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化学刺激的方法建立慢性咽炎动物模型,观察分析两组动物在行为学、体重、血生化及病理形态学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各指标与模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在第1-15天予2.5%氨水喷喉及第8天于咽部注射松节油处理,空白组在第1-15天予蒸馏水处理,观察两组动物行为学及体重的变化,在第16天于两组兔子耳部抽取静脉血收集血样本,用空气注射方式将其处死并立即取下咽部粘膜及组织作切片以供病理观察结果:结论:慢性咽炎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发病率占到咽喉部疾病的10%-12%,占耳鼻喉疾病的1%-4%;病毒、细菌感染及理化刺激等均可致病;其症状多种多样,主要为咽不适感,咯痰咳嗽等,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导致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焦虑尤为突出[1]。目前,关于慢性咽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临床观察等领域,对于相关的动物实验等基础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对于慢性咽炎的诊断及治疗,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尤其在检测手段上,相关文献较少,且尚无明确统一的检测标准。为此,开展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动物建模的建立及相关指标的分析,明确这些指标与模型间的相关性,为后期实验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在此之前,最早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彭顺林教授团队开展的慢性咽炎动物模型及病理学的研究,为慢性咽炎的建模提供了理论依据[2];之后,深圳市中医院刘元献教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药喷喉治疗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的研究[3],进一步拓展了此领域的研究。但在模型的指标的评价及标准,尚未在医学领域达成统一的共识,为此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十分有必要。炎症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及变态反应性炎症,慢性咽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因此,在确立观察指标上,我们依据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3个时相(即以局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急性时相;以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亚急性时相;以组织变性和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增殖相),以期确立了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相关评价指标,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在观察方法上,我们采用临床使用的硬性鼻内镜直接观察咽部情况,更加接近临床,为本实验的一大亮点。在查阅近20年相关资料,慢性咽炎实验动物多为大鼠及兔子,造模方法主要有氨水直接喷雾法、氨水定点定量涂抹法、氨水+松节油法等以化学物质刺激致炎。参考以往的实验研究,我们选取兔子作为实验对象,采取氨水+松节油化学物质刺激的方法确保了实验的可行性。根据咽炎的发病机制,通常在化学刺激的一周内会产生急性咽炎的表现,如不加以干涉,部分兔子会在一周内自行恢复正常,因此我们将造模时间确定在两周,反复刺激确保慢性咽炎模型的成功。急性期(通常1周内)可见:黏液分泌逐渐增多、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呈鲜红色等现象;咽部组织炎性变化明显,黏膜下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局部溃疡、鳞状上皮明显增生。之后反复刺激,进展成为慢性咽炎,可见咽部黏膜炎性细胞浸润、水肿,上皮层发生轻度增生性改变,钉突延长,固有膜内见散在弥漫性炎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明显,黏膜下层内黏液腺分泌较多,浆内含大量分泌颗粒[4]。笔者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与体积小、敏感性强的大鼠比较,具有体积大、性格温顺等优点的兔子模型在日常管理、标本采集及病理形态改变等方面,都优于以往的大鼠模型。经有效化学刺激使之产生炎症,炎症反应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因子,模型组兔子在行为学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变:体重减轻,饮水量、自发活动、搔抓口部活动、口腔分泌物均明显增多,与空白组产生对照;病理学表现为咽部粘膜上皮呈钉状突增生,部分上皮脱落、坏死,黏膜下层和固有层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其中主要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部分小血管增生扩张,黏膜下层内黏液腺分泌活跃,这些阳性指征对于评价造模的成功具有参考价值。从血生化结果分析,两组兔子在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于临床诊断无明显参考意义,这可能与慢性咽炎的发病机制及个体自身免疫功能相关[5],在炎症刺激的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主要改变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同时血液中白细胞等炎细胞浸润为主,肝功能无明显变化[6],反复刺激后发展成为慢性炎症,加之自身的免疫机制,血液学改边恢复正常,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本研究依据慢性咽炎的发病机制,以期确定评价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相关指标,结合临床内镜观察发现:在慢性咽炎动物模型研究中,行为学、体重及病理学形态学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血生化结果(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性,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实验数据的价值,为后期药物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及有效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