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城镇乃是特殊历史社会脉络的产物,其作为一种空间的伪正文(pseudo-text),总是在真实社会历时的发展中积累了异质的文化意义,必须透过深度的历史考掘以及切中要害的规划设计实践方能发显其义。如此体认,对于海峡两岸当前历史空间营造的特殊处境尤显重要,因为,面对"二战"后乃至当今一系列现代化的冲击,诸如石碇这般位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周边的历史地域遭遇地方魅力快速沦丧的严峻挑战;而此也引发了我们借华梵大学建筑系之平台组成了"石碇学研究工作室"而与相关单位联手,在本世纪初以"深度空间"(deep space)角度对石碇地域进行了整体的考掘,并继而在参与式原则下以"脉络修补"的规划设计哲学,对石碇小镇进行了空间意义的介入,希望能透过"象征点化"与"功能重构"的双重经营编织石碇的语境,让石碇小镇能脱离地方庸俗化的困境,并走向地域精神发扬的坦途。而此一历时多年的实践,如今也已成果略具,经过实质环境初步改造后的石碇,以海德格尔(M.Heidegger)的说法,已然透过"物"而重新集结了世界、开显了世界,而让石碇小镇再度散发出悠悠的魅力,在民众的眼光中焕发出了光彩。本文旨在对此一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作一描述,不仅进行知识论与方法论的检讨,同时也将讨论未来面对文化产业软体注入所将面临的挑战,期盼能为海峡两岸同样受到现代性肆虐的地域空间找出一条可供参考的营造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