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高职院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探析--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s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近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发展过程中,在音乐素质教育上的配套管理和重视程度与当代高职院大学生的需求远远脱节.工科类高职院的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导向,以及在高中时期文理分科教学的缺陷,导致在入学前只进行了逻辑思维训练,而忽视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个人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工科类高职院在教学活动中职业技术的思想过重,致使素质教育依然无法落地生根,严重影响了工科类高职院大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大学生的多维度发展.本文通过调研的方式对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5级的全日制大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改变不注重音乐素质教育的观念,注重学生多元发展;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在音乐课程上的提升,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完善对音乐课程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等措施,以加强和改进工科类高职院音乐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地方本科院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适宜选择“通专结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淮阴师范学院采取了以下具体策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通专结合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促进,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校园平台与文化品牌相发展,构建社会能力培养体系;学校与社会相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这些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为地方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通识教育可谓为一种全人教育,在大学中扮演基础与核心教育之重要角色.通识理念具有基础性、统整性,并且着重于知识之广博性与多元性等学习,对于学生人格的陶塑深具意义.一个能适应社会期望及胜任企业需求的现代公民,乃需要透过多元素养之培育过程.而一所大学通识教育的规划则源自治校理念,完善课程设计,并进一步透过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潜在课程的推动落实之,使学生开拓融会贯通的器识并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本文内容
当前,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已日趋成熟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学习,而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自发探索、政府全力重视与社会大力配合的阶段.中美双方在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目标、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应着重从明确创业教育理念、打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完备创业教育支撑服务平台等四个方面着手,整体筹谋,纵横有道,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本文围绕“独立学院是否需要通识教育、能否开展通识教育以及如何推行通识教育”三个问题,分析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认识的偏差并纠偏,介绍张家界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发展的出路,为推进高校通识教育的全面开展,推动独立学院应用技术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李克强总理所提出“增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中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培育“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匠精神”历史悠久,因时代发展,一度出现理解的偏颇,当下,可以立足自身,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将其与专业教学、实训课程、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相结合,着重在各行各业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精神和“德
高等院校要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注重对科技与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等等,最终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连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构建了“三层次、四平台”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回顾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十周年的发展历程,基地运行理念与工作模式、工作机制,逐渐形成的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并以跨学科大讲堂--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启航讲坛”为例,讲座自2008年3月创办起纳入本科培养方案,学生每听五场讲座可得通识教育1个学分.主要探讨讲座课程作为一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顶层设计、建设与实施方式
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微”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要将其“为我所用”,必须高度重视,从组织、队伍、平台、资源和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文化艺术素质是大学生各种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在深层次上反映着人才的质量.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途径,并提出如何有效实施的工作设想,旨在通过加强人文社会、艺术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本文以汕头大学“薪火乡传”爱心行动等服务学习项目为例,基于实践研究探讨如何在“服务学习”模式下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出要构建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运用服务学习模式,从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体系、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营造适合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去实现.这对于探索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也对学生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