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的“七忌”

来源 :中学时光·读写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aini1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审题草率,望“题”生义
  
  不少同学作文时,把老师反复强调要认真审题的要求置于脑后,对作文题目提出的要求视而不见,对题目一“望”即止,便匆匆忙忙动笔为文,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笔者曾经把2004年重庆市中考话题作文“我的一片天空”,作为练习题目给班上学生写,题目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天空” 即是指社会、学校、家庭给你提供的展现自我、探究创造,实现理想的外部环境。但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认真看清题目要求,把本来是比喻义的“天空”当成了真实的天空来写,以致出现了自己趁着美丽的夜色飞上天空,遇上了孙悟空,和孙悟空在天空中展望北京2008年奥运会。正谈得高兴被孙悟空一不小心踢到地上,摔成重伤。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二、疏于观察,虚情假意
  
  不少的同学平时对生活没有仔细的观察,缺少生活的常识,在作文中出现不少的常识性的错误。有一位同学记叙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时,说自己的爷爷病了,为了能让爷爷喝上新鲜的鱼汤,他大清早就来到了菜市场排队,终于轮到他买鱼时,只剩下了两条鲫鱼,被在排他前面的那个人买走了,他赶紧追上人家,告诉人家自己爷爷生病的情况,结果那个人很爽快的把鱼给了他,为此他很感动。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发现,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是不可能出现在菜市场排队买鱼这种情况的发生,他所记叙的事情肯定是假的。
  
  三、盲目模仿,生搬硬套
  
  平时看到好的文章,写作时开动脑筋,适当的借鉴或模仿一下,学习人家的长处,未尝不可,古人还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如果不加改造吸收,有所扬弃,照搬照抄,问题就来了。一位同学描写他的父亲的外貌就生搬硬套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里面写孔乙己的外貌:“父亲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真不知道这是哪儿跟哪儿,这位同学的父亲看了有何感想。
  
  四、刻意“创新”,弄巧成拙
  
  作文时积极思考探索,有自己的主见,有独特感受,有新的创意,从内容到形式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很多同学写作时孜孜以求的,确实也是作文水平高的表现。但是如果脱离自己写作实际,一味求“新”,也只能是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笔者参加中考阅卷,看到一位学生的作文,他努力尝试着用文言文写,写了本·拉登和小布什飞越时空,来到他的家里和他讨论生命的意义,最后两人在他的调解下握手言欢。整篇作文文言不象文言,白话又不象白话,叫人半懂不懂的。他的这种想象还真让阅卷的老师不敢想象,他在紧张的考场上竟会有如此大胆的想象作文。
  
  五、修辞不当,非驴非马
  
  作文中如果能得体而巧妙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等修辞手法,会使习作形象生动,意蕴深刻,令人过目难忘。但是如果运用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生出笑话。一位同学写他中午放学回家,一进门就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香味,他立刻就“垂涎三千丈”。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犯了错误后“我涨红了脸,像胡屠夫手里拎着的猪肝”。再看一位同学写他老师的白发用的排比句“我望着老师的白发,想到了我爷爷的白发;我望着老师的白发,还想到了我外公的白发;我望着老师的白发,更想到了李白的白发……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六、别字病句,令人费解
  
  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语言去表达。满纸错别字病句的作文,读来如读“天书”,让人费劲劳神去半读半猜,即使所写的内容再好,也不可能得到高分的。来看一位同学写他的老师如何带病坚持工作:春天的一个下午,天气晴朗,毛毛雨下个不停,同学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自习,这时,苗老师推门进来了,大家大吃一斤,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同学齐声喊道:“欢迎苗老师凯旋胜利归来!”。我正在用笔写字,抬头望见苗老师胃子还发言得很厉害,确不顾自己冒着大雨来教室,帮我们解决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吨时感动得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七、堆砌词藻,无病呻吟
  
  一些同学喜欢用华丽的词藻来表情达意,认为这样做会更好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如果不考虑所写习作的实际,不考虑自己习作时遣词造句的一贯风格,胡乱的堆砌华丽的词藻,只能是牵强附会,事与愿违,“为赋新辞强作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位同学写他的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结尾是这样抒情议论:看惯了春花秋月,厌倦了明争暗斗,穿过了草木荣枯。我只想对你说:小娟同学,你是巍峨的高山,你是一棵苍劲的青松,面对严寒酷暑,你坚强挺拔。你是辽阔大海上的一只矫健的海燕,迎着暴风雨,展翅翱翔。我真该向你学习啊!
其他文献
2005年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2套考查了“正确使用成语”,其中对成语误用大致有望文生义、褒贬失当、轻重失当、对象用错、不合语境五种,下面作一梳理。     一、 望文生义     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不能望文生义产生错误的理解。  1.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四川
期刊
(三)语言运用【本题满分6分】  5.读右图,从中筛选并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10字以内)。(2分) 6.在加强师德建设活动中,光明中学的学生给老师提出下面五条建议,你对其中哪一条最认同,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除以下这五条建议外,请依据自己的认识,再提出一条建议(30字以内)。(4分)  给教师的五条建议  ①老师,如果您的课再生动、凝练些,我们听讲时会更认真。  ②老师,在课下如果您能以朋友的
期刊
在2004年的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名顾客向某毛巾厂厂长反映情况说:‘您厂里生产的毛巾质量真好,喜鹊闹梅的图案栩栩如生,我擦脸的时候,喜鹊都飞到我脸上了。’顾客真的是称赞毛巾质量好吗?他说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顾客的潜台词是:“毛巾的印染质量太差了,一擦脸就褪色了。”这样说话,避免了直接提意见造成的尴尬局面。“言已尽而意无穷”,“言此及彼”等语言背后的潜台词现象经常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外
期刊
看了《三国演义》的人,恐怕很难忘记刘备送徐庶的那段故事。徐庶是个孝子,由于老母被曹操接走,只得前往曹营。刘备心中不舍,而嘴里又不能说,于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双方分别后,刘备不忍离去,遥望着徐庶的背影渐渐消失。这时他突然发现,有一片树林遮住了自己的视线,就赶忙让士兵伐了那片树林……于是就有了“徐庶走马荐诸葛”。  不能再看到徐庶的背影,竟迁怒于树林遮住了视线,伐掉,多么不合常理。
期刊
(接上期)【相关连接】(3)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3.请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2005陕西课改区)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
期刊
刘鹗与高鹗  刘鹗是晚清著名文学家,其长篇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高鹗为曹雪芹《红楼梦》续写了后40回,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刘鹗。    司马迁与司马光  二人都是古代著名史学家,都有通史巨著流传于世。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是宋代人。司马迁写的是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光写的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曾朴与曾巩  曾巩是宋代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朴是清代末期作家
期刊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故事情节往往曲折多变,出人意料,甚至让人匪夷所思,欲罢不能,这就是故事巨大的魅力所在。写文章也应该如此。毛宗岗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这“猜不着”不就是情节起伏,构思奇妙吗?《水浒》中写李逵先后杀死四只老虎,手起刀落,毫不费事,真个是英雄了得,但是却远远不及景阳岗武松打虎那么引人入胜,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武松打虎写得波澜起伏,
期刊
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主题正确、集中只是基础等级的要求,主题深刻、新颖才是发展等级的标准。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一些同学善于激活思维,勇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使得充满个性色彩的立意成为文章的第一得分亮点。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话题作文的写作,谈谈作文如何
期刊
[写作文题]  错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离开原来的位置。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游戏机,商家欺骗消费者,是一种“错位”;子女当一天家长,让闯红灯的人当一回交警,这也是一种“错位”。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  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
期刊
等我有钱了,我开公司开两间,一间我当老板,一间我当员工,我想炒老板就炒老板,想炒员工就炒员工。  等我有钱了,我的公司请形象代言人请两个,一个最佳形象代言人,一个最差形象代言人,我想要最佳就最佳,想要最差就最差。  等我有钱了,我买车买两部,一部出租车,一部公交车,我想坐出租就坐出租,想坐公交就坐公交。  等我有钱了,我买房子买两栋,一栋自己住,一栋串门,我想呆家里就呆家里,想串门就串门。  等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