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相关论文
世人之养生观,多重外轻内,趋物舍心,一味依赖药物补养,这其实是一大误区。健康之义,并非限于躯体;长寿之道,亦非止于年龄,岂能单靠......
<正>周际华,字石藩,贵筑(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嘉庆六年进士,先后在贵州遵......
四川于文才儒医大师,乃儒家峨眉真功第七代掌门,在温江等地行医施药、办学、教武六十余年;深得群众爱戴。于文才大师特重医德,以孙思邈......
摘 要:《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核心思想是“致中和”。《中庸》宣扬人的本性由天赋予,人们只要谨慎地、真诚地控制自身的喜怒哀乐,使......
【正】 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运动变化的天道观——天地运动变化之道是阴阳两种力量的交感互动。那么,这一阴阳运动变化之道......
《中庸》一解曾孝传“中庸”之道,众说不一,由来已久。《中庸》朱熹注中引用“子程子曰,子思恐其久而差矣,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今......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