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形象相关论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阵地,亦是殖民统治恣意妄为的飞地,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亚洲的经济枢纽,更......
小说《繁花》被视为海派文学的后续,为我们塑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用独具腔调的语言把琐屑的日常生活写得淋漓......
本论文以虹影的“重写海上花”三部曲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出虹影笔下的上海形象。认为三部作品(《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
石黑一雄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移民作家之一,他在小说《上海孤儿》中以回忆的方式大量书写了二战时期的中国上海景象,不同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素有“东方巴黎”、“东方伦敦”之称,这对于正处于日帝统治之下的韩国现代文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上海形象",寄寓了晚清以来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理念,构筑了现代文学追求宏......
上海是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多次出现的城市形象,但由于他长期居住在美国,其笔下的上海形象已经脱离了现实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随着2010年世博盛会的日益临近,身处上海的东方卫视必将成为传播这场文化盛宴的核心媒体。东方卫视将挥洒大手笔,以激情与梦想为纸......
左翼与海派文学同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历史时空下两派作家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阶级立场与文学观念感受着上海的一切,在......
包天笑是晚清文化界一位领头羊式的人物,但学界对其研究甚少,对其文本的关注则可谓无人拓荒。文章以其代表作《上海春秋》为个案,关注......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也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完备和旅游业的发展,上海对日本人来说成为“最近的西......
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市影像有着不同的表现内容,在塑造方法上也有着相应的差异。其中现代时间观念是一个关键因素。在都市影像中,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电影、广告和图书等大众媒介热衷于"上海想象",以文字、图像和影像等不同形式建构"上海形象",报纸、电影......
以日本"大众"诞生时期创刊的"新杂志"《犯罪科学》特别号《上海研究号》为中心,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文字媒体中有关"上海"的言论的......
朱耀燮是韩国三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创作了以上海为背景的大量作品。他所塑造的上海形象是不干净、不卫生的,是沦落为半殖民地的、......
赖声川2019年新剧《幺幺洞捌》中设置了丰富的艺术密码,包括音乐、雕塑等东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尤其是在人物形象和主题设置上对歌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电影、广告和图书等大众媒介热衷于"上海想象",以文字、图像和影像等不同形式建构"上海形象",报纸、电影......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流行关于中国的游记作品,横光利一却用小说形式想象中国,他在小说《上海》中塑造了他所代表的日本人对上海......
上海,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对外开放城市中的代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发展的缩影和代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来沪的国际人士逐年增加,上......
本论文拟以后殖民理论为切入点,对20世纪以降以上海为书写对象的文学文本进行系统性考辨,对其后殖民想象做出归结,析出其文艺理论......
近年来,“文学中的都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价值,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已越来越被学界所重视。而与中国有着悠久历......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
《银娜的旅程》与《用筷子吃蛋糕》是德国当代作家苏珊娜·霍恩菲克(Susanne Hornfeck)的两部上海小说。这两本书中的故事均发生在......
在有关上海的“传奇”书写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上海精神的关照是略去“浮华”,指向市民生活底层,指向充斥着腌渍油污和流言私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