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小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1自创条件,自由发展阶段。农村小学大面积普及新三室,基本上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这个阶段中,在城里学校普及新三室的带动下,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始装备自己学校的新三室。资金来源为学校自筹或是地方政府部分资金支持。这一发展阶段中,有部分电脑公司涉足此类项目,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使得一些学校先期筹建起新三室。这当中以微机室居多。也有一些学校盲目攀比,抢上、争上一些形象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由于后续资金链条的不完善,产生一些社会影响,也为后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问题埋下了一些伏笔。
2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全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落实阶段。吉林省从2003年开始,随着全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落实,部分学校可以上交部分款项,获得“农远工程”电脑,以扶余县实际来看,中学层面基本普及“农远工程”电脑,小学部分学校普及,全部普及还需要一些时日。
二、农村小学信息化资源应用面临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换代慢。与前期争相投入成对比,在后续的经费投入中,资金成了发展最严重的瓶颈。在调查的学校中,有些学校的机器还是2000年左右的无盘机,设备老化损毁严重。在前几年学校可以自行收费时,学生上机费尚能满足机器运行费用,在免收学杂费后,微机室运行所需的电费、维护费用无法得到保障,有些学校机器长时间无法更新换代,甚至有些学校微机室成为摆设,不再投入应用。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由于后续资金不足或其它原因,致使领导对信息化资源投入这块失去信心,人为放弃信息化资源更新换代。
2师资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教学教研工作。与信息化投入水平相对应,师资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提高,几乎没有几个学校配置专业教师来讲授信息课,只是学校内部原有教师参加市县级培训后充当信息技术教师。除完成学生教学任务外,对教师的培训很难胜任,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的应用。学校整体利用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技术还停留在少数人的手中。教师在掌握技术后,也基本停留在初级应用基础上,没有更多的钻研相关技术。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教学教研的需要。
学校在信息技术培训上明显偏少,教育技术能力整体应用水平偏低,从培训开展情况调查来看,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培训为主,在信息技术培训安排上很少,教师的技术来源还是依靠自学和网络搜索等,不能系统全面地培训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
3重建设,轻使用。在近十年的学校信息资源普及过程中,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前期建设效果很好,但是很快发现,微机室不仅仅是建立起来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设备的使用,有些学校由于师资紧张,人员编制少,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教学所需人员的配备,同时由于大量机器运转所需的电费、维护费等,致使设备成为摆设,并没有发挥设备应有的效果。
4缺乏资源整合,功能单一。在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微机室除了完成部分学生的微机教学外,并没有真正发挥设备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教师仅在固定时间里能应用电脑设备,使教师素质提高适应现代化水平教学成为空话。有的学校并没有开展针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得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普及的今天,在学校还仅仅是少部分人掌握的技术活。
有的农村小学还存在设备瓶颈,仅仅因简单的设备配备不足,无法发挥设备应有的作用,也有的学校上级配备了农远项目中的多个模式,但是因为房舍问题得不到解决,设备也只能束之高阁。
5农村小学领导决策决定信息化建设水平。在近几年的信息化资源普及过程中,随着设备价格的降低以及农远工程的普及,已经不存在设备配置不合理现象。而是由于农村小学领导对信息化理解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信息化资源应用的取向和决策。虽然大部分学校领导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但是由于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使得在工作上不能很好的依据信息技术特点制定决策。新的决策瓶颈在应用层面严重表现出来。
6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普及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建设标准以及管理应用标准制约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对前期建设的盲目与攀比无从制约,对后期国家大量投入的管理也无法具体衡量。相对于学校基本建设、器材更新、老三室建设这些只要前期投入,后期维护资金很少的项目来说,在没有相应约束机制的前提下。信息化建设的维护经费高成为学校放弃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所在。
三、农村小学信息化资源应用障碍解决对策
1加强农村小学领导者的培训。首先,通过农村小学领导者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领导应用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在学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提高对信息化资源应用的重视程度,提高对信息化建设倾斜力度,促进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发展;其次,通过领导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在信息技术层面,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促进学校领导者掌握信息的获取、提炼与应用,提高领导者科学决策的能力;再次,在领导者掌握相应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必然提高学校各个层面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要求,从而促使学校教师整体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2改变经费投入方式。传统经费投入以前期投入为主,对于体育器材乃至图书等来说,后续资金要求不多,完全可以承受,但是对于电脑这类维护维修费用很高的设备来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可以考虑在资金的投入上。分期分批的投入到项目学校,在保证前期信息化资源分配到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保证信息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加强教师信息素质建设。除加强学校领导者培训外,对于中层领导和教师信息素质建设也很重要。目前来看,开展的各种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还很少,开展的范围相对单一。培训形式过于集中,通过市县两级举行大型培训活动,加强网络研培以及开展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工作,逐步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确保在拥有先进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提高利用率,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
4促进资源共享,开发开放软件。信息化资源要发挥最大的作用,除了硬件资源本身和教师的素质外,软件资源也是制约信息化普及的关键因素,纵观现在资源情况,农村小学能够操作并熟练使用相关软件的人员并不多,很多教师被束缚在操作与应用之间这个环节上,突破资源制作(主要是课件)瓶颈,教师就会在信息化应用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加强教师素质以便能制作教学资源外,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或是通过一些权威机构或是部门制作一些开放性的软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以修改,满足自己实际教学的需要。从广义上说,除提高教学效率外,还促成了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共享,节约更多人力、物力成本。
5加强资源整合,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学校现有应用基础上,可以通过上级行政命令或是建议等方式为农村学校出台应用规划与建议,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资源的应用从单一的学生教学中走出来,在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教师素质提高等多方面促进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6改变原有评价考核机制。随着信息化资源的普及,原有学校的一些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但是还可以看到,有些评价方式仍基于传统教学工作来进行,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新形势下结合信息技术的开展,创造性的改变一些传统评价考核办法,以信息化管理为载体,以办公自动化管理为突破点,以无纸化办公为目标,将原有评价考核机制加以变革,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督促和强化信息化资源的应用。
除此之外,在信息化资源利用上,制定相应的制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这些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评价考核上强化信息化资源的利用。
1自创条件,自由发展阶段。农村小学大面积普及新三室,基本上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这个阶段中,在城里学校普及新三室的带动下,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始装备自己学校的新三室。资金来源为学校自筹或是地方政府部分资金支持。这一发展阶段中,有部分电脑公司涉足此类项目,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使得一些学校先期筹建起新三室。这当中以微机室居多。也有一些学校盲目攀比,抢上、争上一些形象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由于后续资金链条的不完善,产生一些社会影响,也为后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问题埋下了一些伏笔。
2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全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落实阶段。吉林省从2003年开始,随着全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落实,部分学校可以上交部分款项,获得“农远工程”电脑,以扶余县实际来看,中学层面基本普及“农远工程”电脑,小学部分学校普及,全部普及还需要一些时日。
二、农村小学信息化资源应用面临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换代慢。与前期争相投入成对比,在后续的经费投入中,资金成了发展最严重的瓶颈。在调查的学校中,有些学校的机器还是2000年左右的无盘机,设备老化损毁严重。在前几年学校可以自行收费时,学生上机费尚能满足机器运行费用,在免收学杂费后,微机室运行所需的电费、维护费用无法得到保障,有些学校机器长时间无法更新换代,甚至有些学校微机室成为摆设,不再投入应用。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由于后续资金不足或其它原因,致使领导对信息化资源投入这块失去信心,人为放弃信息化资源更新换代。
2师资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教学教研工作。与信息化投入水平相对应,师资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提高,几乎没有几个学校配置专业教师来讲授信息课,只是学校内部原有教师参加市县级培训后充当信息技术教师。除完成学生教学任务外,对教师的培训很难胜任,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的应用。学校整体利用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技术还停留在少数人的手中。教师在掌握技术后,也基本停留在初级应用基础上,没有更多的钻研相关技术。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教学教研的需要。
学校在信息技术培训上明显偏少,教育技术能力整体应用水平偏低,从培训开展情况调查来看,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培训为主,在信息技术培训安排上很少,教师的技术来源还是依靠自学和网络搜索等,不能系统全面地培训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
3重建设,轻使用。在近十年的学校信息资源普及过程中,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前期建设效果很好,但是很快发现,微机室不仅仅是建立起来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设备的使用,有些学校由于师资紧张,人员编制少,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教学所需人员的配备,同时由于大量机器运转所需的电费、维护费等,致使设备成为摆设,并没有发挥设备应有的效果。
4缺乏资源整合,功能单一。在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微机室除了完成部分学生的微机教学外,并没有真正发挥设备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教师仅在固定时间里能应用电脑设备,使教师素质提高适应现代化水平教学成为空话。有的学校并没有开展针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得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普及的今天,在学校还仅仅是少部分人掌握的技术活。
有的农村小学还存在设备瓶颈,仅仅因简单的设备配备不足,无法发挥设备应有的作用,也有的学校上级配备了农远项目中的多个模式,但是因为房舍问题得不到解决,设备也只能束之高阁。
5农村小学领导决策决定信息化建设水平。在近几年的信息化资源普及过程中,随着设备价格的降低以及农远工程的普及,已经不存在设备配置不合理现象。而是由于农村小学领导对信息化理解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信息化资源应用的取向和决策。虽然大部分学校领导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但是由于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使得在工作上不能很好的依据信息技术特点制定决策。新的决策瓶颈在应用层面严重表现出来。
6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普及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建设标准以及管理应用标准制约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对前期建设的盲目与攀比无从制约,对后期国家大量投入的管理也无法具体衡量。相对于学校基本建设、器材更新、老三室建设这些只要前期投入,后期维护资金很少的项目来说,在没有相应约束机制的前提下。信息化建设的维护经费高成为学校放弃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所在。
三、农村小学信息化资源应用障碍解决对策
1加强农村小学领导者的培训。首先,通过农村小学领导者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领导应用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在学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提高对信息化资源应用的重视程度,提高对信息化建设倾斜力度,促进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发展;其次,通过领导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在信息技术层面,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促进学校领导者掌握信息的获取、提炼与应用,提高领导者科学决策的能力;再次,在领导者掌握相应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必然提高学校各个层面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要求,从而促使学校教师整体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2改变经费投入方式。传统经费投入以前期投入为主,对于体育器材乃至图书等来说,后续资金要求不多,完全可以承受,但是对于电脑这类维护维修费用很高的设备来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可以考虑在资金的投入上。分期分批的投入到项目学校,在保证前期信息化资源分配到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保证信息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加强教师信息素质建设。除加强学校领导者培训外,对于中层领导和教师信息素质建设也很重要。目前来看,开展的各种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还很少,开展的范围相对单一。培训形式过于集中,通过市县两级举行大型培训活动,加强网络研培以及开展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工作,逐步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确保在拥有先进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提高利用率,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
4促进资源共享,开发开放软件。信息化资源要发挥最大的作用,除了硬件资源本身和教师的素质外,软件资源也是制约信息化普及的关键因素,纵观现在资源情况,农村小学能够操作并熟练使用相关软件的人员并不多,很多教师被束缚在操作与应用之间这个环节上,突破资源制作(主要是课件)瓶颈,教师就会在信息化应用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加强教师素质以便能制作教学资源外,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或是通过一些权威机构或是部门制作一些开放性的软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加以修改,满足自己实际教学的需要。从广义上说,除提高教学效率外,还促成了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共享,节约更多人力、物力成本。
5加强资源整合,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学校现有应用基础上,可以通过上级行政命令或是建议等方式为农村学校出台应用规划与建议,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资源的应用从单一的学生教学中走出来,在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教师素质提高等多方面促进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6改变原有评价考核机制。随着信息化资源的普及,原有学校的一些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但是还可以看到,有些评价方式仍基于传统教学工作来进行,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新形势下结合信息技术的开展,创造性的改变一些传统评价考核办法,以信息化管理为载体,以办公自动化管理为突破点,以无纸化办公为目标,将原有评价考核机制加以变革,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督促和强化信息化资源的应用。
除此之外,在信息化资源利用上,制定相应的制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这些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评价考核上强化信息化资源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