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94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控制点”理论,已在国外心理学界引起普遍兴趣,成为心理科学领域中新的研究课题。各国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大量理论性评论和实验性报告,其中的许多成果...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历来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差异和偏差过程中,对心理挫折的作用都是很重视的。十九世纪末,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依德把由挫折导致的紧张情绪状态作为探索精神...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许多父母和教师都曾因儿童的一些行为而烦恼,如有的儿童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时候小动作不断,讲闲话,做鬼脸,下课时候哄哄闹闹,经常出乱子;有的甚至发展为逃学、说谎,欺...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正】 一、动机的界说一般来说,个体的任何行动可能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受内部心理力量的支配,通常都是内外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若要准确地知晓人们之所...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心理学报 年份:2004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比较了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归因特点。不同专业组学生在成败的原因知觉、期望和情感因素上都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显示出各专业组的特点。不同专业知......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查小学生对考试成败结果的复合原因评定、情感反应和奖励、惩罚的行为决定。结果表明:1.韦纳的原因归因,情感、行动归因模式适用我国小学生;2.小学生能够理解复合......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正】 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近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已深入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社会实...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东北亚论坛 年份:2003
《俄罗斯联邦政党法》的诞生是俄罗斯政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它在立法思想上的新变化,受到了多方势力的干扰,但同时它又是俄罗斯政党政治迈入法制化轨道的基石。正确认识《俄罗斯联邦政党法》,对于分析俄罗斯政党政治动态、掌握政局走向有一定的帮助。......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北京电子 年份:2002
...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北京电子 年份:2002
...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北京电子 年份:2002
...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北京电子 年份:2002
...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北京电子 年份:2001
...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东北亚论坛 年份:2003
的诞生是俄罗斯政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它在立法思想上的新变化,受到了多方势力的干扰,但同时它又是俄罗斯政党政治迈入法制化轨道的基石.正确认识,对于分析俄罗斯政党政...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
来源:北京电子 年份:2002
...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雨田,
来源:心理学探新 年份:2000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检验动机责任判断的归因模式,比较复合原因与单一原因在归因后果上的差别,以及探查中学生对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评定、情感反应和惩罚决定的特点。结果表明......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李梅,,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正】 归因理论的奠基人应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F.)。他以朴素的心理学观点和通俗的语言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加以...
[期刊论文] 作者:孙煜明,雨田,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1
稳定性维度在归因的动力模式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但由于在理论上的界定与实际操作上的应用不一致而受到质疑。通过概述近代有关策略归因的研究,并在中学进行初步调查,在此基......
[期刊论文] 作者:丁祖蔭,孙煜明,
来源:心理学报 年份:1964
問題意义識記是以对材料的理解为根本条件,是以借助于詞的、反映材料之間的意义联系的概括化了的联想为基础。生活实践和实驗研究都証明意义識記的效果,无論在識記的敏捷性...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