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评价目前华北某地区学龄期儿童BMI的分布情况,排除其它因素后分析膳食行为和膳食摄入对BMI的分布的影响,为实施有效的营养干预提供资料支持。方法选取唐山市3所小学1~6年级2046名学生,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其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出生以后的生活、饮食、活动、健康及患病情况等;饮食行为因素根据参考文献并结合调查情况判定。膳食调查,采用3天膳食记录和食物摄取频率填写相结合的方式,于体格检查前6个月和3个月各进行一次结果取2次调查和2种方法的平均值。身体测量,依据国家卫计委《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确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判定。应用SPSS软件13.0统计分析;对影响生长发育的膳食因素以及非处理因素进行单因素c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与BMI值及其分布有关系的膳食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8.4%、16.4%,女生分别为8.3%、7.2%,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11岁各年龄段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性别不同年龄间比较,11岁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9岁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岁和12岁女生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11岁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膳食行为中,经常加餐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5.1%和11.1%,高于不经常加餐儿童的15.1%和10.2%(c2=13.545,P=0.0001);而调查的早餐、偏食、快餐、饮用饮料和服用保健品等行为与学龄儿童BMI分布尚无关系。食物摄入中,儿童蔬菜、豆类的摄入量与BMI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素摄入中,儿童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尼克酸、磷、锌、硒的摄入量与BMI呈正相关(均P<0.05);其他膳食摄入与学龄儿童BMI无关。在控制对BMI分布有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出生身长、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睡眠时间等的基础上,经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膳食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能量摄入过多是超重肥胖的膳食危险因素;蔬菜和豆类摄入是超重肥胖的膳食保护因素。结论该地区男生肥胖率在11岁、女生在9岁开始明显增高,提示此年龄是学龄期男女生肥胖的高发期,应重点监测并及时干预;在学龄期儿童膳食中,能量、蔬菜、豆类摄入对其体质指数的增高影响较大,需要加强引导和改善;目前对于学龄期儿童仍应强调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以保证其体格的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