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和林格尔武家泥塑的民俗文化解读

来源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武家泥塑"的发展历史,从口述史的描述和典籍文献资料两方面考察,迄今为止当不少于300年.它发轫于山西省忻州地区,后辗转流传至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西厂圪洞村扎下根来,是由"走西口"的移民潮派生出来的一个民间文化次生现象.经过武姓家族几代传人的努力,终于2006年在"武家泥塑"第七代传人武文胜师傅手中,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武家泥塑"进行解读,不仅可洞悉一种农耕文化的艺术形式何以能在迁徙辗转中植根并生长于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亦可进一步探究泥塑这种民间手工造型艺术在形式上的流变是如何完成的.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中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华文化源与流相结合,具有深邃而又常新的生命力,它像一条永不衰竭、奔腾不息巨流,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孕育着中华文化
京剧的形体表演艺术,着重在程式化的训练,无论举手投足,或手舞足蹈的一招一式,均有特殊的定位与要领,极讲究规矩.形体表演中的身段功夫,需持之以恒的苦练,日积月累后才能展现
早期梆子腔唱腔发展手法是采用族性"因子"复制法扩展唱腔.以"吹腔"为"族性"音调的梆子腔,早在17世纪末已经广泛流行.早期"梆子腔"齐言体式并未形成,而且腔节与词节也未统一,
赛德克族虽然曾是泰雅族的一个亚族,但是其语言及音乐文化却拥有自己独特的系统,与泰雅本族呈现相当大的差异.本论文将从音乐即兴和文化制约两个不同角度来了解赛德克亚族的
侗族大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历年来学者关注最多的热点话题.本文以一种 "局外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观察侗族大歌传唱方式.追述在侗族大歌的传唱中,从中可以看出侗族是一个很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它生存的土壤却在无情地流失.本文在分
村寨是传习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单元,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是保育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生境.通过对那贯屯的田野考察发现,壮族山歌的传统生境已然消解,山歌文化传承的村寨依托已不
摆手舞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的酉水流域,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显著标志之一.本文在介绍湘西摆手舞的同时,根据艺术人类学语境下摆手舞基本舞蹈语汇的原始本意,认为它是土家民俗中
大理白族民间舞蹈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白族人民在数千年中共同创造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宝贵民族精神财富,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艺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仪式的内容和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包含和浓缩了民族文化进程中"天人合一,灵物共融"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和民族智慧,拥有海量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