律,但它们之间又有内在联系,掌握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发展上的进步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贯彻培养能力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能力,快速地发展。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之外,适当安排一些实验习题的做法值得提倡,因为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之后完成实验习题,兼有总结、复习和应用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为使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此外还应该开展必要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对发展特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做一些研究性和应用性的实验,指导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促其快速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基本实验操作的严格训练,打好基础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
4.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大力开展化学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在化学学科教育科学研究中,要着重研究一般能力和化学学科能力的关系,基础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化学学科(包括实验)能力的分析,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等问题,普及教育科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动学生的思维机器,使他们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把学生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积极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中心任务。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是互相联系点,互相影响的。孤立、割裂、不了解概念间的联系便不能牢固、系统地掌握概念。学生的认识是个由不知到知,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讲授新知识一般是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出发,而不是由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温故知新,由旧概念导出新概念。
形成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解题的错误,追根溯源,大都出于概念模糊。“人的概念的第一差异,都应该把他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元素与原子、原子与离子等,易混淆概念的差异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起阻碍作用,比如,在讲纳原子与纳离子的区别时,着重演示纳单质跟水反应的实验,在分析了金属纳的性质之后,比较了纳原子与纳离子的区别,然后提问:氯化纳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答:纳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而后,通过分析指出,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而纳离子是纳原子最外层电子失去后的存在形式(性质不同),但原子结构未变,即核电荷相同,因此从本质上看它属于纳元素这一概念范畴的,通过纳原子和纳离子之间既有联系又区别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从而更科学、更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包办代替,在课堂教学中,要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时刻把握学生思路,不断排除其理解上的阻碍和错误,遇到难点就“搭桥”、“铺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比如:将红色的铜丝加热后,提问:铜丝表面为什么会变黑?然后,又把铜丝放入稀盐酸里,铜丝又变红,盐酸溶液变绿,为什么?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启发启发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讲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此以往,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就会从对若干个别现象的中探索出带规律性的东西,逐步取得认识化学反应规律的主动权,产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
上面讲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类进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归纳法,然而科学绝不能满足于靠归纳法得到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还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演绎的方法探索式的学习思路。
二、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和想象力
化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比较枯燥,那么这时就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看到一些较难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灵感,进而产生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象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表现原有能力,获得新的能力,发展全部能力,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课题。
1.以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注意“能力因素”(即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的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要了解和掌握化学运动的特殊本质和规律,离开化学实验将寸步难行,显然,化学教学也应该以实验为中心来组织,使现象的观察、概念的建立、定律的提出、知识的理解、结论的验证和能力的培养等,都用化学实验贯穿起来。教师应把教材中的全部实验归类排队,研究和分析种类实验的目的、要求、作用、特点以及每项实验所包含能力因素,明确他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的作用,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2.从教材教法的选择上,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教法选择恰当,便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配实验教学的内容,摆脱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开发的旧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努力推广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积极按照新的教学论原则进行教学。
3.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好“知识”与“发展”的关系。所谓发展,就是个人合乎规律的积极的心理变化的过程。知识与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规律,但它们之间又有内在联系,掌握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发展上的进步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贯彻培养能力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能力,快速地发展。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之外,适当安排一些实验习题的做法值得提倡,因为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之后完成实验习题,兼有总结、复习和应用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为使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此外还应该开展必要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对发展特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做一些研究性和应用性的实验,指导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促其快速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基本实验操作的严格训练,打好基础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
4.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大力开展化学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在化学学科教育科学研究中,要着重研究一般能力和化学学科能力的关系,基础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化学学科(包括实验)能力的分析,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等问题,普及教育科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动学生的思维机器,使他们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把学生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积极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