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犯罪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新犯罪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重新犯罪率的高低不仅是监狱管理场所改造罪犯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治安状况的晴雨表。无数的案例表明,重新犯罪的人的犯罪手段更多也更残忍,犯罪后果更严重。因此,重新犯罪风险评估已成为罪犯出监前和社区矫正前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重新犯罪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近期研究阐述重新犯罪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鉴于该模型中的人格评估部分的内容已为学者们所熟知,其方法亦比较成熟,本文将主要关注内隐态度评估、犯罪风险知觉评估和社会适应性评估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所谓量刑不均衡,指的是同情节、同证据支持的犯罪,在量刑结果上表现出差异性,即“同罪异罚”。量刑不均衡不仅违反了罪刑均衡原则,使得刑法公正价值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刑事法治缺失,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滋生法官腐败,并在某种程度上助长罪犯的侥幸心理和抗拒心理,不利于预防犯罪。所谓模式,原本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把量刑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样式称为量刑模式。量刑模式关注的是影响法官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林纪东曾指出:“少年法之理论,与传统之刑事法理论(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监狱法理论),虽多距离,然对旧日之刑事法,正有推陈出新之作用。刑事法之改正,将于少年法始肇其端。”“今后刑事法改正之途径,均可于少年法之检讨,见其端倪。”正是基于“刑事法之改正,将于少年法始肇其端”之理念,并考虑到目前司法机关正致力于拟定统一量刑指南以规范量刑活动,而刑法理论界也越来越热衷于对量刑规范化、量刑基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的军事名著,是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斗争智慧。重温《论持久战》,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汲取斗争智慧、发扬斗争精神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时代党员干部面临新的伟大斗争,应不断强化斗争意识,发扬担当精神,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在实践磨砺中练就扎实过硬斗争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新的"持久战"贡献力量。
坞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对此学术界已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提出诸如坞壁一般由乡里有威望的大族豪强担任头领,以其宗族、宾客为核心,招聚阊里乡亲和各路豪杰共同组成,其基层多为各地的流民,汉族坞主与刘聪、石勒等胡族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合作又彼此制约;两晋之际的流民坞壁是永嘉之乱、五胡之乱北方流民形成迁徙浪潮下遍地出现的;坞壁不仅是难民的群体,而且是一种以高尚道德的统率者为核心的共同
心理危险性罪犯即心理明显偏离常态,存在伤害人身、损毁重要财物和其他严重破坏监管秩序的明显欲念,可能付诸于行动的罪犯。本文介绍了对“心理危险性罪犯”可以实行预警管理的依据,并说明对“心理危险性罪犯”实行预警管理是心理矫治工作及监管改造工作的实际需要。最后例举预警个案以供参考。
少年司法制度一般要求法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少年审判中去。本文试图通过对少年刑事司法制度的分析,观察在少年刑事司法过程中法官的角色是如何定位的,并期望通过这种角色定位的分析,为今后相关配套措施和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意见。
大学生一贯被人们称之为"天之骄子"。但是,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而且近年来,大学生实施诸如故意杀人、强奸等恶性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任何犯罪都是行为人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有着自身价值。本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犯罪心理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大学生犯罪的控制与预防。
风险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原本主要通过客观和主观方面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及危害。目前的风险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商业风险、金融风险、营销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审计风险、政府采购风险等。法律风险即触犯法律受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司法人员在依法履行职务活动中受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触犯法律并构成犯罪所形成的法律风险,进而造成
警察主要是根据案件的需要对通缉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身份的辨析和证据的搜集,对可疑人员盘查是警察依法对可疑人员进行盘问和检查,其目的是发现犯罪嫌疑人已有的犯罪行为(事实)或将要进行的犯罪行为,体现警察运用法律的约束力、震慑力,起到打击和预防犯罪的作用。本文指出心理分析在对可疑人员进行盘查时提供了理论支持,作者对其具体应用做一简述。提出心理分析在警察对可疑人员进行盘查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可疑人员面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与毒品、环境污染并行的三大国际公害之一。本文就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问题,如何在检察监督的各环节中去了解和揭示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促进他们异常心理及时地得到有效的转化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在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中,对于犯罪未成年人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刑罚干预,能不捕的坚决不捕,能不诉的坚决不诉,同样也可以采取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感化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