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92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1997
陶瓷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较之中国的陶瓷发展历程,日本的陶器和瓷器出现时间都晚于中国。4至5世纪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须惠器到17世纪从九州有田开始掌...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2012
本文对274片北朝晚期至隋代(公元6~7世纪)邢窑瓷碗残片工艺特征分析发现,大部分瓷碗腹壁及底足存留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切削的位置、形状基本一致,而且一些细白瓷切削的相当......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2012
邢窑陶瓷烧造始于公元6世纪南北朝晚期,这一时期邢窑瓷碗底足具有以下特点:底足呈圆饼状。底面呈从底足边缘向足心凹陷,总体上北朝后期比隋代凹陷的程度要深些。北朝后期底......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2012
本文对6至7世纪邢窑制造瓷碗的工艺进行了分析。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旧属邢州的内丘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古代北方白瓷重要产地,历史上称为邢窑。邢窑陶瓷烧造始于......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2015
在坯体上依次施加底釉、面釉,釉层经烧成熔合后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具有艺术美感。这种装饰技术最早见于唐代北方窑场,陶器中有“唐三彩”,瓷器则有“黑釉花瓷”,吉州窑黑釉茶器成......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2015
晚唐上林湖越窑的“瓷胎匣钵”与封口涂釉具有改善烧成温度和气氛的作用,达到提高釉中Fe2+浓度,能烧制出青绿色高质量产品。但是“一匣一器”必然导致工艺复杂,成本高企,使得这种......
[期刊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2001
东汉晚期瓷器的烧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发明瓷器的国家,标志着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飞跃。先民历经千万年探索而展现在自己眼前最早的瓷器,这个巨大飞跃的落点,就是青瓷。...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
来源:'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2002
本文作者对湖北省古墓葬中一些棺椁外这种黏土样品进行的测试分析,表明这种地质细腻的黏土与已发掘的一些墓葬中使用的"白(青)膏泥"同属于云母类黏土.并根据相关资料讨论古代墓葬工程中土工技术不同,是古墓葬保存程度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描述出理想防渗绝氧......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李伟东;,
来源: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年份:2009
觚为大口、长身、细腰、阔底器型,最早作为饮酒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多为铜制,也有少量陶或其他材质所制。大约到二里冈期,觚的功能演变为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的礼器。秦汉以来随着青......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李伟东,罗宏杰,张东,
来源: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年份:2009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上浦镇四峰山,20世纪70年代李家治等对小仙坛东汉越窑青釉的科学技术研究,为我国在公元2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已烧制出瓷器提供了证据。近年来曹娥江沿岸陶瓷考古又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2005年有关单位对邻近小仙坛窑址的上浦镇四峰山......
[会议论文] 作者:李伟东,邓泽群,徐霁明,栗建安,李家治,
来源: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年份:2005
宋代建窑位于现福建省建阳县,建窑黑釉盏为北宋帝王所赏识,被用做隆重赐茶专用的茶具.建盏在流传到日本后被称为天目盏.根据釉的外观,黑釉建盏有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
[期刊论文] 作者:王静,王芬,李伟东,李强,徐霁明,罗宏杰,
来源:中国陶瓷 年份:2014
参照中国古代越窑透明青瓷釉的化学组成范围,确定基础釉配方。以氧化铁为着色剂,SiC为还原剂,通过自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呈色可控的透明青瓷釉。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青瓷釉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分析了釉反射光谱主波长λd、Fe2+特征吸收峰强度以及还原剂......
[会议论文] 作者:徐霁明[1]李伟东[1]罗宏杰[1]张东[2],
来源: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年份:2009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上浦镇四峰山,20世纪70年代李家治等对小仙坛东汉越窑青釉的科学技术研究,为我国在公元2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已烧制出瓷器提供了证据。近年来曹......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