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坎通鉴: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传播的困境与教训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坎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地方政府信息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和理论问题,值得探讨。经过总结对比分析乌坎村民充满智慧的信息传播策略,可以发现地方政府部门在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及处置方式上存在着四项教训:一是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二是在沟通过程中缺少替代性的传播渠道;三是官话套话等导致表达效果差;四是前后传播不一致。要认真汲取教训需做到:内部通透,充分交流;多方沟通,广开言路;真诚对话,言之有物;言为心声,传播一致。归为一点在于一个“通”字,变堵为“通”,恰是纾解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传播困境的要义所在,也是乌坎事件带来的有益启示。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传播革命,为人们带来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平台。它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微博的出现,给舆论环境带来了新鲜的东西,比之传统媒体,微博更容易掀起一阵阵的舆论之风。很多人于是认为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不再是一种闪烁在美好未来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借助像微博这样的平台逐步建立。笔者试图沿袭哈氏的批判思路,对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认为尽管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
随着新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博逐渐成为广大网民发表言论,进行社会抗争的一个工具.2012年在西安,由一些意见领袖和知识分子发起的“舍利回家”公民抗争行动,就主要是利用社交网络作为舆论平台来发起抵制曲江法门寺景区的行动.在整个公民行动过程中,社交网络媒体起了很重要的组织和动员作用.本论文试从公民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媒体来进行社会抗争这个视角来分析这一社会事件.
2012年是中国的国家政治年。中国完成了权力交接,但是在这过程了出现了20年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即薄熙来事件。本文在对9名资深驻华记者的深度访谈基础上,结合部分文本分析,探讨了驻华记者2012年在华新闻生产流程,他们的信源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对薄熙来事件的报道,分析华采编面对的压力等,以揭示在一个国家日益开放、但国内媒体报道受限的特殊环境下,外媒在一个特殊年份的角色。
本文以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与作用为目的,选择案例“表哥”杨达才事件进行研究。文中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网络舆论监督具有集中性、互动性和一致性等特征的结果,并证实了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和积极性。最后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结论: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应加以坚持和健全。
近年来舆论监督愈加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在调查监督、深度报道方面,传统媒体经过与新媒体的内容融和,正在重新崛起。人们通过微博等关注公共事件、监督公权力,促进了民众参与,也暗含危机:民众声音很大但缺乏制度性支撑而力量有限;即时表达活力四射但也夹杂着个体情绪与群体极思;杂乱中去中心化与对现存中心的被动承认并存。
由于微博平台为大众提供了较低成本的信息发布平台,对公权力尤其是官员的监督成了微博平台的热门话题,“微博反腐”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呈现不同的景象。本文以“福建表叔厅长”事件为例,分析这两类不同的舆论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流动方式。
2012年11月网络上便爆发了轰动全国的雷政富事件,最早的爆料来自朱瑞峰的“人民监督网”,于是民间舆论监督网站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李新德2003年创办“中国舆论监督网”算起,中国的民间舆论监督网站到现在已经有十年历史。在这十年里,民间舆论监督网站有过很多打倒贪官污吏的光荣,也有各种被指责“敲诈勒索”的耻辱,几乎所有的民间舆论监督网站都曾有过被封杀的经历。本文主要概述了这些民间网站的发展情况,思考
转型时期的中国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而在当今这个由网络所塑造的数字化时代,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现实与虚拟的二元交织,很多重大事件,必然折射于网络——这个嵌入到大众中央的透视镜上,从而催生了网络舆情。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共生往往会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的力量。本文就以南京法梧被砍事件和青岛“移坪种树”事件为例,探讨公民是如何将自己的心声表达推至政府的视野,实现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的正面
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最新技术应用的扩散及其物理载体的普及,使拥有自媒体的个人影响力与日俱增,个人主体性的彰显是这轮趋势的核心特征。在拥有众多关注者的开放环境中,非组织化的个人新闻生产或者爆料的过程,是言论自由与媒体责任的双重变奏。本文研究对象为知名时事评论员周筱赟,他曾经成功爆料过多起公共事件,为维护公共利益,履行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舆论影响力不断扩大,荣获“2011年天涯社区年度
在转型社会中如何拓展言论空间,我们既需关注复杂的现实图景,亦需借鉴缤纷的理论学说,同时还应充分吸纳已有历史资源。作为近代中国最知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终其一生始终积极争取言论自由以求“监督政党”。梳理其行至和思考可以发现,胡适认为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获取途径不是“天赋的”而是要“自己争取”,将“惯于争取”与“讲究技巧”进行有机统一,才是拓展言论空间的基本路径。这一理念既是民主宪政文化体