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相关论文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理想,而其形成则有特殊的语境.“致君尧舜”从早期的褒奖勋臣语,至初唐则演变为君王对臣僚......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
2012年8月20日凌晨3时许,雨大作。久晴之后,溽暑稍减,起而读杜,记感。rn展卷闻呼吸。想先生、飘萧短发,敝袍遮膝。自信致君尧舜上,偏剩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20岁起......
庄子哲学在先秦时期是不同于儒、墨、法等诸家政治哲学的。一部《庄子》,诙诡奇谲,洋洋洒洒,倾注的是庄子对生命深切的终极关怀—......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有志报国,无路请缨,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但作为儒家薪火的传承者,杜甫用一生坚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人们常以豪放旷达来形容苏轼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殊不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他的创作情怀和处世思想前后有细微的变化。......
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一、出仕......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朱自清先生喟叹:“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杜甫与陆游二人都生活在一个乱离的时代,这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位安邦定国的忠臣良相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同时,杜甫与陆游都出身于......
在王安石早年的政治理想中,他选择继承韩孟遗志,体现在他诗文中所阐发的"兴遗教,振儒道"的儒士情怀。在登第入仕后,他孜孜以进不断......
袁行霈先生主编之《中国文学史》认为,杜甫在长安时期“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理想就已经破灭。然而,大量诗证说明:杜甫“致君尧舜”的......
元结的《舂陵行》虽非上乘之作,却为杜甫盛赞,原因在于该诗的政治理想为二人所共有。安史之乱前,元、杜经历颇为相似,安史之乱后大相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