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00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96
邓析、惠施、公孙龙是先秦有籍可考的名家代表人物.邓析可以认为是相对主义的先驱,不具逻辑思想。惠施的“历物十事”从形式逻辑看,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探讨相去甚远,学界一般认......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87
一、《墨辩》逻辑三范畴的含义范畴是人们从某一角度,对事物某一因素、侧面或环节的抽象。人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总是在范畴这一浓缩的形式中得到表现和确定的。一门科学的认识成果,需要集中体现于一定范畴之中,而成为这门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是范畴在思维过......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枣庄学院学报 年份:1987
(一) 在先秦哲学史上,《易经》作者受男女两性生殖现象的启发,联系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晦明、寒暑、生死等对立现象,抽象概括出阴(--)阳(——)一对基本范畴,认为世界事...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先秦名家之学并非名学。先秦名家是先秦智者学派。他们讲的是哲学(方法论)而不是逻辑学(名学)。其中,惠施是典型。本文从惠施十个命题加以论证,认为惠施“合同异”学说,就是普遍联系......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哲学动态 年份:1980
应该按矛盾是否一方克服另一方,分为两类:一是共存性矛盾,一是非共存性矛盾。非共存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总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克服另一方、一方吃掉另一方而引起的事物质变。这类矛盾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85
《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承寄刊登拙作的贵刊1985年第4期样书已收到。因我请人抄稿,漏五字而未发觉。此颇重要,请予勘正: 第126页第12行:"……指的是演绎推理",后面应加上"和类比推理"五字。......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8
張岱年先生在其“道德的阶級性和繼承性”一文里,認为道德起源于原始公社,所以不同时代或不同阶級的不同道德有其共同根源,因为有共同根源,所以有共同方面和內容中的共同因素。張先生又从同一社会中不同阶級道德之間的錯綜关系上,認为同一道德观念或道德标准对......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6
西周社会性质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是主张西周是奴录社会的,愿将几点浅鲜的看法,提出请求学者们指正。主张西周是封建社会的说法,大致是认为从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载?“有?其?,思媚其妇,有依其士”以及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正】 公孙龙作为“名家”,谈论的中心一向被认为是逻辑问题,因而公孙龙具有逻辑思想似乎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是对他的逻辑思想怎样解释罢了。但一个逻辑思想的出现,必需具...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老子》对辩证法的发现、玩弄和《墨辩》对它的认识陈孟麟一《周易》卦画本来是殷人用它来占卜的符号,卦画和筮辞这种纯粹是巫术性的东西演变到了春秋,人们开始赋予它以某种哲......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正】 《墨辩》指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书。六书为后期墨家著作已为学界公认。六书包含广泛的科学内容,其中哲学社会...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关于《墨群》作者问题──和台湾师范大学李渔叔教授商榷陈孟麟台湾师范大学李渔叔教授1968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墨辩新注》,书中附载《墨经真伪考》一文,读后获益匪浅。李先生博闻广......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85
本文对吴建国的《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与逻辑科学的形成》一文提出商榷意见,并就类概念的发生及其涵义的演变以及如何描述、概括这一过程,作出自己的考证和分析。本文认为,"以类命为象"→"察类明故"→"辞以类行",才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类概念发生......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正】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在先秦的发生发展,大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以孔子为代表。(二)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奠基和争鸣,以前期墨家和名家为代表。(...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正】 一、“因”的认识论原则和形名说的唯物主义观点宋尹学派从他们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认识论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心术上》说: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其所知、彼...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0
“是不是一切唯心主义都起反动作用?”这是张春波同志在其《论董仲舒哲学的历史作用》一文中,就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总结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进一步讨论,分析清楚。本文准备就此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58
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由于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意见也不一致。主张是唯物主义的人以为老子的“道”是自然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是试图从无限的、无形的物质中来寻找万有的本源,这正是恩格斯在谈到希腊的唯物论者时所说“已完完全全是一种原......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读书 年份:1960
刘泽如著《中庸的人性论》、是一本有严重错误的书,在某些论点上是极其荒诞的。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与作者讨论。作者开宗明义谈到他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继承问题的看法,他说:“运...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89
本文从"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的定义,"实名"、"共名"、"别名"的新术语,辨"三惑"("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三个方面论述了荀况逻辑思想对《墨辩》的发展。同时指出,荀况逻辑思想满足于概念论研究,没有深入探讨判断、推理的具体形式和规......
[期刊论文] 作者:陈孟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1
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墨辩》逻辑和亚里士多德逻辑以及因明相贯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墨辩》是否对三物论式作了理论形态的说明以及公理化思想和思想来源三个方面,探讨了《墨辩》的"故"、"理"、"类"逻辑三范畴原理不是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因明的三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