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报使相关论文
为了明确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引经”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建立外翻肠囊体外肠道吸收模型、小鼠在体药代模型和Caco-2细胞体外吸收模......
期刊
藤能通络在中药的园地里,藤本占一定的比例。藤类药在处方中用途颇大。几乎身体的五脏六腑经络诸脉病变都可以配用藤本中药、前人......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中的辅佐药物,其作用有二:一是引药归经,即把其它药物引导到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二是协助主药,起......
一、探源流,沈氏集诸贤大成归经理论早在《内经》书中始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首先提出药物有五味所入。“五味所入,酸......
各版《方剂学》教材均认为使药的意义有二种:一为引经,二为调和。笔者认为,将调和君臣寒温之性或矫味的药物列入使药的范围不妥,......
“药引”亦称引经药、引药,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近几年西药现代药理学的受体......
引经是中药归经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中药作用的定位、定向理论,临证时合理运用引经报使药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追溯中......
鲁兆麟认为,目前按照功效分类中药的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掌握中药的临床运用知识。对于中药功效的认识,要从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
【正】 一、药物组成:全蝎2克,制川乌4.5克,制草乌4.5克,白芷12克,川芎9克,白僵蚕9克,生姜6克,甘草31克。 二、适应证:偏头痛。 三......
药引之功文郭振东中医治病,最讲究的莫过于立方遣药。临床常遇虽选方正确,祛病却难中鹄,但若于原方中略加一、二味药作药引,却会收到立......
在方剂配伍的过程中,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的中药归经理论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归经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作用,除了“分经......
服用中药的一种传统的做法——使用"药引",近些年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药引是发挥药效的关键一步,别看是普通的食物,却有着各自独特的......
金元医家张元素旨承于《黄帝内经》,师法于张仲景,博取众医家之精华,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六经辨证体系,创立药性理论,将药物性能......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
引经药能"引诸药直达病所",作为中医组方中的常用方法,"引经报使"一直被历代医家所习用。中医骨伤科古籍中对内服方剂中引经药的描......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所谓引经药也称引经报使药,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方剂中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的药物,“引”有带领的意思,相......
[目的]总结朱丹溪治痰之法,为临床中医治疗痰证相关疾病提供更多诊治思路,并为完善朱丹溪相关学术体系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研读朱......
'引经报使药'即引经药,是中医中药的瑰宝,它具有引导药物归入各经络的作用,通过引经药,可使诸药力直达病所,达到事半功倍......
<正> 1.归经理论的发展历程:《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为药物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本草衍义》提出一些药......
中药引经药作用初探青海省第四建筑公司职工医院张恩英在中药复方结构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其中使药包括引经报使药(即引经药)。引经药......
<正> 凡引导某药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称为引经药,或称“引子”、“引药”,引经药的提出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理论滥觞......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用新颖的化学方法来阐释和操纵生物系统,研究生物学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的学科。近十年来,化学生物......
<正> 祖国医学中的各个学术流派及其各种学说,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丰富的反映。祖国医......
《脾胃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对后世医家及临床应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其在《脾胃论》中具体遣方用药,运......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创造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引报使药,对后世方药学的......
<正> 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发明了药物“引......
<正>"受点学说(也称受体学说)是阐明药理作用始初反应的学说。"经过130年来的研究和发展,"受点已经不只是一种解释药理现象的理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