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清IL-1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暨第四届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5205205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前炎症因子,能够促进Thl细胞的增殖,增强Thl免疫应答,诱导Thl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刺激T细胞产生TNF-α,而TNF-α和IFN-γ是DVT过程中存在明显变化的促炎症因子。目前尚罕见IL-18在DVT中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报道。故本文对70例DVT患者的IL-18水平进行了检测,并研究其与病情的关系,旨在探讨它们在该病中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糖尿病足是指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属中医脱疽范畴。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本文首先分析了糖尿病足的病因机制,指出感染严重的糖尿病足的治疗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滋阴为主,针对不同的创面选择不用的外用药以及清创的方式,湿性愈合要求有合适的湿度和湿性平衡,应认真区分细菌定植和临床感染,最后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大势所趋
目的: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病变进展迅速的坏死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06.10-2008.5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武警部队周围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2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病变进展迅速的坏死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病变进展迅速的坏死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沉和C一反应蛋白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激素全部撤减完,创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中老年常见的周围动脉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与ASO发病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北京市东城区永外地区60岁以上居民ASO患病情况,对ASO常见中医证候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为社区一、二级预防奠定基础。
目的:探讨TLRs(TLR2、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病中的作用及消栓通脉颗粒治疗DVT的靶点与机制。方法:60例急性期DVT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组。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TLR4、IL-6、TNFα、IFNγ,mRNA表达,测量患肢肢围变化,观察静脉再通情况。 结果:DVT患者外周TLR2、TLR4
目的:观察内服中药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消栓通脉汤,对照组30例予通塞脉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76%,对照组治愈率34.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栓通脉汤能较好地建立侧支循环,明显减轻水肿胀痛,改善皮色皮温,而且临床无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中药消栓通脉颗粒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血栓模型组、复方丹参片组、消栓通脉颗粒组。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血栓模型,动态监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节点静脉壁NF-κBP65mRNA、IκBαmRNA表达水平。结果:同一时间节点,中药治疗组的静脉壁NF-κBP65mRNA、IκBαmRNA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各组静脉壁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照射配合芩柏膏外敷治疗下肢血栓性线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按专科诊疗常规静脉滴注活血清热的中药、口服中药,外敷芩柏膏,其治疗组加用半导体激光照射患处,疗程为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缓解速度快,疗程短。对照组症状缓解速度慢,疗程长。治疗组和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63.3%和43.3%
目的:随中西结合治疗臁疮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臁疮21例。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联合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结果:治愈26例,占76.2%,好转5例,占23.8%,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下注型赚疮,疗效明确,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讨清脉通络汤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86例,应用清脉通络汤为主治疗,10天后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出现不同变化,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下肢溃疡是以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体表疾病。本文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给出了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主要是从清创换药、局部理疗、表皮移植、手术治疗为主;中医主要以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治疗。最后从西医与中医的角度分别给出了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