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识教育可谓为一种全人教育,在大学中扮演基础与核心教育之重要角色.通识理念具有基础性、统整性,并且着重于知识之广博性与多元性等学习,对于学生人格的陶塑深具意义.一个能适应社会期望及胜任企业需求的现代公民,乃需要透过多元素养之培育过程.而一所大学通识教育的规划则源自治校理念,完善课程设计,并进一步透过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潜在课程的推动落实之,使学生开拓融会贯通的器识并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本文内容
【出 处】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识教育可谓为一种全人教育,在大学中扮演基础与核心教育之重要角色.通识理念具有基础性、统整性,并且着重于知识之广博性与多元性等学习,对于学生人格的陶塑深具意义.一个能适应社会期望及胜任企业需求的现代公民,乃需要透过多元素养之培育过程.而一所大学通识教育的规划则源自治校理念,完善课程设计,并进一步透过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潜在课程的推动落实之,使学生开拓融会贯通的器识并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人格.本文内容包括:通识教育意涵之探究;大叶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理念、「五化优通」特色机制、整体通识课程规划以及创意教学实例等之分享.
其他文献
创新驱动背景下,培养学生领导力能有效实现理工科高校的战略转型.本文从国内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入手,指出理工科高校应培养创新驱动型领导力.建构“双强能力驱动模型”,对理工科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进行分析,从领导力培养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三层面提出了本土化的培养途径.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科技大学,横向整合资源,形成集“教学、项目、基地”支撑为一体的领导力教育资源平台,纵向按学生群体分
本文回顾台湾三十多年来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脉络,从中检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者之所以对立,很重要的原因除了立基点不同外,通识教育本身的问题,包括「各自表述的通识定义」、「通识教育中心定位不明」,以及面对内外夹杂的困境等,是造成通识教育窒碍难行之因素.也发现,过去所强调以「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为出发的通识教育,理想性太高而无法具体落实;甚至因各自的解读不一,反而使通识教育沦为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本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发扬哈军工“三严”教风,即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探索提升教师教学发展的十大策略.坚持教师为要,抓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坚持教师为要,弘扬良好师德师风、激发教育教学活力、提升教师素质水平;坚持教师为要,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个人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增强教师个人对教学质量的责任.
基于应对未来社会发展、艺术学科纵深推进、艺术创作从高原到高峰升华的三重需要,笔者通过从重新定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建设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探讨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路径.
美术专业院校其学科特殊性,其创新性要求是学科基本理念,创作就是要求有其“意”有其“新”,怎么把创意和创新思想转化为产品和作品是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建设中要根据其特殊特点和要求,从通识和专业的结合、创新和创业的结合、通识和专业和创新“大融合”来思考人才培养.本论文以四川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探索中实践为案例来进行探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本文分析了美国学位授予高校的师资情况,并从导师遴选制度、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导师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并对中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能通过提高中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
服务学习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引入的时间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在中国高校中目前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汕头大学在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率先引入服务学习模式,培育校园奉献文化,并把应用服务学习模式的系列公益课程开设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走向海洋》是一门依托于海洋科学专业的公益课程,第一次在汕头大学自然科学专业中引入服务学习理念.本文以《走向海洋》公益课程为例,通过课程理论框架构建及服务实践设计过程阐述,探讨如何
在通识教育日趋被重视的今天,专业类院校如何开展有质量的通识教育,这是不少专业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以艺术类院校为例,提出以文学课程来承担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改革构想,并进行了改革试点.本文就这次改革进行了全面梳理,整理出课改革思路、实施方案、亮点以及效果与反思等相关实践经验.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从数据扩张向质量发展的总纲领,而“美无极、技无涯”的工匠精神正是高质量“中国制造”的文化基础.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培养“缔造传奇的重要力量”的文化子宫,全面打造互联网+时代有品味、有温度、有情怀的“新工匠”,是其新时期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梳理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的基础上,厘定中国“新工匠”的时代要求,明确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新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适宜选择“通专结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淮阴师范学院采取了以下具体策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通专结合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促进,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校园平台与文化品牌相发展,构建社会能力培养体系;学校与社会相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这些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为地方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