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源相关论文
洋务运动时期,面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朝野知识分子首先利用“强制同化”的认知心理,将来自于西方的一切知识,用中国传统固有的概念和框......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次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从西学传入、......
维新志士谭嗣同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但是这一点一直未受到学界的重视。较之早期经世派与洋务派,他的思想具更......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国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观。它在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 ,即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后至 2 0世纪初期。......
在晚清中国士人中曾广泛流行基督教起源于墨学的说法,取代了此前将佛学看作基督教源起的观念。这是当时西学中源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
"西学中源"文化观与晚清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探究"西学中源"文化观的发展对于深刻认识"中体西用"文化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学中源”与“礼失求野”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中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前者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而后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
晚清早期维新派在向西方探寻救国之方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的科技富国裕民观、科技人才观和科技引进观。晚清早期......
19世纪70—80年代的留学教育是容闳等有识之士通过文化教育的开放,探求中国富强路的重要举措,它开创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纪元,......
[摘 要] 戴震《策算》一书介绍的西洋纳贝尔筹算方法,是对罗雅谷的《筹算》与梅文鼎的《勿庵筹算》两书思想的改进和发展。但是,《策......
洋务运动从维护传统封建制度为目的的“自强”思潮发端 ,历经意欲取得实效的“求富”理路 ,最终发展为前瞻未来的“君民共治”取向......
“西学中源”说是清代学术史上重要的思潮之一,贯穿清朝始末,尤其在甲午后泛滥,达到高潮,出现了《格致古微》和《格物中法》等集大成之......
明清之际,以亚里斯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方自然哲学经由欧洲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及之后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揭喧的《璇玑遗述》......
戴震对中算的贡献,一向被认为只局限于算书的整理上,如校《九章算术》、恢复《算经十书》,等等。他的数学成就,常被批评为无足轻重......
《格物中法》是晚清“西学中源”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刘岳云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搜集了大量有关科学及技术的记载和论述,把它们组......
中西数学会通是中算家处理中西数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爬梳和思考,揭示了中西数学会通的形成......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
“西学中源”说,即“西学源于中国”说的略称,是近代早期部分学者关于中西文化源流、本末关系的判断.历史证明,所谓“西学源于中国......
近代学者黄遵宪,从西学中源的观点出发主张学西,既摆脱了"夏夷之辩",又承认西方他者(the other)的存在,最终走向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是晚清两种相似的理论范式,鸦片战争后,这两种理论同时萌芽,至洋务运动晚期臻至成熟。这一过程中,二者既相......
《畴人传》及其续编"西洋附"整理、收录了明清时期所介绍的西方天文学家及数学家的传记.在梳理各编"西洋附"内容的基础上,比较了其中的......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中国,为达到引进之目的,出现了比较中西学术的各种说法。《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这篇由康熙帝亲自撰写的历算短文......
期刊
本文认为 ,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洋务巨擘”薛福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为了破除阻力 ,倡言西学 ,构建了诸多理论 ,如“体用......
在中国思想史上,夷夏之辨的观念主要形成了两种逻辑。第一种逻辑认为文化先进的是华夏,而中国(大清)的文化先进,所以中国(大清)是华夏;......
“礼失求诸野”,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一种思维模式.具有比较完整而严密的逻辑结构,与“西学中源”说有本质的区别......
在晚清诸子学研究中,由于西学的广泛传播、“西学中源”说的再次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在需要,出现了“以西释子”的学术特色。其发展在......
“西学中源”说是甲午戊戌时期流行的一种讨论中西学关系的观点,王仁俊的《格致古微》即为其代表。该书以“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
汤寿潜是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江浙立宪运动的领袖,是清末立宪派中唯一与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相始终并经历了辛亥革命......
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西学中源"说曾对晚清国人的文化观念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一批中国人,早期驻外......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先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使中国登于富强之境的人生理想,他在长期实业探索中,始终致力于......
在中国早期电影评论中,"影戏源流中土"的观点一度很有市场,古时的汉武帝影灯、宋代影戏,以致当时的滦州影戏和走马灯均成为此论拥......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
近代以来,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深,知识分子也在不断探索着新的救国道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不仅可以......
明末随着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国士大夫开始学习欧洲科学和宗教。为消除接受西学的障碍,一些文人提出不同学说,为输入西学铺路,这些......
"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间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两者都认为当时的中学已落后于西学,但两者也存在显著......
"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转变,概括出当时学人对于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程度及他们心理激荡的历程。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中体西......
18世纪初期,在传教士内部发生的“礼仪之争”已经演化为清王朝和梵蒂冈所代表的欧洲礼仪文化之间的冲突。康熙为使入华传教士遵守......
“华夏中心”观的产生发展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合理性。它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影响深重而复杂 ,一方面是严重地阻碍抗......
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分析明清之际"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可以看出,这一思潮实际上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经学方法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影响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