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98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10
1932年5月推行的中学毕业会考是整顿当时中学教育的一个利器,也是一次重要且艰难的基础教育评价制度设计。政府的控制动机和整肃目的十分明显,但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提高教学...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基础教育 年份:2006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这与自古以来礼仪教化昌明发达有关。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礼”的教育,他在中国教...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年份:2010
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当下,高校教师和学生文化冲突呈现诸多新的型态和特点。文化对话可能是一条比较适恰的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其策略包括悬置偏见、宽容异见、文化理解。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教育与现代化 年份:2008
教师专业认同是新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专业认同包括"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两个层面,其中的"情感认同"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情感认同是有规律可循...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年份:1995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与全面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谈儒强编者按:杨贤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青年运动领导人。他的许多论述,是我国教育的宝贵遗产。今年是他诞辰100周......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98
民国中学会考是民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本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状结合的产物,是当时全面整顿中学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它对中学的培养目标,学制,办学模式...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4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日常生活为进路入口,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尤其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6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6
梁启超女学观是其维新改良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以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女子是可以受教育的,女子需......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8
儒家德育思想为中国传统德性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人格塑造、教育目标引领影响甚巨。儒家德育思想具有内容丰富性、方法多样性、修为世俗性、价值普世性诸特点......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9
关于民国时期中学会考制度的争议由来以久,否定远多于肯定。从历史的、域外的、当时社会现实三方面考辨其出台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现实政治动机,溯源衍流,方可看出此项制度对稳...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1999
本文考察网络时代教师的地位和处境,论及教育的原点,追寻教育的真精神,定位教师的角色,试图廓清社会公众和网络精英认识上的迷雾,缓释教师群体不必要的惊悚和恐慌。笔者认为:网络时......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2009
“社会标准”和“学术标准”为教育史学评论的两个重要尺度。社会标准往往集中体现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标准,尤重其“资治”功用,但须尊重教育历史的客观事实,认同普世价值,遵循教......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年份:2011
在社会转型及文化多元的状态下,高校教师和学生文化冲突呈现诸多新的型态和特点。因此,文化对话可能是一条比较适恰的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其策略包括悬置偏见、宽容异见、文化理......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革前十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变动修订较为频繁。课程的摇摆势必影响教育质量,其教训是:要求过急过高,对教育规律考虑不多,强调突出政治,忽视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学;片面理......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蔚为壮观农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有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国统区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也有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农村教育实践.两者分别从“改良”与“革命”两...
[期刊论文] 作者:谈儒强,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尊严的师道主要表现为"学高"和"身正",要求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无"道"即无"德",没有"师道"就没有"师德"。中国古代师道传统为我们提供的凝......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