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古今书家坚持"学书立品""人书合一""书文同耕"的人文思想,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人文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艺术学养是书法教师的育人之本.高校书法研究生是未来书法教学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书家坚持"学书立品""人书合一""书文同耕"的人文思想,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人文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艺术学养是书法教师的育人之本.高校书法研究生是未来书法教学和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理解、学习、应用、传承传统书法中的人文精神和汲取古今书法大家的艺术学养,近年来成为这一群体的显著短板.书法研究生应该传承书法文化中思想家的气质、学问家的渊博、艺术家的专注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用关注文化国粹的热情来传承书法的发展,强化对书法历史、人文内涵、艺术魅力的认知学习,增加书法艺术的专业性、人文性、思想性,实现从"写字"到"书法"的角色转变.
其他文献
清朝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重新发现篆隶书法以及北朝碑刻书法的审美价值,并且最终发展声势浩大,在书坛上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以至于当时形成康有为《广艺舟双
韩山师范学院的书法风气,源远流长,几百年来,薪火相传,不断发展.韩愈《与于襄阳》有言:"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
"碑学、帖学"的观点经阮元、康有为等人鼓吹、渲染,成为一种定论.此论在中国书法理论及实践创作中影响极大,至今尚有余波.而有关碑与帖的关系至今讨论不休,笔者从文献学、历
笔者在学习书论过程中发现历代书论中屡次提到"藁书"一词.随着疑惑的增加,对藁书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历代以来的书法家,研究者都对藁书有过不一样的诠释,而笔者认为,藁书即
宋代以来,书法逐渐形成了"先文后墨"的历史倾向.众多书家在书法作品及传世书论中也越来越多运用和贯彻"先文后墨".本文试通过论述古代书法教育发展(书学制度教育、世家书法教
当代行草书以意境为中心,行草书的创作思维必然随之围绕着意境而展开.生命意味是书法形式美法则——笔法、章法、墨法的主要审美依据,本源于对生命意味的体悟与追求.当代"二
书法史上,庾肩吾的《书品》是第一篇明确以"书品"命名的论著,被学者认为是书法品第类著述的开山之作.本文以《书品》为立足点,爬梳剔抉南朝书法史,梳理出南朝书风的流变,来探
石刻帖及翻刻的研究视野往往需要超出书法领域,本文结合文献学考据的方法,从新的角度研究"第一山"旧刻及潮州金山翻刻之间的文化关系,揭示"第一山"石刻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播
"雄浑"一词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被列为二十四品中的第一品,历来都被人所推崇,对中国的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雄浑"风格也在中国美学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清代中期以后,碑学体系经阮元的倡导与包世臣的推动在清代中后期很快风靡拓展,而至康有为将碑学的发展推至顶峰.然在革新求变的社会背景下,书坛充斥着"尊碑贬帖"的风气.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